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淑静的丈夫 一生的“陪嫁”——带着叔爷爷出嫁的李淑静
北辰区双街镇汉沟村有一户平凡而幸福的家庭,家中的女主人李淑静是北辰区家喻户晓的好孙女。新婚时,李淑静毅然将叔爷爷一起带到新家,和丈夫细心呵护老人,几十年如一日从没有放弃,被群众推举为"老百姓心目中的乡贤"。
李淑静的叔爷爷李宝善,是李淑静父亲的叔叔,老人年轻时因病丧失了劳动能力,家境困难,一直没有结婚,从父辈起就是亲人们重点照顾的对象,尤其与李淑静感情十分深厚。李淑静说:"从我们小的时候,父母身体也不算太好,老爷爷这一生也没娶过,我们从小老爷爷就跟我妈妈他们一起生活,照顾我们小,等我结婚了老爷爷体格也不算太好,我就想我有能力,替爹妈减轻负担,照顾老爷爷"。
1985年,李淑静和驻汉沟扬水站的部队战士杨银锁机缘巧合,相识、相知、相恋,可就在谈婚论嫁的时候,她想到父母年岁越来越大了,哥哥、妹妹们也要成家立户,以后留下年迈的叔爷爷一个人生活太孤单了,自己应该负起这个责任,可在农村哪有女孩带着娘家爷爷一起出嫁的呢?思来想去,直爽的李淑静终于憋不住了,将自己的"过分"要求合盘托出……出乎意料,憨厚的杨银锁非常赞同。
李淑静的丈夫杨银锁说:"我那时候当兵就一个人,也没有别的想法,他有一个老太爷,结婚之后跟着我们过,其他的想法我什么都没考虑"。
丈夫的理解和宽容,让李淑静心中暗喜,这辈子选对了人!她什么彩礼也没朝男方要,甚至连朵"喜"字花都没带,只把老爷爷作为最珍贵的"陪嫁"一起"过"了门。李淑静觉得自己的丈夫善良,孝顺。但是,也很担忧,叔爷爷丧失劳动能力,身边就需要一直有人照顾。
他对丈夫,既感激,又歉疚。这一照顾,就是三十年。李淑静说:"这么接受老爷爷,也是这么多年以来,从来没有对老爷爷不好,就是我应该的,替兄弟姐妹们承担这个义务、责任,我们家对象也是挺支持我的,我们对象从来不像人家一样穿新衣服,当兵的时候,有工作服就行,从来就没买过新衣服,连一辆新自行车都没买过,都是骑的人家不骑的旧车。"
丈夫勤俭朴素,任劳任怨,让李淑静很是欣慰。叔爷爷来到了新家,夫贤妻孝,两口子一起尽心侍奉,无微不至的照顾起老人的生活起居。叔爷爷有牙周炎,松动易痛,李淑静总是变着法的做好嚼、好消化的饭菜,让他吃起来顺口,老年人怕冷,每到入冬前,李淑静就会提前给老人铺好厚的被褥,暖气烧得热乎乎,让老人住的舒舒服服。
生活充满了变数,1998年到2000年,叔爷爷连续两次突发脑中风,瘫痪在床,经过全力抢救,老人总算保住了一条命。
李淑静放弃三亩人口地,四处求医问药,日夜守候床前,不离不弃。要知道,李淑静一家五口当时仅依靠爱人每月千元的工资勉强维持,老人重病不仅需要医药费,康复治疗也是一笔不小的支出。有人说,放弃吧,老人这么大岁数了,你这么玩儿命,图个啥呢?看着家里仅有的一点积蓄,李淑静下定决心:救!
钱不够,可以去借,节约全家一切开销,给老人看病,不惜一切让老人恢复健康!有了这个信念,李淑静和丈夫每天守候在老人床前,翻身擦背、洗脸洗脚、全身按摩、活动关节成为每天必不可少的工作,特别是爷爷大小便失禁,李淑静就为老人做了几十个棉垫,一尿湿就马上换,有时一天要换十几次,然后再把脏了的棉垫拆洗一遍,为此手上裂开了一道道血口子,一沾水常常钻心得疼,每天一早李淑静就将叔爷爷的屋子收拾的干干净净,再将有些"恋床"的老人,连哄带劝的扶起来,边晒太阳、边聊天、边做简单的康复运动,往往一次就要持续一两个小时,累得李淑静满头大汗、筋疲力尽,但李淑静无怨无悔,默默坚持。
正是因为李淑静的悉心照料,老人奇迹般好转,自己能下床走路了。
天有不测风云,李淑静的父母因病相继离世。李淑静更加感到,"孝"是稍纵即逝的眷恋、无法重现的幸福。所以她把对父母的"牵挂"全放在叔爷爷的身上。李淑静的孝顺带动了全家,两个女儿比同龄人懂事,刚上小学就能帮父母分担家务,有时父母回来晚了,她们自己煮好饭菜,第一份端给太爷爷吃,还给父母提前留好一份。
李淑静女儿说:"感觉太爷爷也挺不容易的,从小太爷爷照顾我妈妈他们,太爷爷岁数大了,太爷爷很疼我们,我们照顾太爷爷也是应该的。"
李淑静说,家有一老是个宝,全家的幸福生活都要感谢叔爷爷,一家人对老人的孝心把一个大家庭凝聚在一起,和睦共处。前些年,李淑静一家带着叔爷爷搬进了宽敞明亮的楼房,尽享天伦。"有这个机会住上楼房了,老爷爷呢也享受享受,有这个福分!"
孝道在家庭和谐、凝聚社会方面都发挥着极大的作用,李淑静一家悉心照料叔爷爷的感人故事家喻户晓,成了影响人们充满正气的精神力量。李淑静,用行动诠释了"孝"的当代价值,弘扬了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让我们的社会更加美好。
记者
天津区县联盟广播北辰台记者张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