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铁成主演的电影 20年只演一个角色 王铁成告别周恩来
在近日放映的影片《周恩来万隆之行》里再一次扮演周总理之后,66岁的王铁成宣布他要收山了。说这话时的王铁成,没有记者预想中的留恋和激动,那张熟悉又陌生的脸浸在阳光里,表情像是在提到他下一部影片的名字。
王家宽敞的客厅四壁上,大大小小挂了很多幅“周恩来”,一眼看上去,分不清哪些是周总理的照片,哪些是王铁成自己的剧照。而最大的那幅,就是“周恩来”站在万隆会议的讲台上慷慨陈词。
王铁成说他收山的理由非常简单:20年了,从西安事变、开国大典、“文革”到刚拍完的新中国外交,有关周总理的大事基本上都已经演完,剩下的小事又很难搬上银幕。周恩来这个人物时间上离我们太近,他的生活离我们又太远,相比之下创作空间不是很大。重复的拍摄没有必要,重复的题材我也不会再演了。
王铁成很坦率地承认,作为一名特型演员,他确实在表演戏路上有局限,但他认为:特型演员分为两种,一种是只会演领袖人物,别的什么角色都不会演,因为他们与领袖人物长得像,才成为演员;另一种特型演员是有演技、但扮演的领袖人物太深入人心,演得太好了,别的角色不敢找他演。
20年里只演了一个角色。这种独特的演艺生涯在外人看来未免有些单调,而身在其中的王铁成却一直都很充实。他说,如果让我选择,一种是演过很多角色但都不出色,一种是只演一个角色却非常精彩,我肯定还会选后者。况且,这个角色是周恩来。
1977年,王铁成在话剧《转折》里塑造了舞台上第一个周恩来形象;1978年,在电影《大河奔流》里,他又成了银幕上扮演周恩来的第一人。20年来,王铁成已经先后在10余部影片里扮演过周恩来,其中10年前的史诗巨片《周恩来》被公认为是最成功的一部。该片中周恩来参加贺龙追悼会一场戏,有评论说,当时王铁成对面部肌肉和泪水的控制达到了表演的最高境界,以致所有人都把他看成了周总理的化身,不由自主地和他一起流泪。
《周恩来》中的表演不但为王铁成赢得了“金鸡”、“百花”双料影帝的桂冠,更让“王铁成”3个字变得家喻户晓。当时李鹏总理还亲自为王铁成题词:情出于心,演技绝伦。
“1992年我演的《周恩来》,有人说是一次最全面的塑造,但今天再看《周恩来万隆之行》剧本,仍然感到他一种新的人格魅力,我想这对10年前的《周恩来》,是个很好的补充。”
谈起他的收山之作,王铁成说:“《周恩来万隆之行》圆了我再现周总理外交家风采的艺术夙愿。”
《周恩来万隆之行》是通过故事片的形式,再现1955年周恩来总理参加万隆亚非会议的传奇历史。王铁成介绍说,当时,台湾特务企图谋杀周总理,但总理先期经昆明去缅甸仰光,这时从香港启德机场起飞的“克什米尔公主号”飞机,在飞往印尼途中被台湾特务炸毁,中国代表团先遣人员与外国记者全部遇难。在这样的险境中,周总理前往万隆,同时28个台湾特务组成的敢死队也来到了万隆,展开了一场鲜为人知的较量。
王铁成说他演周恩来20年里最大的体会是:只有在自己没有欲望,没有私心的时候,才是最愉快的,心态才是最正常的。
银幕上,王铁成是一位风度翩翩、足智多谋的政治家;银幕下,王铁成却是一位精力充沛的社会活动家,一位笔耕不辍的书画家,一位出手不凡的园丁,一位博学儒雅情趣盎然的老人。王铁成对自己的评价是,“吃喝玩乐,渔樵耕读,琴棋书画,花鸟鱼虫”样样精通。
在京郊顺义他那座充满诗情画意的小宅院里,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小到蛐蛐,大到名犬,一应俱全。而那几株显然有些年头的海棠、玉兰、石榴、君子兰更是他毫不掩饰的骄傲。楼上的书房里,各种渔具成龙配套,线装书和古瓷器摆满古色古香的书架,大条案上刚刚写完的书法飘着墨香。
在所有这一切中,最让人多看一眼的,是有关周总理的书籍、照片、录音带等资料占据着的整整一个大书柜,那是王铁成生命中不能抹去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