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宾虹文集 山水画一代宗师黄宾虹受何人的影响至深?
多少年以来,国人对黄宾虹一生的偶像谭嗣同的认识,多限于为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范畴,对谭嗣同的崇敬也多出自于: 他为唤醒国人而慷慨赴死的精神气概,然而,却没有从谭嗣同的思想脉络去追本溯源做了解。为了寻找黄宾虹精神信仰的源头,笔者对谭嗣同的精神境界以及他的学术思想做了一点查证。
谭嗣同(1865-1898),湖南浏阳人,字复生,年少之时即“倜傥有大志,淹通群籍,能文章,好任侠,善剑术。”他知识广博,好经史之学,喜读王夫之《船山遗书》,也尝试学习近代自然科学知识。在谭嗣同自拟的许多名号中,华相众生和通眉比丘这两个号显然都与佛教词语有关。
谭嗣同在京期间,与许多佛教学者相会,对佛学有了认知。这时,他觉得“平日所学,茫无可倚”“徒具深悲”。他开始对佛教思想进行系统的研究,并且还进行学佛的实践。
谭嗣同
谭嗣同出身官僚世家,父亲是湖北巡抚。少年时便志于学,博览群书,好谈兵法,善于剑术,很有侠气,曾与京城名侠大刀王五结为好友。谭嗣同从小丧母丧兄,被父亲的小妾所虐。他饱经伦常之变,久历人世之苦,于是怀墨子摩顶放踵之志,以为此身一无足惜,唯有追求真理、拯拔众生而后已。
当时的中华民族受列强侵凌,社会糜烂,孔教式微,纲常败坏。大乘佛教的入世精神契合了新派知识分子的救世利生,实现社会变革,获取自由平等的精神需求。晚清具有新思想的知识分子无一不受佛教思想的影响。在康有为、谭嗣同、梁启超、章太炎等当时的新派知识分子中,又以谭嗣同对佛教信仰最坚定。
谭嗣同在京城结识了吴雁舟、夏曾佑、吴季清等人,吴雁舟、夏曾佑诸人均为一代佛学名宿。谭嗣同由此而接触佛学,倾心于佛学。他学佛时间虽晚,但其以发宏愿,以精进心而后来居上。
他遍览三藏,尤其对法相、华严二宗最有心得。后来谭嗣同到南京,又结识了近代著名的佛学家杨仁山居士,从杨仁山那里受学佛学一年。就在这期间,他闲户研读佛经之精奥,会通群哲之心法,写了近代思想启蒙的重要著作《仁学》,系统地阐述了自己对宇宙人生的见地与不凡的悟境。
桃花源
一八九五年,康有为发动“车公上书”,黄宾虹致函康有为、梁启超:“政事不图革新,国家将有灭亡之祸”。同年,谭嗣同由湖南沿长江东下到上海,路过安徽在贵池一停,黄宾虹得知消息,立即从歙县赶到贵池前往一叙,那晚,在贵池码头的一个旅舍里,二人作了彻夜长谈: 从修达心性到安邦救国变法图治……从此黄宾虹与谭嗣同把臂订交,信函交心,谈理论道,探究修心济世的学问。
至此,黄宾虹的内心世界,已经通过谭嗣同的导引迈向了对宇宙人生的探究。此时的黄宾虹,已经不像少年之时,只痴迷于艺术了。他认为“政事不图革新,国家将有灭亡之祸”,开始关注国家民族的命运。在习诗作画的同时,黄宾虹开始了闻鸡起舞、骑马练武的身心训练,以期能有朝一日效命国事。(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