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文学生餐 朱棣文:诺贝尔级厨师执锅掌勺好比做学问
据台湾《民生报》报道,“中央研究院”数理组院士朱棣文,1948年出生在美国圣路易,他是同为数理组院士朱汝瑾的二公子;自小接受美国教育的朱棣文,在科学界成就非凡,曾任美国物理学会理事、贝尔实验室量子电子学研究部主任等,后来更荣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一九九七年以雷射致冷捕捉原子技术荣获诺贝尔物理奖;现为美国史丹福大学教授。
朱棣文上周应中研院邀请来台演讲,日前接受该报专访时表示,研究工作之余,最大的嗜好就是下厨做菜,与妻儿、亲友一起享用;他说,不论中西料理,他都有研究,但以中国菜、墨西哥菜最拿手,“因为老婆很喜欢中国菜的色香味俱全,家里的两个小鬼偏好墨西哥菜的辣劲。”
提到下厨的“启蒙期”,朱棣文回忆说,有次家里三兄弟跟妈妈在厨房包馄饨,“当时大家排成一列,妈妈负责调馅,大哥则在前头排面皮、放馅,我跟小弟在后面负责包馄饨,好象工厂的生产线一样,很有趣。”之后朱棣文便常在厨房里跟母亲学做菜。
学得几样“花招”后,中学以后的朱棣文,就常下厨,做饭包带到学校去;“美国学生多半带两个三明治、一瓶牛奶,就可以解决一餐;但是我的饭包可就多采多姿了,有时候是中国菜,有时候是墨西哥料理,羡煞其它同学。”到了研究所,朱棣文也常拿着食谱研究,并做菜与朋友分享。
朱棣文认为,之所以喜欢下厨,可能是因为他喜欢动手做一些组合、操作的事情;“小时后我很喜欢玩积木,除了建房子外,我跟一般人不一样,会到库房找零件,将玩具改装成机器人。”朱棣文说,改装的过程中,让他的机械、物理常识更加丰富,“更重要的是,我养成了自己动作做的习惯,也让我的双手更灵巧。”
“动手做是很重要的概念,美国教育相当强调实做经验,许多学生走进实验室后,自然就知道各种器材的操作方式与应有的安全观念。”朱棣文指出,相较之下,台湾学生可以将实验目的、步骤背得滚瓜烂熟,但是走入实验室后,常常不知所措。
除了动手做以外,朱棣文认为,实验也可教导学生专注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他说,就像学生时期,他常在宿舍的冰箱里翻剩菜,拿仅有的材料下厨,“在有限资源中求变,这种经验、能力,对解决我日后所面临的瓶颈,有很大的助益。”
朱棣文也鼓励学子们在追求知识的过程中,不要为所为而为,要培养独自思考的能力;“信息、计算机与生物基因等应用学科,是目前最流行的研究领域,但是与其一味盲从投入,何不问问自己到底要什幺?”
朱棣文举镭射致冷技术为例说,这种捕捉原子的技术,原本只是物理界的一项基本研究,但目前也被应用在生物科技领域,协助学者了解生物单一分子的动态特性;因此,基础研究其实更重要,因为它是许多应用科学的基石。
基础研究会不会很无趣?“在求知过程中,所有的成就其实都是随机的;最令人惊喜的是,在过程中偶尔遇到意外的成果。但就算没有任何成就,也不必丧气,因为追求知识本身就是种乐趣!”基于这种乐趣,朱棣文认为,他会永远研究下去,“退休?我到没想过!”这种坚持的态度,让人体会活到老、学到老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