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炎武的廉耻观 顾炎武是哪个朝代的

2019-02-09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顾炎武14岁取得诸生资格后,与同窗归庄兴趣相投,遂成莫逆之交.下面就是小编整理的顾炎武是哪个朝代的,一起来看一下吧.顾炎武(1613年(明万历四十一年) - 1682年(清康熙二十一年)),原名绛,字忠清.明亡后改名炎武,字宁人,亦自署蒋山佣.学者尊为亭林先生.江苏昆山人.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史学家.语言学家.他为国家做出了巨大贡献.顾炎武的廉耻观 顾炎武是哪个朝代的曾参加抗清斗争,后来致力于学术研究.晚年侧重经学的考证,考订古音,分古韵为10部.著有<日知录>.<音学五书>等,

顾炎武14岁取得诸生资格后,与同窗归庄兴趣相投,遂成莫逆之交。下面就是小编整理的顾炎武是哪个朝代的,一起来看一下吧。

顾炎武(1613年(明万历四十一年) - 1682年(清康熙二十一年)),原名绛,字忠清。明亡后改名炎武,字宁人,亦自署蒋山佣。学者尊为亭林先生。江苏昆山人。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史学家、语言学家。他为国家做出了巨大贡献。

顾炎武的廉耻观 顾炎武是哪个朝代的

曾参加抗清斗争,后来致力于学术研究。晚年侧重经学的考证,考订古音,分古韵为10部。著有《日知录》、《音学五书》等,他是清代古韵学的开山祖,成果累累; 他对切韵学 也有贡献,但不如他对古韵学贡献多。

顾亭林学术的最大特色,是一反宋明理学的唯心主义的玄学,而强调客观的调查研究,开一代之新风,提出“君子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

顾炎武的廉耻观 顾炎武是哪个朝代的

顾亭林强调做学问必须先立人格:“礼义廉耻,是谓四维”,提倡“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日知录》卷十三《正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顾炎武把古韵分为10部,其中有4部成为定论,即歌部、阳部、耕部、蒸部。其余几部也都粗具规模,后来各家古韵分部,都是在顾氏分部的基础上加细加详。

顾炎武的廉耻观 顾炎武是哪个朝代的

顾炎武在音韵学上的最大贡献是用离析"唐韵" (实际是《广韵》)的方法研究古韵。

顾炎武被称作是清朝“开国儒师”、“清学开山”始祖,是著名经学家、史地学家、音韵学家。他一生辗转,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开创一种新的治学门径,成为清初继往开来的一代思想家。他提倡经世致用,反对空谈,注意广求证据。著有《日知录》、《肇域志》、《音学五书》、《亭林诗文集》等。

顾炎武,名绛,一度更名继绅,字忠清,一字宁人。明亡后,改名炎武,以表示对南宋爱国志士王炎午的仰慕。在流亡生活中,曾使用过蒋山佣、顾圭年的名字,学者称为亭林先生。他是江苏昆山人,生于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病逝,终年七十岁。

他一生足迹半天下,以“行奇学博,负海内重名”(钮诱《觚剩·蒋山佣》),在许多学术领域,都是一位承先启后,并且有着创造性贡献的人物,有“清学开山”之誉(梁启超《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清代经学之建设》)。

顾炎武出身于江南大族,昆山顾氏在五代时由吴郡迁居滁州,南宋时再搬到海门,后迁居于昆山,以后就定居在这里,已经有五百年的历史了。他祖上历世为官,可以说是一个以读书求仕进的书香门第。他的高祖、曾祖、祖父三辈中,出过四个进士,连续做过正德、嘉靖、万历朝的地方官和中央部院官,在当时是昆山的望族。

他的曾祖顾章志在万历朝官至南京兵部右侍郎。本生祖父顾绍芳做过经筵讲官、翰林院编修、管理制诰。到他的父亲一辈,家势逐渐衰落。

本生父亲顾同应,字仲从,是个国子监生,母亲何氏,生有子女五人,顾炎武排行第二。他一生下来就出嗣,从本生祖、本生父家抱到继嗣祖父顾绍芾、继嗣父顾同吉家抚养。在顾炎武幼年时,对他影响最大的两人是嗣祖顾绍芾和嗣母王氏。

