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甘岭电影 66年前我们在上甘岭胜利了

2019-06-13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在上甘岭战况最危急时,志愿军3兵团代司令"王疯子"王近山急召12军副军长李德生领受命令.王近山指示李德生:"立刻成立五圣山指挥所,由你统一指挥12军.15军."王近山 志愿军3兵团代司令1952年11月25日,上甘岭战役我们获得了胜利.六十六年过去了,今天中国周边形势依然复杂,国际形势不容乐观.在复杂局面甚至是有些险恶的局面中,我们如何应对?要有什么样的精神?其实历史都早已告诉了我们,需要我们学习和运用上甘岭精神.上甘岭电影 66年前我们在上甘岭胜利了六十六年前,当

在上甘岭战况最危急时,志愿军3兵团代司令"王疯子"王近山急召12军副军长李德生领受命令。王近山指示李德生:"立刻成立五圣山指挥所,由你统一指挥12军、15军。"

王近山 志愿军3兵团代司令

1952年11月25日,上甘岭战役我们获得了胜利。六十六年过去了,今天中国周边形势依然复杂,国际形势不容乐观。在复杂局面甚至是有些险恶的局面中,我们如何应对?要有什么样的精神?其实历史都早已告诉了我们,需要我们学习和运用上甘岭精神。

上甘岭电影 66年前我们在上甘岭胜利了

六十六年前,当上甘岭战况最危急的时候,3兵团代司令员王近山找来了李德生交待任务。王近山是我军著名战将,因打仗厉害,人称"王疯子",后来毛主席接见王近山时,专门说过,我知道人家都叫你"王疯子"。李德生是王近山最倚重的将领,在这关键时刻急召李德生来见。李德生领受任务后离开,王近山对当时兵团副政委杜义德说,"李德生上去了,我们就可以睡觉了"。此前王近山已熬了几个通宵。

上甘岭电影 66年前我们在上甘岭胜利了

如果今天或者以后再遇到上甘岭这样的情况,我们将如何应对?

上甘岭战役虽然距今已过去了66周年,但我们仍有必要重温一下当时到底发生了什么,为什么美国人至今也想不通上甘岭为什么会打不下来!

上甘岭电影 66年前我们在上甘岭胜利了

李德生在朝鲜前线指挥所

上甘岭战役概况

1952年秋季,美第8集团军司令范佛里特计划"采取小规模进攻行动,使敌人陷于被动防守地位。"美军计划以5天时间和200人伤亡,夺取五圣山前沿的上甘岭,然后夺占五圣山主阵地。

美军于10月14日对我军发动猛攻,战役开始。整个战役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20天——10月14日至11月2日,15军作战,指挥员秦基伟。

第二阶段23天——11月2日至11月25日,12军作战,指挥员李德生。

战役第一阶段打得异常惨烈,3兵团在给志愿军司令部的报告中说:战斗初由于对敌持续性进攻估计不足,有些急躁,前线用兵过多,但15军45师打得极为英勇顽强,45师的连队干部伤亡65%以上,排级干部伤亡89%,班长副班长伤亡100%。在这血与火的炼狱中,45师涌现出一大批英模,打出了赫赫威名。

但面对惊人的伤亡,单靠15军已难以将战斗进行下去。这种情况下,3兵团遂紧急召回正在返回后方休整路上的12军参战。

一接到兵团急召令,12军副军长李德生马上赶到3兵团司令部。王近山指示李德生:"现在情况万分危急,伤亡过大。立刻成立五圣山指挥所,由你统一指挥12军、15军,战况直接报兵团。仗是在15军阵地上打的,也要报15军。"

志愿军副司令员杨得志回忆:决定将12军31师3个团全部投入作战,34师2个团作为预备队;15军除炮兵、通信、后勤保障部队外,撤出战斗休整。

上甘岭阵地由12军接手后,在李德生的指挥下,迅速调整部署,"在兵力配置上,前轻后重;在火力配置上,前重后轻"。因为原来打仗我们习惯于在一个阵地上放置很多兵力,但上甘岭不同,美军炮火猛烈,如果阵地上人员密集,一发炮弹就能杀伤许多战士,何况是铺天盖地的炮火。

战役初期美军的炮火给我军造成很大伤亡。调整后我军阵地兵力部署改为"前轻后重",即一线阵地上只放很少的兵力,有时只有几个人守几十米的战线,大量兵员隐藏在附近的坑道中,一旦一线有伤亡,马上可以进行补充。

调整后的火力部署为"前重后轻",阵地上兵力少了,但火力不能少,火力少了阻挡不了敌军。因此在作战间息,马上在阵地沿线提前摆放好大量武器弹药,这样,哪个方向有敌人上来,战士们可以立即跑到那里,拿起预先布置好的武器开火。这个场景在电影《上甘岭》里曾有精典呈现。当时我们看电影不明白,为什么阵地上我军人员那么少?原因就在这里。

除了这些调整外,还有其他许多调整。

这些调整大大改观了原来在一个小阵地上用兵过多易遭敌军重大杀伤的状况,有效降低了我军伤亡,同时极大加强了我军的抗进攻能力和反击能力,予敌以大量杀伤。战局明显出现了变化。

