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聚仁旧居 L03E51||我为什么要推荐曹聚仁的《蒋经国论》?

2018-09-17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蒋经国论>,曹聚仁著,人民出版社2009年4月1版.看完感觉有推荐的必要.1948年10月这部书在上海出版时,蒋经国还是"太子",当时人们对"太子"的关注,更多是出于对未来国家社会走向的考虑.即使现在的人们看这本书也会感到"历史偶然性与必然性的吊诡"(曹景行语),在察时观世.人物评判方面获得启发.曹聚仁旧居 L03E51||我为什么要推荐曹聚仁的<蒋经国论>?不是传记却胜过传记作者从三个层面记录和评论蒋经国其人其行:政治

《蒋经国论》,曹聚仁著,人民出版社2009年4月1版。看完感觉有推荐的必要。

1948年10月这部书在上海出版时,蒋经国还是“太子”,当时人们对“太子”的关注,更多是出于对未来国家社会走向的考虑。即使现在的人们看这本书也会感到“历史偶然性与必然性的吊诡”(曹景行语),在察时观世、人物评判方面获得启发。

曹聚仁旧居 L03E51||我为什么要推荐曹聚仁的《蒋经国论》?

不是传记却胜过传记

作者从三个层面记录和评论蒋经国其人其行:政治层面,历史层面,个人命运与社会层面。书中还收录了蒋经国自己所写文章,让读者有更为感性认识。 1960年代,作者在香港将此书重写一遍后出版,台北政要争相阅读。 1997年作者后人把两版合为一册,首次在台湾出版。 2009年内地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合并版的简体字版。 作者后人在简体字版序言里说:

曹聚仁旧居 L03E51||我为什么要推荐曹聚仁的《蒋经国论》?

这部书属于非虚构作品。不仅成为研究蒋氏的重要参考资料,也被新闻研究者、文学研究者关注。

曹聚仁(1900——1972),浙江人。先是陈望道学生,后为章太炎弟子,著名记者、作家,经典作品不少,如《我和我的世界》、《鲁迅评传》等。 曹聚仁和蒋经国亦师亦友。蒋经国曾说:

曹聚仁旧居 L03E51||我为什么要推荐曹聚仁的《蒋经国论》?

曹聚仁的儿子曹景行在简体字版本中序言里提及一段轶事。

虽然关系亲密,但曹聚仁保有自己独立立场。

在香港版出版时,曹聚仁再次强调说——

“把自己当做百年后的史家来着笔”,这种想法做法太厉害了,也只有厉害的人才能做到。通读全书后,感觉这书确实经得起时间检验,常读常新,后人难以企及。

能不能写出好东西,尤其是能否写出经得起时间检验的有价值的好书,关键在于心智水平。 这种心智水平体现在多个方面,比如价值观、知人论世能力、文字技巧、材料选取和组织能力等等。 有专门研究现当代文学的学者评价曹聚仁的作品,说是“独具识见,方为信史”。

独具识见,方为信史

“识见”来自哪里?高质量的输入和输出,深厚的文化底蕴,对中国历史和社会的深刻理解,对世事人情的洞若观火,清醒的距离感,博大的情感世界,等等。上个世纪60年代,曹聚仁成为蒋氏父子与内地沟通的秘密渠道,为促进两岸统一不辞辛劳,得到双方尊重,这段史实或许有助于对心智的感受。 曹聚仁并不仅仅想让读者了解蒋经国,而是通过记录评论人物,让人看到历史与人之间关系,充满历史温情。

胜过传记

不知道大家还记得司马迁《史记》中如何写重要人物不?比如刘邦。 太史公记录刘邦不是靠《本纪》完成的,《项羽本纪》有写,世家、列传里也有写,通过不同侧面让人对刘邦有饱满丰富认识。就是说,看似分散,实际上有暗线在串联。

我觉得《蒋经国论》继承了太史公传统,又自有新创。书里大部分篇目记录评论人物不同方面,属于政论,但读的时候却能看到蒋氏人生命运脉络走向。围绕人物经历,作者思考更多的是命运与时代、与环境互动关系。 比如在“重庆在向他招手”一节中,写蒋经国做专员时因为新赣南建设搞得好,他的人生发生变化。

蒋经国到了重庆后,开始创办学校培训青年干部,引起多方猜疑。曹聚仁写道:

上海版问世十余年后,身处香港的作者几乎又重写了一遍。简体字版的《蒋经国论》是不同时期版本的合并。读的时候,能感觉到文字上变化,这是一。 其二,接受过苏联社会主义教育的蒋经国文笔很好,直白浅显而不鄙俗,有感情。 对比书中文字,感觉很有意思。这实际上涉及到又一个话题,文采。

《蒋经国论》里的文字,大都是发表在报纸上让一般人读的,上海版中民国口语气息重一些,古文背景依稀可见,这跟当时社会氛围、阅读口味有关系,到了香港版就跟现在差不多了。比如“人之常情”,上海版表述为“人情之常”。 身为作家和记者,曹聚仁文字直白浅显、平实文雅又有温情。有时,他的文字也让人感到尖锐而不失厚道的激情。

面对历史人物的复杂性,这段文字在对比、重复、递进中将内心多种滋味感慨一起发泄了出来。 大概,这算是一种温柔敦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