呆若木鸡打一动物 你知道“呆若木鸡”原本是褒义词吗?
我们现代人都喜欢别人夸自己聪明,如果有人说他“呆若木鸡”,那他就很不高兴了,弄不好急眼了,还要和人家吵起架来。这就是因为现代社会功利主义的盛行,让人的价值观发生紊乱,已经分不清什么是奉承,什么是贬低,什么是夸奖,说白点儿,就是听不出好赖话了。
在我们的社会里,一个道德高尚却贫穷落魄的君子,不但不会受人尊敬,反而会受到别人的嘲笑和讽刺,笑话他是书呆子。而那些一夜暴富、一夜成名或者投机取巧、商业炒作的人物,却会受到大众普遍的崇拜和追捧。
古代的价值取向和现在恰好相反,古代人重视自然纯朴,淡泊名利。在古代,如果说一个人聪明智巧,那就意味着这个人心机太多,离道很远,已经失去了人类淳朴敦厚的天性,没有人愿意和这种人交朋友。如果说一个人呆若木鸡,那就说明这个人的境界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无欲无求,自然无为,这样的人才会受到人们的尊敬和爱戴。
呆若木鸡这个成语出自《庄子.达生》:春秋战国时期,有一个叫纪渻子的人为齐宣王驯养斗鸡。十天之后,齐宣王就问鸡训好了吗?纪渻子说,还没有,这只鸡虚浮骄矜,看似目空一切,其实内心里并没有底气。
又十天过后,齐宣王来问是否训好?纪渻子告诉他,还是不行,这只鸡听到声音或者看到别的鸡的影子,就马上有所反应,杯弓蛇影,心神不定,总是一种谨慎戒备,随时备战的状态。
又过了十天,齐宣王等不及了,又来催问。纪渻子还是告诉他没有训练成功,因为这只鸡还是目露凶光,怒气冲冲,心境还是没有达到平和的状态。
最后又过了十天,齐宣王再问,纪渻子说这次差不多了,因为即使别的鸡打鸣,或者在它身旁走动,它都没有什么反应,看上去好像木头做的鸡一样,它的德行已经达到完美了。到了这种境界,别的鸡望而生畏,一看到它就掉头跑了,正所谓不战而屈人之兵,达到了无敌的状态。
庄子所讲的训鸡过程,其实就是一个人的成熟过程,也是一个修道人的修炼过程。我们人在刚走出校门,走入社会的时候,年轻气盛,斗志昂扬,却又非常幼稚,无知无畏。只有在社会上经历了一番风雨历练之后,才会渐渐去掉身上的浮躁之气,不再愤世嫉俗,不再自以为是,慢慢恢复淳朴自然的本性,心无杂念,清净平和,逐渐走向成熟和完美。
呆若木鸡这个词本是一个褒义词,因为木鸡没有生命,无知无觉,是呆的极致,是纯朴自然到极致,是道家追求的最高修养境界。木鸡能让那些活鸡望而生畏,其实就是无为而无不为的道家理念的形象表达。
可是到了现在,呆若木鸡却成了贬义词,形容人比较呆、傻、愚蠢。机巧、聪明反而成了褒义词,成了人们追捧羡慕的目标,实在是让人啼笑皆非,哭笑不得,这应该也是人类思想文化退步的一种表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