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英时的红学革命旨在 读余英时《重寻胡适历程》
在中国现代思想史上,评议之多,无人能出胡适之右。近日读到余英时先生的《重寻胡适历程》一书,深觉胡适这尊大神已被后人涂抹上了太多的颜色,其本来面目却已是暧昧不清,无从辨识了。
余英时先生的《重寻胡适历程》既是一本新书,也是一本老书。说它新,是因为它刚刚由三联书店推出了新版。说它旧,是因为它的初版早在八年前就已经推出。本书主要收录的是余英时利用胡适日记、信札等原始史料所写就的文章。所谓金杯银杯不如读者的口碑,“余英时”这三个字几乎就是好品质的代名词。当年这本书上市不久即告售罄,很多人只曾耳闻,未曾目睹。如今时隔八年,能够“抚新追昔”,也算是人生快事一件。
书中对我启发最大的两篇文章一是《从〈日记〉看胡适一生》,二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胡适》。前文是余英时为台湾联经出版的《胡适日记全集》所作的序言,长达八万余字。在这篇长序中,余英时依其多年检阅胡适日记的心得,将胡适一生分为留学、新文化运动、大革命等七个阶段,分别点出其与中国现代史进程的关联。
并就胡适个人生命史上的一些疑点,如博士学位问题、感情经历等,择要分析,让胡适自己说话,还胡适一个本来面目。《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胡适》一文是余英时为胡颂平《胡适之先生年谱长编初稿》所作序言。
在我看来,这篇长文回答的中心问题其实是:胡适之何以成为胡适之?余英时从思想史的角度出发,认为“五四的前夕,中国的学术思想界寻求新突破的酝酿已到了一触即发的境地”,而胡适以其在海外留学多年的努力准备,对新学旧学的深厚素养,对时代脉动的敏锐感应,而造就了库恩所说的“范式”的转移,这即是胡适对于时代的意义与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