嗣祖顾绍芾字德甫,号蠡源,功名只是一个监生,但他天才俊逸,诗文书法都极好,备受人们的称道。他博学多闻,异常留心天下大事,喜欢读实录、邸报之类,还常常抄录下来加以保存。这种读书联系实际的精神,直接感染着少年时代的顾炎武。

在嗣祖的督导下,顾炎武从小就习读经史,十三、四岁就研读完毕总结历史成败、兴废得失的皇皇巨著《资治通鉴》。在这同时,又历览了《孙子》、《吴子》、《左传》、《国语》、和《史记》等典籍。

他遵从嗣祖“读书不如钞书”的训诲,一边读书,一边抄书,每天作读书札记到二更时分方才休息,奠定了他日后在学术上取得伟大成就的坚实基础。嗣母王氏,辽东籍人,是明太学生王述之女,早年受聘于顾氏,未过门丈夫顾问吉就早夭去世,但她仍然决意到顾家当媳妇,而且照料公婆非常细心周到。

为了医好婆婆的病,忍痛割下自己的手指熬药,当时昆山盛传王氏断指疗始的故事,因此受到朝廷的表彰。明崇祯九年她51岁时,为她立了贞孝牌坊。

她受过良好的教育,自己又喜欢读书,关心国家大事。顾炎武在《先妣王硕人行状》中说她“居别室中,昼则纺绩,夜观书至二更乃息……尤好观《史记》、《通鉴》及本朝政纪请书,而于刘文成(刘基)、方忠烈(方孝孺)、于忠肃(于谦)诸人事,自炎武十数岁时即举以教”。王氏视顾炎武如同己出,从小循循善诱,教他读书明理,给他忠烈爱国、坚韧不拔的人格熏陶很大。

《清史稿》卷四八一记载,顾炎武“生而双瞳,中白边黑,读书目十行下”,有人说他三岁时染了天花,几乎送掉性命,痊愈以后左目有些微眇,(杨延福《明末三大思想家》);也有人表示了不同意见,赵俪生先生在所著顺亭林与王山史卜书中说,据王山史对顾炎武有“蝇头行楷,万字如一”的追忆推测,他不像是有目疾。

顾炎武天资聪颖过人,7岁人私塾读书,所读书籍包括史学名著和兵家著述。十四岁他的嗣祖援“纳谷寄学”的成例,使他得以入学为秀才,为他日后去夺取科举功名创造条件。

同年与同乡好友归庄一起参加了复社。复社是继东林党之后一个由进步知识分子组织的探讨学术、议论政治的集团。归、顾二人同里同学,又同心同向,他们在一起“砒行立节,落落不苟于世”(《亭林文集·吴同初行状》),唾弃流俗,独行其是,被人讥为“归奇顾怪”(朱彝尊《静志居诗话·顾绛》)。

从天启六年(1626年)他14岁至崇祯十二年(1639年)他27岁整14个年头,他一直在库学读书,参加科举考试。这期间,时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已成燎原之势,同时地处山海关外的后金政权,屡挫明军,雄踞辽沈,随之于崇祯十二年(1639年)改金为清,并多次入关侵扰,迫近蓟辽重镇山海关,进一步威胁到明朝的京畿地区。

严峻的社会现实,把顾炎武从科场中震醒。

崇帧十二年(1639年)秋,27岁的顾炎武乡试再度被黜,他“感四国之多虞,耻经生之寡术”(《亭林文集·天下郡国利病书》序),毅然弃绝科举帖括之学,退而读书。从这一年起,他开始从历代史书、方志中辑录有关农田、水利、矿产、交通及地理沿革等方面的材料。

共成四十余帙,这就是以后成书的《天下郡国利病书》和《肇域志》。一直到明亡这六年时间是他著述生涯的开始,也是他为自己终生治学奠定牢固基础的时期。

两年后,嗣祖病故,其从叔季皋、从兄仲隅为争夺遗产,挑起纷争。由于家难,加上“一时丧荒,赋徭猬集”(《归庄集·送顾宁人北游序》),迫于生计,顾炎武不得不将祖上遗田800亩典押给同郡富豪叶方恒。叶方恒字眉初,后来在顺治间还中了进士,当时是一个凌夺里中的恶豪。他乘人之危,蓄意侵吞顾炎武的田产,就钩致顾的家奴世仆陆恩,唆使他叛顾家归叶家。这场纠纷一直延续到清初,直接导致顾炎武离家出走,北游避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