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海龙黑镜头 (30年30人):解海龙用镜头推动中国教育扶贫

2017-11-12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国际在线消息(记者 张坤):提起解海龙的名字,或许你一时间没有什么概念.但说起他的一幅作品,你一定会恍然若悟.回想十几年前,走遍中国的大街小巷,经常看到一个农村小女孩睁着一双忧郁大眼睛的照片,立在不经意的角落,每天看着人们来去匆匆.这张极具感染力的照片轰动了海内外,并被定义为资助穷困孩子上学的"希望工程"的形象标示,广泛用于希望工程公益活动.这幅"大眼睛"的作者就是解海龙,一个用镜头推动中国教育扶贫的人.解海龙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用手中的相机记录着中国贫困山区的

国际在线消息(记者 张坤):提起解海龙的名字,或许你一时间没有什么概念。但说起他的一幅作品,你一定会恍然若悟。回想十几年前,走遍中国的大街小巷,经常看到一个农村小女孩睁着一双忧郁大眼睛的照片,立在不经意的角落,每天看着人们来去匆匆。

这张极具感染力的照片轰动了海内外,并被定义为资助穷困孩子上学的“希望工程”的形象标示,广泛用于希望工程公益活动。这幅“大眼睛”的作者就是解海龙,一个用镜头推动中国教育扶贫的人。

解海龙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用手中的相机记录着中国贫困山区的生存现实,他尤其关注农村失学儿童的前途命运,帮助了成百上千名儿童重返课堂。他的作品深入人心,感动着无数善良的人。有人这样评价:解海龙的一幅作品可以给贫困乡村带来一所或几所希望小学。

“现在不去盖学校,以后就要盖监狱” 解海龙起初学习摄影只是为了用相机记录下儿子的成长脚步。带着初为人父的兴奋和喜悦,解海龙拍摄了大量欢乐、温馨的作品。

他还把诸多摄影老师请进家门点评他的作品。没想到,一位老师的一句话引发了解海龙深深的思考:相片是抒发个人情感的东西,要有内涵,仅有甜美的东西是不足够的,令人喜不如令人思。解海龙于是想,什么才是老师口中“令人思”的东西呢?。

直到1990年,解海龙终于找到了这个问题的答案。那一年,他去农村拍摄,发现许多贫困地区的孩子因生活困难,不能入学受教育,他们渴望读书的心情深深打动着解海龙。他决定用照相机记录下孩子们的世界,传达给富裕地区的人们。

解海龙开始到处翻阅资料,了解中国的农村基础教育现状。 “当时我国每年因贫困而不能上学的孩子达二三百万。这样,从1980年-1988年,不能上学的孩子上千万。

这些孩子不上学,他就是文盲,长大了就是法盲。我当时脑子里有一个形象的认识:如果我们现在不去盖学校,以后就要盖监狱。” 1991年初,解海龙买了一张中国地图,用红笔在上面圈下了中国的一座座大山:太行山、大别山、沂蒙山……随后,他东拼西凑了一些经费,开始对中国边远贫困地区进行采访。

他乘硬座火车、搭拖拉机、坐驴车……,天热就往南跑,天冷就往北跑。解海龙说,只有这样才能真实感受山区孩子们的艰难。一年下来,解海龙跑了12个省、28个县、100多所学校,拍摄了70个胶卷。

触动心灵的“大眼睛”掀起“希望工程”的捐献热潮 1991年5月,解海龙在安徽大别山区的金寨县拍摄。他走进张湾小学的一个教室,一个正低头认真写字的小女孩吸引了他的镜头。

小姑娘抬起头的一瞬间,那双大眼睛和专注的眼神令解海龙激动不已,他迫不及待地拍下了一张近景照片。当时的解海龙并没有意识到这张名叫《大眼睛的小姑娘》的照片一年之后会产生声势如虹的社会影响。

这个大眼睛女孩叫苏明娟,画面上的她手握铅笔头、双眼直视前方,对求知充满渴望。1992年4月,解海龙选取了40幅作品放大送给身边的许多人审阅,听取他们的意见和感受。所有看了照片的人都有一个同样的回答:应该为这些孩子们捐款。

尤其这幅《大眼睛的小姑娘》,谁见了都会受感染。作品发表后,社会各界的捐款潮水般涌来,人们有的将钱寄到孩子们的家里,有的寄到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有的通过报社转寄。

