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崇禧故居 走近“白崇禧故居”(图)
到了广西桂林,当天晚上的节目是游“两江四湖”。夜色中,江、湖岸边的树木、建筑给灯光一点缀,就成了美丽的景观,夜色、星光,朦胧、静谧,别有一番情趣。船走没多远,导游小姐指着左岸说,那是榕湖饭店,国民党桂系二号人物白崇禧的故居就在里边。巧了,我们刚好就住在那里,不免神经被拨动起来。
国民党派系中,和蒋介石斗到最后,并将其逼下台,非桂系莫属。西北军冯玉祥、东北军张学良、晋军阎锡山都不是老蒋的对手。桂系厉害,主要是有“李、白、黄”三个核心人物,如同三国“刘、关、张”,任蒋委员长怎么软硬兼施也没拆散。
尤其是李宗仁、白崇禧,一主政、一领军,连手合作,且白崇禧素有“小诸葛”之称,打仗有一手,北伐、抗战,他都是统帅级人物。解放战争打到后来,就剩下他统领的四十万大军和汤恩伯指挥的蒋嫡系部队在长江东西两线抗拒解放军过江。
当时蒋介石下野,李宗仁代总统坐镇南京,白崇禧手握重兵驻守武汉,只要他倾向和谈,历史将因他而改写。毛泽东当时就说,“小诸葛”喜欢带兵,可以给他几十万。但白选择了顽抗到底,国民党兵败如山倒,李宗仁流亡海外,白崇禧却没听李宗仁劝告,跟蒋介石去了台湾。
后来李宗仁回到祖国大陆,受到很高的礼遇,得一善终;而白崇禧在台湾受到猜忌排挤,郁闷十分,终于死掉,死因众说纷纭,至今仍是个谜。
我曾经和白崇禧的秘书、老共产党员谢和赓交往甚密,一九九一年、一九九二年多次采访过谢老,他当年奉中共之命前往桂系,主要做上层的统战工作;他曾将毛泽东《论持久战》一书悄悄放在白崇禧的办公桌上,白读了,很赞赏毛的高见,白因此提出“积小胜为大胜,以时间换空间”战略。据谢老讲,白也有特点,譬如好读书,喜骑马,爱整洁,一天换一件衬衣,他为白崇禧最后的选择叹息不已。
第二天,我在榕湖饭店转了一圈,就向人打听白崇禧故居,经人指点来到一座红色二层小楼房,到跟前一看,果然墙上挂有“白崇禧故居”的牌子,门前还有一块石碑,上边同样刻着这五个字。本打算进去看看,又见门上挂着一个“接待处”的牌子,有人进进出出,看来这是一个办公楼,里边不会有什么白上将的床、办公桌、电话、地图之类的旧物,不看也罢。
围着小楼转了一圈,心里在想:白崇禧一生,对国家和民族有功也有过,当然过大于功,但毕竟是个名人,他当过国民党几百万军队的总参谋长、“国防部长”,保留他的故居体现了共产党的胸怀,也是大陆改革开放政策的结果。这让海内外的各方人士来这里都会有一种怀旧的感觉。这大概是白上将生前没有想到的吧。
还让我感兴趣的是,白崇禧故居的处理方式。如果有关方面采取惯常做法,将小楼全部腾空,再找人回忆过去小楼的摆设,四处去找白的旧物,找不到就拿点相似的代用,于是乎,整个接待处的人就得另找地方办公,而故居还得另请一些人管理,每年还要花一大笔钱用于开销,这一下就牵涉不小,说不定就会因此争议不休、久拖而决。桂林人实在高明,就往墙上挂一块牌子就全搞定了。事情就这么简单!
记得一九五九年毛泽东回韶山,看到他家老房子空着,就对乡亲们说,你们可以搬去住嘛。毛泽东的话是真心的,他出身农民,房子空着是个浪费。当然,中国只有一个毛泽东,他的故居成为旅游点,不论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都不同凡响。我到过欧洲,见到不少名人故居就是墙上钉块牌子,游人站在那里凭吊一番也就心满意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