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大慈寺求什么灵 大慈寺与太古里 成都的一千年前和一千年后
照片上的这一对夫妇就是梁思成和林徽因,他们当时拍这张照片的时候梁思成30岁,林徽因27岁,正好是在北平展露他们在建筑上才华的时候。
这张照片过去六七年以后,我们切换到这张照片来看,这张照片当时已经是抗日战争爆发时候了,这是1938年,梁思成和林徽因在昆明和他们朋友一起拍的照片,照片当中从左数第二个人和那位女士就是梁林夫妇。
他们拍了那张照片过后又过了一年,1939年秋天,他们决定开始踏上四川进行古建筑的调查,他们当时从昆明到成都,因为战争期间交通非常不方便,足足走了一个月两波人马才汇合到成都,他们当下就决定这次有可能是他们最后一次考察,就扩大了范围,打算将整个四川一些重要的建筑都去调查一番。
我们很庆幸他们当时做了这个决定,因为过了这次调查之后,就再也没有进行过任何的野外调查,这也成为他们这个学社史上最后一次大规模田野调查。
他们在来四川之前已经定下了调查的重点,首先他们就想在四川这样潮湿多雨的地方,又因为历代战乱,所以能保存下来的木结构的建筑是很少的,他们首先要关注的就是那些石质的建筑。
比如说我们现在看见的照片上的就是雅安的高彝汉阙,所谓汉阙就是汉代的人死后会用石头造一个纪念碑式的建筑物,这就是汉阙。他们在高大建筑前面也会做一个阙,阙就是一组建筑开始时比较显眼的纪念碑式的建筑。
▲汉阙,汉代的人死后,用石头造的纪念碑式的建筑物。
介绍一下他们一般来做这种科学古建筑调查需要经过的几个步骤,主要就是第一是打听寻访,第二是实地探查,第三是像刚才那个照片上那样对建筑物进行摄影和测绘,将建筑信息准确记录下来,到第四步是文献查证,这一步也很重要,因为只有实物和文献的相结合才能知道这个建筑物具体是什么时候修建的,它有什么样的特点,到最后一步就是他们撰写报告和绘制图纸的阶段。
现在我这样说的话,可能大家会觉得这些步骤非常抽象,那就让我们看一下他们在成都都做了哪些事情。
时间是1939年9月27日,这一天是星期三,天气晴好,大概在下午五点多的时候,他们来到了成都,然后从东门进入以后到达我们今天看到的春熙路的中国青年会,中国青年会在春熙路非常幸运地保存了下来,大家有机会的话可以去那个地方看一下。
▲1939年的中国青年会所在地
再把地图放大一些,可以看到这是当时成都街道图,用红框框出来的部分就是我今天要讲述的重点区域,就是从春熙路一直到大慈寺这一片区域。
当时如果是按照1939年,在民国时期,当时春熙路的街景大概就是这个样子的。
那个时候由于战争,所以在他们28号到了以后其实每天晚上都有空袭警报,每天晚上他们都不得不躲空袭警报,半夜突然挪到城外,直到警报解除,有时候都已经天亮了,这是非常影响他们白天工作和行程的。但既使是这样,他们仍然很抓紧时间做了一些事情。
首先他们到了华西和川大,向当地的教授学者询问了一些重要的文物,然后他们也在华西博物馆做了大量的测绘,主要是针对很早的汉代文物,他们也多次去到实去探访。
像我们看到屏幕左边的这两张照片是他们在成都文殊院所拍摄的,右边这个很特别的石亭子是在当时四川大学里面,但是这个亭子本来是属于蜀王府的,可惜后来因为各种动荡,再过几十年以后,这个亭子就再也看不到了。
还有下面这部分文字是梁思成根据在成都调研的这些资料,写了一个关于明蜀王府古址的文字,同时可以看到旁边有一些小字和批注,这是他查阅了明史之后发现的相关记载,然后把它写在这里,这样就很好体现了他们当时做调研是以实物和文献所结合,最后才能推导出当时的历史。
大家可能会想,我们做建筑历史的研究是为了什么呢?
