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相伯开挂一生 复旦创始人马相伯
复旦的创始人马相伯先生要是还活着的话,到今年该是一百四十岁了。他也就能看到自己创办复旦时的理想和曾经为之艰苦奋斗的复旦园,在这八十年代的第一个春天里将会开出多么绚丽的花朵,而这些光彩夺目的花朵也许是他做梦也没能看到的。
马相伯原名志德,亦名建常,相伯是他的字,一八四零年(清道光二十年)阴历三月生于江苏丹徒一个数代笃信天主教的家庭中,这正是中英鸦片战争爆发,帝国主义列强开始侵入中国的一年。一九三九年由广西经越南去昆明途中,因病卒于谅山。
马先生历经中国近百年来受尽帝国主义侵略压迫的时代,更是目睹封建帝王、反动军阀、国民党反动派各个政权的腐败无能、贪婪媚外,置中国人民于水深火热中之现状。因此,这使他从小就孕育了强烈的爱国心。
他自十二岁起为追求知识,背着父母独自离家,用了十天的功夫从镇江来到上海,进入法国教会办的徐汇公学就读,直至获得了神学博士的学位,刻苦研读了廿年。以后,他搞过译者,当过神甫和徐汇公学的校长.三十七岁时(1877),又抱着一腔爱国热忱欲为富国强民之举,离开教会,登入仕途。
他飘洋过海游历考察了欧美日本等国,搞过洋务,办过外交,给清廷提出过不少"富国强民"的建议,更去朝鲜襄助改革政事,但结果都以失败告终。这使他的满腔救国热忱一时为之灰冷,遂于一九零一年他六十二岁时退隐沪西土山湾。
但是,一个具有强烈爱国思想的知识分子对自己多灾多难的祖国是不会置之不顾的。马在退隐之后,对过去的失败,痛定思痛,实不甘心就此罢休,因此转而想从"启发民知,教育救国"的道路来进行奋斗。这其实也是他的一个夙愿。
他自游历欧美回国后,鉴于"欧美之强盛,我国之厚弱","自强之道,以作育人才为本,求才之道尤宜以设立学堂为先",决心想办一所新式大学,教授欧美各国新的科学知识,为将来中国的富强选就人才,所以,他虽已到垂老之年,而这个办学校的信念却愈益强烈。
他是在一九零五年,六十六岁时才创办"复旦公学"的,要说清"复旦"创办的经过,还得从他创办"震旦学院"谈起。马自退隐沪西土山湾后,有在南洋公学(今交通大学)任教的蔡子民(元培〉介绍了二十四名青年学生来,开班教学,一年后就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于是风声所播,各省有志之士,都不远千里跋涉前来,向马求教。就在这个基础上,马创办了震旦学院。
震旦学院的创办既得到法国教会的资助,但更受到了他们的限制,因为,以办教育为名,进行文化侵略是正适合帝国主义者的需要的,当时法国教会将徐家汇老天文台给震旦作校址,并派了数名外国司铎(神甫)担任义务讲座,震旦遂于一九零三年三月一日开学上课。
马相伯在创立震旦时,实行了一套独特的管理和教学方法。一是实行"学生自治制",校务由学生推选干事自行管理。二是提倡"学生自由研究之风",也就是学术民主,思想自由,并采用“挈举纲领,开示门径”的启发式教学方法。
他在办学方针中强调了三点:一是注重文艺,二是崇尚科学,三是不谈教理。不仅如此,在学校开办后,马还在校内从事反清宣传,遭到法籍神甫的反对,迫使他转而到校外去进行这些宣传。他更收留了当时因作诗讥时政而被满清政府要缉捕正法逃来上海的青年士子于右任,让他化名刘学裕入震旦就读,并免去了他的学膳费。
马的这一系列主张和行为,是不符合帝国主义办教育意在进行文化侵略的宗旨的,当然会受到教会的不满和反对。一九零四年,教会为加强对震旦的控制,调安徽法籍传教司铎南从周来震旦当教务长,南乘马生病休养的时候,着手改变了原来的校政,"尽废旧章,别定规则"致使"学生大哗,相率离校",当时全体学生摘下震旦校牌,集体离校。
