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倾听的重要性 换位思考 学会倾听 丁法明:做好外科手术“良心活”
本网讯(记者 朱丹君 通讯员 陈泳波文/图)
很多人常说外科手术是“良心活”,医生刀口一缝,手术做得是优是劣,病人只能靠自己的身体去体验了。而正是在这种“良心活”上,丁法明倾注了太多的心血。
丁法明是台州骨伤医院手创伤科(二)科主任。他师从全国著名手外科专家程国良、方光荣,在技术上不断琢磨和钻研,力求精益求精。2001年,他参与的《拇手指缺损修复与重建的临床研究》课题获得省科技创新奖。
每一例手术的成功,都离不开团队合作
“如果我是病人,我会希望医生怎么做?我们没有理由不全心全意做好每一例手术,管好每一个病人。”丁法明开朗健谈,对待患者友善耐心,很多病人都成了他的朋友,“医生应该学会换位思考,多替病人着想。”
“每一名医生的成长、成熟都是病人给予的。”丁法明认为,作为临床一线的医务人员,最重要的还是要有责任心,学会倾听病人的诉求。
在丁法明的电脑里,存放着大量的术前、术中、术后照片。之前,一名年轻人在从事汽车冲压器操作时,手指被冲断好几截。手术结束后,丁法明找到家属,对他们说,“手术很成功。”这无疑给家人吃了一颗定心丸。
“每一例手术的成功,都离不开团队合作的力量。”丁法明说,一台复杂的多指离断手术,不仅需要五六个医生,还要麻醉、洗手、巡回、放射等医务人员的密切配合,“每一个环节都十分重要、缺一不可。只有融入团队,精心打造团队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依靠团队的分工协作和每一位科室成员的力量,优势互补,共同努力,才能使手术成功。”
精益求精,把每一例手术当成精品
从浙江大学医学院毕业后,丁法明来到台州骨伤医院工作。在职期间,他曾在解放军401医院(全军手显微外科中心)进修深造。从医21载,他从一名青年医生成长为一名独当一面的科主任,也见证了医院的不断发展壮大。
“医院发展壮大,为科室的发展搭建了一个更高的平台,科室有了长足的发展,人才梯队逐步形成。”2006年,丁法明成为手外科主任,当时年仅29岁,“同一年,医院新病房大楼启用,手创伤科(二)正式成立。原先我们只有2.5个病区,现在有4个病区200张床位。”
在丁法明看来,手是人类的第二张脸,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临床医师的每一例手术不仅代表着个人,还代表着科室,代表着整个医院。”他将每一例手术当成精品,把医术当成艺术,“这样才能提高病人的满意度,减少医疗投诉及纠纷。”
每一次手术前,丁法明都会与助手一起反复研究手术方案,刀从哪儿下手,切多深多长,他都有缜密的准备。从医21年来,丁法明共完成各种手术8000余例,在临床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经验。在丁法明的带领下,手创伤科(二)连续5年无医疗纠纷及医疗赔偿,连续3年被医院评为先进科室,这真的难能可贵。
不断学习,向年轻医生手把手传授技术
很多人说,选择了医生这个职业,就等于选择了值班、加班,甚至通宵都是家常便饭。这也是丁法明的日常工作写照。“每天都要围着病人忙碌,研究手术方案,我们还要不断学习,提升自己。”丁法明最大的心愿就是把自己积累的经验传给年轻人。给病人查体时,他会带着年轻医生,给他们讲解分析诊断不同疾病的要领;手术时,关键步骤他都会对年轻医生讲解再三,手把手地教他们体会操作手感。
在繁忙的工作中,丁法明还积极撰写论文。2001年,丁法明参与《拇手指缺损修复与重建》的临床研究课题,荣获浙江省科技创新奖。2002年,他参与《右腕掌部V型三段离断再植成功总结》课题,获得全国医药卫生优秀成果二等奖;领衔主持的《游离微型骨皮瓣修复手部骨质皮肤缺损》和参与的《足背多叶皮瓣联合肌腱修复手部多指皮肤及肌腱缺损》科研课题相继通过地厅级立项;十余篇学术论文在国家级、省级各类刊物上发表。
丁法明爱好运动,工作之余,他喜欢到绿茵场上尽情奔跑、挥洒汗水,或邀三五好友去打羽毛球。“运动让我体魄强健,有更多精力为患者服务。”作为一名老党员,他还经常参加各种义诊活动,为群众送医送药送健康。2006年、2008年、2017年,丁法明多次被医院评为台州骨伤医院先进个人。2015年,他还荣获该院首届好医生的称号。
“医生的责任很大,相应的,承担的压力也很大。”作为一名科主任,丁法明经常向同事灌输“快乐生活、尽心工作”的理念,使他们真正懂得热爱生活、热爱工作、尊重生命、乐于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