这个问题的答案其实在当时梁思成就已经给出来了,大家请看,这上面显示的是中国营造学社会刊,就是他们那个学会的会刊,1944年在四川李庄发表了一篇文章《为什么研究中国建筑》。
为什么研究中国建筑?当时这篇文章写在抗战快要结束的时候,不过今天读起来对我们今天建设的营造还是有非常大的借鉴的地方,现在我就大概跟大家讲一下。
在梁思成的文章里面,他认为我们为什么要研究中国建筑呢?主要有三点:
第一点他认为他要以这种研究去推动社会对这个事业的关注,以换取大家对于文化遗产保护的热情,这是他的第一个想法。
第二个想法,他认为在中国传统建筑里面蕴藏着非常多的自古以来继承的生活方式和我们对营造精神的理解,他认为我们要解读这种东西,这是他第二点想到的。
最后一点,他是立意在将来,他想的是我们有了这些研究才可以更好去做一些新的创造和新的复兴,这样在我们的设计师设计新建筑的时候才有所借鉴、有所参考,所以他最后说的是知己知彼、温故知新,我认为这三点即使在今天也是非常有意义的。
接下来我把刚才的春熙路到大慈寺区域做一个解读,大家也可以了解原来研究中国建筑有这样的意义。这一段穿越时光的起点是公元11世纪的江南馆街址,这是我们现在发现的最早的一处建筑遗址,到公元21世纪的太古里可以说是这片区域里最年轻的建筑,这千年时间大慈寺究竟发生了什么,让我们来看一下。
▲公元11世纪的江南馆街遗址,与公元21世纪的太古里。
现在看到的这一幅图是一幅幅员图,展现的是唐末五代时期成都刚刚修好城墙时的样子,我们可以看到其实成都这个城市的主城区轮廓跟我们今天看到的是很接近的,上面的一条是府河,下面的是锦江,这两条河至今它的走向没有大的变化,这个图里面用红框圈出来的那一片就是我刚才所说的从春熙路到大慈寺的那一片区域。中间那里有一个红点,那个红点的地方就是我们今天发现江南馆街遗址的位置。
关于唐代的大慈寺文献有非常多的记述,我就选了一段,关于大慈寺怎么样兴盛起来的。这里有一个传说,说的是唐朝安史之乱的时候,唐玄宗到了成都避难,他到成都避难的时候,正好遇见了在城里面的一个僧人正在给当时的那些难民施舍粥。
他就问这个和尚,你的善举是为了什么,那个僧人回答他说,我希望我们的国家能够早日收复失地,能早日重回长安。唐玄宗听了非常高兴,就在这个地方建了大慈寺,他还给大慈寺御书了大圣慈寺的门牌,还给了1千亩地,新请了禅师过来建96多个院落8千多个区域。
唐代大型寺院大概像下面这一幅图一样,中间有一个很大的院子,这个院子的中轴线会修建非常高大雄伟的主要建筑,在这个大院子的两边又有一些非常非常小的各种各样的独立院落,这些院落主要是供僧人修行,中间的院落主要是供僧人礼佛,这样推测起来,可能当时的大慈寺就是这样一种非常壮丽的建筑。
▲“上皇驻跸成都,内侍高力士奏,城南市有僧英干、于广衢施粥以救贫馁。愿国运再清,克复疆土。欲于府东立寺为国崇福。上皇悦,御书大圣慈寺额,赐田一千亩,敕新罗全禅师为立规制,凡九十六院,八千五百区。”——(宋)志磐《佛祖统记》
这是我和我的同事们根据城市考古的一些研究,然后所幅员的当时可能大慈寺在成都的这么一个位置,就是这一幅图里面,那个黄框那一片区域有可能都是大慈寺,虽然可能没有文献中所描述的1000亩那么大,但是其实也有七八百亩那么多。
大家看了大慈寺的范围以后,会想知道唐代建筑大概是什么样子,我们可以从考古上和敦煌莫高窟的壁画里大概看出来,这就是当时他们描绘的非常宏伟的寺院壮丽镜像,有一些亭台楼阁,还有一些钟鼓楼和佛殿,这只是意象性的,大家可以了解。这是成都邛崃的一处石窟,这个石窟也是开凿于唐代的,这个石窟里雕绘了非常华丽的佛教形象,我们可以从这些大概的间接实物推测当时大慈寺的壮美。
▲位于成都邛崃的一处唐代石窟。
现在时间又来到了宋代,现在投影仪放出来的是宋代的江南馆街遗址,当时由我所在的单位进行考古发掘,时间是2007年,这是当时的一些铺地和排水系统,这片地方后来就修起了国际金融中心,就是IFS。
这里的图像是为我们博物馆做了江南馆街遗址的幅员,当时我们参与了建筑形象的设计当中,当时展现的场景是历史文献当中记载大慈寺在宋代时其实是一处非常繁华的商业区域,这里会定期举办一些集市,也就是我们今天可以理解为的庙会,庙会就是这么来的,在这个集市上会有一些主题,比如这个场景上看到的主题就是蚕市,不光是有一些用作蚕商交易,还有很多人都会来这里,从那时候开始这里已经是西南商业的中心。
▲宋代大慈寺周边的蚕市。
