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李光弼 太原保卫战:李光弼与史思明10万大军血战50多天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十一月,河北、卢龙、河东三道节度使安禄山在范阳发动叛乱,率精兵15万南下。同时派将军何千年至太原,以献俘为名,诱太原尹杨光瞓出迎,随即掳走处死。十二月,渡黄河,占东京(今河南洛阳市)。
玄宗派高仙芝领兵5万御敌,又命宦官边令诚监军。唐将封常清率领的队伍未经训练,屡战屡败,便为高出主意:敌强我弱,不能再战,必须坚守潼关,否则长安难守。高便死守潼关,使安部无法前进。边令诚不懂军事,却乱加干预,高不听从,便上奏诬陷,玄宗居然下令处死高仙芝、封常清。
起用病休在家的哥舒翰,命他率兵8万讨伐安禄山,会攻洛阳。此时,唐朔方节度郭子仪率军围攻安禄山占据的云中(今山西大同市),攻占马邑(在今山西朔州市)。河北常山颜杲卿联络河北17郡起兵反安禄山,切断安的归路。安禄山命史思明、蔡希德各领1万人,自南北两路夹击常山,颜向新任的太原尹王承业求援,王坐视不救。
天宝十五年(756年)正月,常山被安部攻下,颜杲卿遇害,河北大部沦陷。唐玄宗命郭子仪撤围,回朔方取兵会攻东京,命郭部大将李光弼率朔方兵1万出井陉,攻河北。二月,占领常山,击败史思明军。史思明断绝李光弼粮道,李光弼向郭子仪求救。
四月,郭发兵出井陉,与李光弼联合打败史部。安禄山派5万余人援史,五月,在嘉山被郭、李打败,死4万余,河北10余郡又归唐有。郭、李上书给玄宗,要求北取范阳,安部军心必乱,一定要固守潼关,不可轻出。
然而玄宗却听信杨国忠谗言,逼迫哥舒翰出兵。六月八日,哥舒翰军被打败,3万士兵只有8000余逃进潼关,哥舒翰被俘。九日,潼关沦陷。十三日,唐玄宗逃离长安,京城落入安禄山之手。郭子仪、李光弼将部队撤回井陉。
杨国忠的坏主意,葬送了大好形势,也葬送了他和杨贵妃的生命。七月,唐肃宗在灵武即位,改元至德,郭子仪领兵5万赶至灵武。八月一日,肃宗任命郭子仪为武部尚书、灵武长史,以李光弼为户部尚书、北京留守。李光弼带领5000兵马赴太原。
李光弼守太原
李光弼与郭子仪同为平定安史之乱的名将,当时有“李郭”之称。他的祖先本是契丹酋长,他勇敢善战,“以奇用兵,以少败众,治军与郭不同,郭尚宽,李尚严,发号施令之时,“诸将不敢仰视”。他到太原上任之前,皇上以原太原节度使王承业军政不修,派御史崔众收其兵,然后移交给李光弼。
崔众收兵后,常当堂持枪欺侮王承业,光弼到后,又不立即交兵,光弼毫不客气地命部下将他扣押起来。正好皇上派宦官来,要晋升崔众为御史中丞,问光弼“崔众在哪儿?”光弼说:“众有罪,已拘捕。
”宦官打开圣旨给光弼看,光弼说:“我今天只准备斩御史,如果宣布诏书,我说斩中丞,如果任命他当宰相,我就斩宰相。”吓得宦官收起诏书而回,第二天,光弼将崔众押到碑堂下斩首,威震三军。
至德元年(756年)十一月,安禄山派史思明、蔡希德、高秀岩、牛廷介四员大将,分别从定州、上党、大同、幽州,领兵10万,围攻太原。当时李光弼精兵都已调赴朔方,手下只有乌合之众,还不满万人。史思明得意地对诸将说:“太原屈指可下,太原一攻占,朔方、河、陇可鼓行而下。
”光弼部下颇感惊慌,要求赶快修城。光弼说:“太原城周围40里,敌人很快就到,现在修城已来不及。”于是率领战士和百姓到城外挖壕沟,又用所挖土做了几十万块砖坯,存放城内。
等敌兵攻城,光弼一边守城,一边用砖坯加高城墙,哪里有损坏,立即运砖坯补上。敌兵攻不进城,便在城外叫骂,光弼在军中招募到善修地道的士兵3名,让他们率兵连夜修地道,通到阵地前,当敌人叫骂之际,将士突然伸手拽住敌将的脚,拖进地道,拉到城上斩首,从此敌将不敢逼近城墙,走路都要看一看地面,害怕又冒出“地藏菩萨”来。
光弼又赶制大炮,发射巨石,等敌人逼城,一发即可击毙20多人。敌人损失十分之二三后,在离城数十步外扎营,将太原团团围住。
光弼派人约期投降,同时挖地道至敌营周围,到期,光弼在城上派偏将率数千人出城,装作投降模样,敌正举目张望之际,营中忽然地陷,1000余人被埋入土中,敌营大乱,光弼之军乘机攻杀,俘斩万人。史思明派人从山东赶运攻城设备,走到广阳(在今山西平定县南)被光弼派将袭击,将敌护兵3000人全部消灭。
史思明围攻一个来月,不见成效,又挑选精锐作游兵,布置他们“我带大兵攻北边时,你们就到南面,我攻东,你们就到西,一有空子,就乘机攻进城去”。然而光弼军令严整,守兵不论敌人进攻与否,都严加防范,使敌无隙可乘。
至德二年(757年)一月七日,安禄山被其子安庆绪杀死,庆绪继承帝位后,调史思明归范阳,留下蔡希德继续围攻太原。二月,李光弼乘敌松懈之际,组织敢死队出击蔡希德,大获全胜,杀敌数万,蔡扔下军资器械,狼狈逃窜。至此,50多天的太原保卫战胜利结束。在这期间,李光弼一直在城东南角帐篷中住宿,一有情况,立即起来应对,路过府门,也不去看一下妻子儿女,敌退三日,处理完兵事,才回府第。
保卫战胜利的原因和意义
太原保卫战是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斗。史思明有10万精兵,而李光弼兵力不足1万,还是乌合之众。史思明向以骁勇闻,蔡希德“有才略”,其“谋略、果断、英武”胜过史思明。在太原战前,天宝十五年(756年)二月,李与史、蔡曾较量过,当时李率精兵1.
3万人,自井陉出兵攻占常山,史率2万余骑围攻40多天,断绝李的粮道,李向郭子仪告急,郭率兵2万和李联合作战,才将史、蔡打败。而太原之战比起常山更艰苦,敌我力量悬殊,而且外无援兵,条件恶劣,犹能取胜,不能不归功于李光弼的指挥有方。
太原是唐室发祥之地,建为北京、北都,太原保卫战的胜利意义甚大。守住太原,唐朝可随时出兵井陉,截断安禄山的归路,安军有后顾之忧,就不可能全力攻击灵武的肃宗政权,这为唐室复兴,最终平定安史之乱奠定了基础。反之,如果太原落入安史之手,河东、河北、河南连成一片,同时向山东、陕西扩展,安史完全可能像后来的金朝,占有整个北方,如果不能进而统一全国,也可拥有半壁江山,使全国一分为二。
可见,太原保卫战是安史之乱的8年中至关重要的一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