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家陈文彬 “草根”的艺术梦想 陈文彬和他的荷叶书法
中国江苏网5月9日讯 4月中旬,记者的一位朋友告知,亭湖区大洋街道大洋村民陈文彬在荷叶上创作书法,别有格调意趣,并说是草根人物尝试书法艺术的一种创新,邀请记者不妨去看看。
4月下旬的一天,记者来到市区海龙路丽阳广场的一座住宅楼,来到陈文彬的家中,一看今年50多岁的陈文彬是个老熟人。原来10多年前,记者在登瀛桥头寻购凌霄树苗遇见他,当时并不认识,介绍后,他说他家中有,欢迎前去采挖。
后来记者去了,那是一个有几百平方米的长着几十种花花草草的植物世界,最吸引人的是庭院里种植的上百个品种、五颜六色的盆栽观赏荷花。后来,他因房子拆迁,便将上千棵名荷移植到了城西的蟒南农家苑内,建起了苏北首家精品荷花品种资源圃,并取名为“世外荷园”,无偿对外开放。这几年,每到盛夏时节,荷叶飘香,莲花盛开,几成一景,参观的男女老少、文人墨客络绎不绝。
陈文彬培植荷花20多年,现在是中国林业书协会员、中国荷协会员。2006年春,中国科学院北京植物园水生花卉专家邹秀文教授来盐参观指导时,特地来到中国荷花协会第一批会员、盐城市民陈文彬先生的家中与他交流培植荷花心得,她对陈文彬采用人工定向杂交育种等技术,自行研发出100多种荷花品种,赞赏有加,尤其是他培育的黄荷、绿荷、冬荷以及深红色荷花,更让邹教授感到惊讶,有的还填补了国内观赏荷花品种的空白。
他亲手培育的名贵荷花已经先后在北京奥运村和植物园、苏州荷塘月色湿地公园、金湖荷花荡等地生根开花。
谈起在荷叶上书法,老陈告诉记者,正是因为多年与荷为伴,才使其产生创新、创作的灵感和激情。他30多岁时学习书法,字虽写得不太好,但热爱有加。
大约是2005 年夏天,陈文彬看到那挤挤挨挨的荷花,那硕大如盘的叶片,仿佛是大自然奉献给人类的一张张天然的艺术之笺,突发奇想:若能将处于生长后期一柄柄团扇般的荷叶,经过加工处理,变成精美的“荷叶书法”作品岂不妙哉!
于是,便用各种笔墨在荷叶上写来写去,但不论是鲜叶还是枯叶都有不沾水的特点,用普通墨汁书写,刚一下笔,墨汁便自行滚落,根本无法书写。经过几个夏天的努力,仍然一无所获。
后来,陈文彬经过多次与生物学家、书法界、摄影界朋友的交流、了解,历经数百次试验,终于在2006年,先后研发成功了既能利用鲜叶书写,又适合在枯叶上创作的“荷叶书法”专用特种墨汁,蘸墨书写,非常流畅自然,达到一挥而就的艺术效果。色彩也由原来的单一黑色,增加到了金、银、黄、红等系列色种,更为有趣的是:还可以在荷叶上双面创作,书写后正反两面的字迹互不渗透、重叠。
最关键的用墨难题得到破解以后,陈文彬又将重点放在了如何优化荷叶的造型和提升它的审美价值上。2007 年夏天,他无意中发现庭院里迎风摇曳飘香的荷叶,隐含着两个扇面形状,便兴奋地采摘了一些用来做试验,刚开始出现了不少问题:晾干后不是起皱、扭曲,就是叶面凹凸不平,触之即碎,霉变损毁非常严重。
后来,通过多年不断的摸索钻研,终于克服了以前存在的种种弊端,使不同时期采摘的荷叶,经过处理后,产生出了神态各异的奇妙色彩效果:黄的,古色古香;绿的,自然天成,同一张叶子还会出现黄绿色自然融合现象,变幻出的斑纹犹如彩云飘飞,其视觉效果是一般书写资材根本无法达到的,一片片看似平常的叶子通过科学加工,变成了像宣纸一样平整、光滑、香气扑鼻的书写材料。
陈文彬告诉记者,要制作一幅原生态“荷叶书”艺术品,绝非易事,首先要有优质的荷叶来源,找到与自己书写内容大小相匹配的荷叶更是不易,大部分荷叶在自然生长期间,由于不可避免地遭受虫害和风雨的侵袭,往往存在叶面粗糙、畸形、缺损和叶脉过度隆起,不规整等现象,想寻找到一张如意的荷叶,通常要从上百张叶子中进行逐一筛选,即便选中,在加工过程中,还会出现霉变、残次和损毁,因此,不但要求作为书写对象的荷叶质地完好,还需要作者有精湛的书艺技能,才能使之相得益彰,经技术处理后,可永久保存欣赏,彰显了书法艺术之美与荷叶生态之美的完美结合。
中国林业书协副主席、北京林业大学教授、著名书法家邵玉铮对“荷叶书法”这种创新形式给予了充分的鼓励和肯定,称之为“奇特的艺术”。
老陈说,盐城荷叶资源比较丰富,他的荷叶书法希望能得到市里文化旅游部门的重视,进一步合作开发,他说,他是一个“草根”人物,他不在乎经济利益的多少,而是把她作为特色艺术品和旅游产品开发利用,为盐城的文化和旅游事业做一点微薄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