时间再往后走,现在就来到了明代,这一幅明代图标记的大慈寺范围就是用红圈指出来的范围。明代成都因为经历了元末的战乱,当时没有多少高僧了,这种情况下明代宣德时候突然有一场大火,这场大火烧毁了大慈寺的建筑,后来重新修建,但是规模再也没有从前那么大,而且最致命的是这幅图之后的天启几十年明朝开始动荡,尤其是四川有张献忠入蜀,他到这里进行了大规模的破坏,现在在成都范围几乎很难找到明末以前的建筑,因为当时的战争破坏非常严重,这时候的大慈寺也遭到没顶之灾,我们现在也看不到清朝以前的大慈寺了。
这是明清时期的大慈寺,已经贴近于我们今天看到的大慈寺的样子。
左边这个是大慈寺的院落,已经比以前小了很多,因为当时文字记载最多的时候1千亩,根据我们自己的研究推算,至少也有七八百亩,但是现在文物统计下来说整个大慈寺的区域不过40亩而已,今天我们所看到的大慈寺真的是在经过了这么多年以后,它已经变得不是当年的那个大慈寺了,可以这样说。右边是我们今天看到的大慈寺的山门和它的大雄宝殿,这些建筑都是清代比较晚的时候留下来的古建筑。
现在我们把时间又推进到离我们最近的2001年,这就是大慈寺自己的核心区域,这一片密密麻麻的很低矮的这一片区域就是我们称之为大慈寺历史文化片区。
这个地方当时看起来好像还没有高楼大厦的兴起,接着往下看,这是2006年的航片。这时候大慈寺的建筑还保留在这里,但是整个历史街区却经历了一次非常大规模的拆迁,在拆迁的时候可能还有一些零星的建筑被保留下来,这边的工地也准备开始进入施工了。
我们再往前走,走到了2007年的时候,这个区域里面其实就是做江南馆街遗址发掘的考古工地,那些拆掉的地方已经空出来,长了一些草一些树,这里那个没有被拆的建筑还在这里,包括这里还有一两组没有被拆的建筑。这里突然就修起了一些看起来像是四合院落的建筑,但是很快的我们再往下看,这些建筑却消失了。
大家可能有印象的是在这里做过一些完全仿古的设计,但很快又会意识到这种东西在成都已经有了,比如说文殊院和宽窄巷子都是这样的设计,这些设计就被剔除掉了,这边的IFS已经进入施工状态,这个时间是2012年。
我们进入最后一张,这张是去年年底的一张卫星图片,仔细看就会发现太古里的项目已经修建完成,这边国际金融中心也修建好了,这就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这片街区。
这是站在IFS上面往太古里俯瞰的照片,大家可以看到这里就是大慈寺的山门,这是中轴线的建筑,这一片就是重新设计并修建起来的太古里。
在太古里我们刚才也介绍了,通过航片可以看到,拆迁项目一开始就保护了当时被认定是文物的古建筑,比如说这里的广东会馆,广东会馆基本是把前面的建筑都保留了下来,还有在成都待了一些年的人都会记得的字库塔,也很好保存了下来。
这里是几处民居,这样的几处民居也纷纷保留下来了,现在就挪作商业场所或者是一些会馆以及像这些,有一个现在已经作为高端酒店。
既由过去的字库塔保留,又有全新的为了融合历史街区氛围而做的商业设计。这里可以看到新的建筑以它的体量和外形跟旁边的这一处保留下来的广东会馆能够有一个很好的融合,在这个照片里面我们不会觉得非常的刺眼或者是突兀。这是经过修复以后的广东会馆,这一处是重新新建的仿造的广东会馆后面的一个大殿。
因此也说到一个未曾想到的事情。就是我们刚才说了我们这一趟时光之旅的起点在江南馆街遗址,现在我们在航片里似乎没有看到江南馆街遗址到底在哪里。大家如果下次去国际金融中心你稍微留意一下的话,在一楼有一个古迹广场,这些玻璃的下面就是江南馆街遗址的一部分。
但是因为太不起眼,所以去年才有这样的一个提议,就是说很有可能江南馆街遗址的展示会做得更好一些,让大家能看得更明白更清楚一些。我们也很期待,也许会有更好的展示。
▲ifs前古迹广场,玻璃的下面就是江南馆街遗址的一部分。
说到最后,我们结束了这一趟回顾,再来看这句话,为什么研究中国建筑?对于我们今天的城市有什么意义?
可能每个人心里面都有不同的答案,也是可以让大家思考的,走在今天的大慈寺街区上你也可以去想这个问题。就是从一开始经历了一千年,好像在我们眼前就像过幻灯片一样的过来。
最后我想引用的也是梁思成那篇文章里所提到的八个字,就是“知己知彼,温故知新”。
说的知己是指本国历史传统的东西,知彼指的是现代来自西方的和一些新兴的东西,所谓的温故知新,这里的故就是指对历史的发现、保护、记录和解读,知新是指我们从历史解读当中获取灵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