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讲楞严经 南怀瑾先生:《楞严经》中佛把最高秘密都讲出来了
《楞严经》开始“七处征心,八还辨见”,佛与阿难的对话,问“心”在哪里?往返讨论了七点,心不在内,不在外,也不在中间,然后佛告诉阿难,心在哪里。……
至于“八还辨见”,还是讲见地,到后面才讲到修证功夫的路子,佛把最高的秘密都讲出来了。所以,我们天天带着《楞严经》,没把它看懂,修行不上路,很可惜的,也辜负了佛恩。
现在举一个“八还辨见”的例子,《楞严经》卷二:
“我今示汝不生灭性。大王,汝年几时见恒河水?王言:我生三岁,慈母携我谒耆婆天,经过此流,尔时即知是恒河水。佛言:大王如汝所说,二十之时,衰于十岁,乃至六十,日月岁时,念念迁变,则汝三岁见此河时,至年十三,其水云何?王言:如三岁时,宛然无异,乃至于今,年六十二,亦无有异。
佛言:汝今自伤发白面皱,其面必定皱于童年,则汝今时,观此恒河,与昔童时观河之见,有童耄不?王言:不也,世尊。佛言:大王汝面虽皱,而此见精,性未曾皱,皱者为变,不皱非变,变者受灭,彼不变者,元无生灭。”
有一天,波斯匿王出来问佛说:“这样很容易,但关于心的不生灭性我有疑问。”佛说:“你几岁看到恒河?”国王说:“小时候与我母亲经过时看到的。”佛问:“你那时几岁?”“三岁”,“现在你几岁?”“六十二岁”,“现在你眼睛都花了,你再经过恒河时,你看得见吗?”,“当然看得见”,佛说:“你的年龄有衰老、生灭、死亡,而你那个能见的性,不跟着年龄在变,没有动过。
”你睡着时,虽然闭着眼睛,但是眼识还是在看,在看里面,这个见性没有变。有关这一节,我作了一首诗:
生死无端别恨深,
浪花流到去来今。
白头雾里观河见,
犹是童年过后心。
人,生生死死,死死生生。生死对人类来说,最可怕了。我们生了、死了,再投胎,分段生死像一股流水般,永远随着浪头,一起一灭,没有休止。上面那首诗就引用了波斯匿王的典故,“白头雾里观河见”,年龄大了,看东西眼花了,但是这个能见的性,还是没有两样,还是童年的那个样子——“犹是童年过后心”。
“诸可还者,自然非汝;不汝还者,非汝而谁。”眼见还给眼神经,光明还给太阳,一切可还的都还了,剩下一个还不掉的,无处还的,那个不是“你”又是谁啊?
当然,你可以说:“佛不是说无我吗?”是的,佛说的无我,是无四大,无假我。自性的我没有抛掉。有一位天目礼禅师悟道时,作了一首诗:
不汝还兮复是谁?
残红落满钓鱼矶。
日斜风动无人扫,
燕子衔将水际飞。
落花掉在地上,归于本位。好似打坐时,妄想来就来,你知道时它就走掉了,不必去管它,就是这个境界。“残红落满钓鱼矶”,他把当时自然界的景象,很自然地摆在那里,很现成的。就好比你的心境,自自然然的,慢慢地静下去。
太阳下山,风微微地动,就是比喻还有一点轻微的妄念。“无人扫”,不要去管它,扫不得,你不要管。“燕子衔将水际飞”,轻微的一点妄念,毫不相干。下面我自己加两句:“啧!啧!是无上咒,无等等咒。”告诉你,这不是诗,你懂了这一首,你就悟到了一点了。
现在我们解释了八还辨见,明心见性这一面,我们懂了。那个还不掉的,就是我的见,对不对?可是我要提一个问题,如果释迦牟尼佛来了,我一定要问问他:“师父啊!你讲了半天,那个还不掉的就是我,可是要有我这个肉体存在啊!我的肉体死掉时,那个东西会掉到哪里去?我还是找不到。”所以假如用功夫,仍然找不到这点来路与去路,你纵然证到心中真空,一“定”三百六十天,也是没有用的,还是不行,这也是个秘密。
现在你们那些功夫作得好的人会认为“好啊!很有进步”。老实讲,那是靠你身体这个赤肉团,红彤彤的一块肉,肉坏了的时候,你到哪里去?怎么走?“我有一宝,秘在形山”,怎么跑出来?又怎么跑进去?怎么把它找出来?所以《楞严经》前面谈见地,后面一路下去,修证的秘密都告诉你了。这个作功夫的秘密,都在后面一两卷当中,大家平常最不注意的地方,尤其是五十种阴魔——五阴解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