不到8个月的时间,捐款已达上亿元人民币。 实际上,早在1989年,团中央、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就以救助贫困地区失学少年儿童为目的,发起了一项公益事业—— “希望工程”。解海龙用手中的相机记录失学儿童的工作与“希望工程”的内在精神不谋而合。

《大眼睛的小姑娘》——解海龙这幅震撼了无数人心灵的作品,在1994年被定义为中国“希望工程”的宣传标志。也有越来越多的人记住了解海龙,这位用相机和镜头推动教育扶贫的人。

那时,北京最繁华的商业步行街王府井上竖立着30多米高的“大眼睛”、地铁车身上、立柱上也贴满了这幅作品,人们随时随地都可以看到这双渴望知识的“大眼睛”。1994年,有电视台专门就“希望工程”的这张宣传照进行了社会调查,结果显示,有超过93%的人都知道这幅照片是什么,有不少人还能叫出照片上小姑娘的名字。

解海龙也因为作品的深刻影响力和广泛的社会效应,获得了来自各方的奖励,一度成为“得奖专业户”。

谈到自己的这些荣誉,解海龙有自己的理解:“只要有一个孩子上学了,我就相当于获奖一次;一所学校建起来了,我就又获了一次奖。有很多动力激发我不停地往贫困地区跑,把孩子们的渴望带给城里人,再把城里人的爱心带给孩子们。

” “相片背后的故事真是有一箩筐!” 讲起自己拍过的那些贫苦农村的孩子们,解海龙总是滔滔不绝、如数家珍。他说每次聊起这些故事,心里觉得很温暖、很充实。在这其中,河北平山县西柏坡有爷孙仨和解海龙之间长达14年的一段故事是不得不提的。

1993年12月,解海龙在中国的革命根据地西柏坡采访,他在村口发现一大一小两个男孩在玩耍,解海龙走上前问:为什么不去上学啊?两个孩子顿时支支吾吾。

凭借多年形成的职业敏感,解海龙意识到这两个孩子身上一定有故事。于是,解海龙来到了孩子家里。原来,这家农户一年里三位亲人相继去世,只剩下七旬爷爷带着两个孙子过着有上顿没下顿的日子。面对止不住眼泪、绝望中的爷爷,解海龙将随身的1000元放在他手中,并拍下了这爷孙三人的一张照片。

照片发表后,社会上善良的人们纷纷捐助,一年之内,爷孙三人收到了上万元的捐款。解海龙觉得有了大家的帮助,他就可以放心了。

直到2007年,解海龙有机会第二次走进西柏坡,他找到村支书带路再次去探访爷孙三人。一路上,村支书向解海龙讲起了这一家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家里的房子得到了重新拆建,大孙子被好心人带到北京生活了6年,现在已回到老家准备结婚了;小孙子高中毕业后也得到了在天津经济开发区工作的机会。

在爷孙三人的家里,80多岁的爷爷起初没有认出解海龙,但当看到解海龙电脑里14年前拍的那张照片后,老人家激动无语、感慨良久。

这一次,解海龙又为爷孙三人拍下一张照片。从1993年到2007年,解海龙的两张照片记录、讲述了这户贫困家庭14年间的变化,见证了慈善社会扶贫助学的拳拳爱心。 解海龙自豪地说,自己拍摄发表的纪实照片中,涉及到的危困教室,全部被资助建成了希望小学;涉及到的失学孩子全部复了学。

而且,多年来,解海龙一直跟踪孩子们的成长。他说照片上当年那一个个贫困却又对知识充满渴望的孩子现在都非常有出息:“大眼睛”苏明娟从安徽大学毕业当上了人民教师;那个流着鼻涕、瞪大眼睛念课文的“大鼻涕”胡善辉穿上了绿军装;河南新乡的孩子范明珠考上了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我每次讲这些故事的时候,都觉得内心挺充实的。

” 解海龙的作品和作品背后的故事里包含着几代人的期望与无数人的感激,在这些作品的感染之下,中国“希望工程”得到了最广泛群众的支持,成为上世纪90年代参与最广泛、影响力最大的公益事业,改变着中国贫困地区上不起学的孩子们的命运。

解海龙说:纪实摄影应该是记录今天,告诉未来的。他尝到了其中的甜头,很多人的命运通过他的镜头得到了命运的改变。但得到最多的,其实是他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