1952年11月28日3兵团上甘岭战果明确记录:15军和12军共打退敌人排以上进攻900余次,毙伤敌2.5万余人。我方伤亡1.1万余人,其中15军伤亡7000余人,12军伤亡4200余人。

整个战役联合国军投入部队6万余人,105毫米以上口径火炮300余门,坦克170余辆,飞机约100架,在这两个山头上共倾泻炮弹190万发,航空炸弹5000余枚。两座高地表面工事全部被毁,山头被削低2米,山石炸成粉末,人走在上面如陷沼泽。

中国人民志愿军投入的兵力有15军、12军等共4.3万余人,炮兵部队有75毫米以上口径火炮114门。志愿军也将各类火炮集中使用,先后发射40余万发炮弹,在单位火力上创造了自己的最高纪录。

在12军的强力反击下,联合国军终于因伤亡太大,消耗太大,不得不于11月25日停止进攻。此后,战线稳定在三八线附近,加速了朝鲜停战谈判的进程。范佛里特说:"10月14日的金化攻势,损伤了美国对外的威望。"

王近山总结此役战术运用时指出:这次战斗是两种打法,一种是12军采取稳步的、持续的、"小兵群"之打法,这是单兵运作的高度发展,战斗组织得好,步炮协同好、通信联络好。另一种打法是急躁的、急于求成,使用大兵力,这种打法在现代战争中将增加许多伤亡。若我们都能采取12军这种打法,则可少伤亡3000人。

上甘岭这个只有十余户人家的小村庄,经过一场战役的洗礼,成为近现代战争史上一座丰碑!上甘岭战役既是双方军力的较量,又是两种世界观、两种价值观、两种思想体系的较量。这场战役让中华民族找回了失落百年的民族尊严,从此,世界不再轻视中国。

上甘岭战役给我们的反思

上甘岭战役充分体现了我军各级指挥员在战争指挥、作战上的"智",我军在整体物质技术条件远逊于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的情况下以极弱打败了极强;充分体现了各级指战员在面对艰苦环境时表现出来的战胜困难的"勇"、视死如归的气概和灵活有效的战略战术。尤其是老一代革命家面对荣誉,不记名利的高风亮节,更值得后人学习和铭记。

但在中国周边国际环境仍很复杂的情况下,仅仅回忆和怀念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应立足现实,思考如何深入挖掘上甘岭精神并将之运用于现实,如何在新时代锻造新一代革命军人的灵魂和血性,如何向老一辈革命家学习,培养我军指挥员的指挥艺术。

反观美国方面,为了纪念"韩战"(我们称之为抗美援朝,美方称为"韩战"),纪念死去的军人,同时更是从这场战争中广泛地汲取教训,他们早就专门成立了朝鲜战争全国纪念委员会,在华盛顿纪念碑的南侧修建了很大一片"韩战"纪念地(北面是越战纪念墙),石碑上雕刻着战争阵亡和失踪人员数字。

至今美方在有关纪念日时仍会降半旗,请老兵讲战争故事;举办各种类型的展览,收集并展出"韩战"老兵的照片、纪念品、书信和日记;组织学生参观"韩战"培训场所、博物馆和纪念地,了解老兵们的奋斗与牺牲;鼓励院校和民间团体讨论"韩战"的意义及其与当今世界的关系。

希望在北京能有一个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献花的地方。

从中不难看出,一向以"世界领袖"、"世界警察"身份自居的山姆大叔,对这次战役、这次战争带给他们心灵的创伤是心底里无法摆脱的"痛"。反观我们,纪念和反思的意识明显弱了很多,特别是重要的纪念日,除了当年参战的老兵们在当天搞活动,很多人都忘却了,尤其是年轻的一代,这一点,我们真的要向美国人学习。

上甘岭战役还给现在的我们带来一些军事思考,例如,我们现在经常进行模拟演习,能否组织我们的有关人员去实地看看那里的地形,了解那里的气候等相关因素?能否从国内出发沿着当年的路线到三八线——五圣山——上甘岭,思考如果我是一名指挥员,在那样的条件下如何指挥?我能反攻、坚守和巩固吗?

这就是最好的实地训练,为未来可能出现的各种复杂情况做好准备。

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虽然战争形势、战争理念发生重大改变,但上甘岭精神并未过时。在纪念上甘岭精神的同时,我们应该更深入的学习和发扬上甘岭精神,传承革命先辈的战斗基因,为应对正在到来和即将到来的各种复杂国际形势做好充分准备。

时至今日,美国人重提这场战役仍心有余悸。

如果说今天的中国是一座高耸入云的大厦,那么,支撑这座大厦的第一根柱桩,是以坚守上甘岭的军人为代表的那一代中国人,是他们用血肉之躯和百折不挠的意志重塑了中国人在国际上的地位!

这就是"上甘岭精神"!

为了祖国,为了人民,为了胜利的奉献精神!

不屈不挠,团结战斗,战胜困难的拼搏精神!

英勇顽强,坚决战斗,血战到底的胜利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