印象天竺那烂陀 《从大唐到那烂陀寺》
今天《人民日报》弹出了这样一则消息:“86版《西游记》导演杨洁去世,感谢您送了我们一个有趣的童年”。今天才恍惚知道《西游记》的导演是杨洁,也不知道看了多少遍的经典画面,“杨洁”二字如蜻蜓点水,浮光掠影般从童年的记忆中飞过,更多的是师徒四人一路降妖除魔,感化众生。
也许我们太稚嫩,也许《西游记》剧情写的太成功了,我们只记住了吴承恩,而忽略了这位将伟大经典作品推向银屏的女导演。面对资金短缺,演员不断更替,外界不断质疑等棘手问题,相信杨洁的取经之路也异常坎坷。
马德华的猪八戒轻浮呆萌,闫怀礼的沙僧憨厚持重,徐少华和迟重瑞的唐僧珠圆玉润的高僧形象印象深刻。尤其六小龄童的孙悟空,那般神形合一,完全将猴子的“精气神”演活了。无疑成了那个时代的巅峰之作。
杨洁无疑是幸运的,她遇到一群好队友,开黑的路上尽管风霜雪雨,寒冬烈日。偶尔打打怪,刷刷野,不忘初心,继续前行!“众人不堪其忧,回忆不改其乐”的精神状态为国人送上了一份经典大餐,也许她本人并没有想那么多,只想演好这部剧本,从此以后,她指导拍摄的《西游记》会成为一个时代的记忆!
唐朝玄奘为探究佛教各学派分歧,于贞观元年独自一人前往印度,爬山涉水,历经千辛万苦到达印度佛教中心那烂陀寺取得真经。并写成后来影响深远的《大唐西域记》,于是有了吴承恩的《西游记》、周星驰的《大话西游》、王宝强的《大闹天竺》等一批电视版、动画版、电影版的作品。每一个版本都赋予了某个时期的特殊元素,西游记所带给我们的故事日久弥新,只是感叹经典不再,经典永驻。
当下以被碎片化的作品不管从构思方式、制作效果、剧本的选材还是演员本身的职业素质都已成为一种“快餐式小点心”,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带来更多的是视觉上或者精神上的短暂刺激。这是一种资源的浪费,更是对艺术文化的一种扼杀,侵蚀了根基,浮躁了大众。这是一个“愚乐”的时代,独乐了不如众乐乐。这是一个大师渐去的时代,所以这是 一个特别怀旧的时代!
从大唐到那烂陀,我们走了三十多年,也走了一千三百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