马支持学生的正义行动,也毅然宣布辞职,退出震旦。
在马率领学生离开震旦后,会得教育界知名人士严复,袁希涛等,另行筹设"复旦公学"。当时所以要起名为"复旦",是有"复"我震旦之"旦"的强烈爱国意义的。所以说,“复旦”是在反帝爱国的斗争中诞生的,它以后所经历的道路,也确是一条反帝爱国光荣的斗争道路。
复旦创立之后,一切仍照震旦旧制,更发扬光大之。
复旦初创时的困难是难以言喻的,既无校址,也无经费,更缺少教员。马并未为这些困难所吓倒,他以百折不挠的精神,在社会贤达的支持下,和学生们共同奋斗,先将从震旦迁出的一部分校具图书,寄顿在旧英租界爱文义路(今北京西路)和新闸路之间的某宅中,继而由马出面打电报给他们的旧交两江总督周馥,要求拨得吴淞营地七十余亩作为建校之用,并暂借旧吴淞提督行辕作为临时校舍,领得开办费二万两,在一九零五年中秋节正式开学。
为了解决教师的缺乏,马以六十六岁的高龄,自任法文等教授。
一九一一年,辛亥革命爆发,为避战火,马又带着师生避居无锡。上海光复后,即将学校搬回,在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南京临时政府支持下,借徐家汇李公祠为校舍,继续开学上课。直到一九一三年,马接受教育部长蔡元培的邀请北上就任国立北京大学校长时才辞去了复旦校长之职,由李登辉接任。
复旦在马相伯前后主持的九年中,巩固并发扬了它反帝爱国、倡民主、争自由的优良传统。复旦的进步师生在各阶段的反帝爱国运动中,都起着积极的带头作用。
马李校长时代,革命先辈恽代英、萧楚女、杨之华等曾经一度常至复旦参加集会。李大钊、鲁迅亦均来复旦作过讲演。教师中更有许多进步人士参加过当时的文化启蒙运动,如陈望道、陈子展等参加过新文学运动,洪深、顾仲彝等领导过进步戏剧活动。
抗战时期,曹禹、老舍等也来校讲课。在那些黑暗统治的年代里,复旦有讲马列主义哲学和史学的张志让、吴振羽、吴译、胡曲园等教授,更有为数众多的革命学生成为无产阶级的坚强战士和出类拔萃的科学家,如夏征农、黄逸峰、竺可桢等。
马相伯由于所受的教育和宗教的影响,他的思想始终未能超越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范畴,但他毕生为国家富强而操劳,使他不愧为我国杰出的有骨气的爱国教育家。在他的言论集里曾经回忆过去说:"我幼时便因国家忧患而感受痛苦,记得读法文通史课本中,有对我国所下评语,讥刺我们这种民族……,我的好老师,常提醒我为国努力。"所以,在他十八岁那年,上海法领事署欲聘他担任领署秘书时,他严词拒绝说:"我学法文是为中国用的。"
马爱护青年,毕生寄希望于青年。在他当校长时,和同学亲密无间,时时和他们谈心、讨论问题,故同学们有什么疑问和困难总喜欢去找他解决。同时,他对学生的要求是很严格的,每星期日上午九时至十二时,他召集同学开讲演会,指定题目,先由一人登台讲演,然后轮流推举学生中一二人加以评论,使他们各人发挥自己的意见,互相观摩,以此提高大家分析问题的能力。
就是在他离开复旦后,还仍然关心着学生们的成绩,在他一百岁那年,马写了一篇讲话,对当时处于比较艰难环境中的同学们加以激励说 "……今吾校远涉巴渝,恢复有期,诸生宜各养浩然之气,勿馁勿厥……。"
值此七十五周年校庆之际,我们写下这篇文章,以此怀念复旦创始人马相伯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