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巧稚最得意的学生 悠悠深情:王学庸与恩师林巧稚
王学庸出生于1927年,是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培养的第一批医学博士。他回忆起自己的成长过程,跟一个人有关,那就是中国著名的妇产科专家林巧稚。
王学庸祖籍黑龙江,他从小是个苦孩子,1937年日本占领了东三省,他们全家逃难到了天津。一路上他目睹了侵略者的暴行,那些被残害的中国人遍体鳞伤的情景深深印在他的脑海里,他幼小的心灵萌生了一个理想,长大了要当医生,为贫困的老百姓治病。
他的父母都懂医学,当时天津西沽教堂里住满了难民,他父母主动为难民治病,教会方面免费给他们家提供了两间房,外间是诊所,里间让他们一家居住。生活总算安定下来,父母让王学庸到慈惠小学读书并到外国人办的青年会学英语。1941年他考入天津英语最好的学校,能讲一口流利的英语。
1945年日本投降后,他成为天津南开中学复校后第一班学生。由于他英语基础好,毕业后顺利考取了全国著名的北京协和医院。第一批学员招了150人,都是全国品学兼优的尖子生。北京协和医院实行八年学制,前七年是综合学习,最后一年才分科。
他非常想当外科医生,万没想到老师公布结果时,他被分到妇产科实习。当时他才20多岁,去当妇产科大夫完全出乎他的预料。他不高兴地找到领导要求转到外科去,正争辩时,走进一位慈容善目的中年女大夫,她和蔼地对他说,小伙子,是我把你挑来的,有意见跟我说。王学庸定神一看,进来的竟是著名妇产科教授林巧稚。之前他早就耳闻林教授的大名,吃惊的是150名学生中他是林巧稚唯一选中的男生。
望着王学庸迟疑的眼神,林巧稚鼓励他说,谁说男人干不了妇科,我翻阅了你几年的成绩单,学业很扎实。新社会了,男女平等,年轻人思想不要守旧啊,跟我干妇科,会有前途的。林巧稚这么一说,王学庸不好意思地点点头。后来他才知道,进妇产科要求非常严,首先思想要过关,品德不好的男生是不能入选的。他们上一届只有吴佩孚的孙子吴宝珍分配到妇产科,连本届的他仅有两名男生在林巧稚教授手下学医,这是多么值得骄傲的事。
王学庸不闹情绪了,既然干就要干好。从此他拜林巧稚为师,从事妇产科工作。实践证明林巧稚没有看错人,王学庸聪明能干,很快掌握了业务,只要大的手术,林巧稚总是让王学庸当助手。王学庸非常钦佩老师的敬业精神,他印象最深的是林巧稚随身带一个本子,凡是她接生过的或者看过病的患者,只要有特殊情况的,她都记下来,定期向患者了解信息,必要时登门服务。
以至几年后有人提到某患者她如数家珍。这一点一滴的言传身教,无形中影响了王学庸,使他不仅学到了医术,而且增强了责任感。当医生要处处为患者着想,是林巧稚的口头禅,也成了王学庸的行动指南。
在频繁的工作接触中,他和林巧稚建立了深厚的师生情,林巧稚像母亲一样关心他。王学庸因妇产科医生的职业,谈了两次恋爱都失败了,心情很沮丧,有一阵闹情绪,对干妇科产生了动摇。林巧稚安慰他,别着急,缘分未到,会有好姑娘爱上你的。
老师不时地给他打气,坚定了他干一辈子妇产科的决心。1957年王学庸获得医学博士,正当他准备全力投入到事业中时,上世纪50年代末,王学庸到北京昌平下放劳动,每天淘粪,喂猪,干得最多的是种菜。从穿白大褂的医生转眼变成农民,王学庸心中不满,干活却不偷懒,他种的菜比别人种的长得都壮实,连农民们都夸他。林巧稚知道后,逢人便说,我的学生干什么都行。
后来形势好转,不少下放劳动的人都有了新的安排,他幸运地重返协和医院。原来在林巧稚教授强烈要求下,领导才同意让他归队。面对恩师的信任,王学庸在工作上发奋努力,成为林巧稚最得意的弟子。(王文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