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平衡养生 阴阳平衡与养生

2018-07-29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烟台二中  烟台市  264005         摘要:本文主要对阴阳平衡与养生进行分析,阐述了阴阳平衡的基本内涵,并从生理与精神层面对基于阴阳平衡的养生做出了分析,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一定参考.         关键词:阴阳;平衡;养生阴阳平衡养生 阴阳平衡与养生        阴阳学说中的阴阳平衡就是阴阳双方的消长和转化保持协调,既不过分也不偏衰,呈现着一种平衡协调的状态.阴阳任何的"太过"或"不及"都可能破坏人体的生理平衡,导致疾病产生.        一.阴

烟台二中  烟台市  264005         摘要:本文主要对阴阳平衡与养生进行分析,阐述了阴阳平衡的基本内涵,并从生理与精神层面对基于阴阳平衡的养生做出了分析,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一定参考。         关键词:阴阳;平衡;养生

阴阳平衡养生 阴阳平衡与养生

        阴阳学说中的阴阳平衡就是阴阳双方的消长和转化保持协调,既不过分也不偏衰,呈现着一种平衡协调的状态。阴阳任何的"太过"或"不及"都可能破坏人体的生理平衡,导致疾病产生。

        一、阴阳平衡说         《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1]。

阴阳平衡养生 阴阳平衡与养生

认为阴阳是对立统一的,宇宙间一切事物的发生、发展和变化,都是阴阳的对立统一矛盾运动的结果。

阴阳是互根互用、互相依存的,"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医贯砭·阴阳论》)。阴阳是彼此消长、相互制约的。阴阳的对立统一,相互制约相互消长的结果使人体处于一种平衡协调状态,即"阳生阴长,阳杀阴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2]。

阴阳平衡养生 阴阳平衡与养生

阴阳学说认为,在正常情况下,人体的阴阳相对平衡协调就意味着健康,若体内阴阳的相对平衡被打破,出现阴阳平衡失调,则人体就由生理状态转为病理状态。

        二、阴阳平衡之生理养生         人体是由若干个脏器和组织器官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这个整体内充满着阴阳对立统一。

《黄帝内经?素问?宝命全形论》中指出,人生而有形体,离不开阴阳的变化。

五脏六腑各自有不同的功能,互相之间又有非常紧密的、相生相克的动态平衡关系。脏与腑之间,一阴一阳,一表一里,一脏与一腑相互配合[3]。         在正常情况下,脏腑之间具有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平衡协调关系,这种关系一旦遭到破坏,就会发生疾病。

心为君主之官,是脏腑中最重要的器官,起着主导和支配的作用,一旦心之阴阳失衡,就会殃及其他脏腑器官。

其他脏腑也一样,只有保持阴阳协调、状态平衡,五脏六腑才能相生共荣。中医认为阴阳处在一个相对平衡的状态,即使遇见了大风大雨等异常的气候变化,也不会得病;如果自身正常的平衡状态被打破,就会赋予致病因子生存发展的条件,它就会危害人,就会生出各种各样的疾病。

脏与腑之间,一阴一阳,一表一里,不仅在生理上相互联系、配合,在病理上也相互影响、传变[4]。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取决于阴阳两个方面的相对平衡,人体的健康只有在人体的各脏腑器官协调一致的情况下,才能充分地吸收、利用人体所得到的各种?养物质,以保证正常人体生命活动的需要。

        三、阴阳平衡之精神养生         人有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若七情"太过",精神情志失调,就可能导致"内伤七情"而生病。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七情是肌体对外界客观事物的不同情感反应,在正常情况下不会使人生病,只有在情志变化过剧,如突然、强烈或持久的情志刺激,超过人体本身的正常生理活动范围时,才会使人体气机逆乱、脏腑阴阳气血失衡,导致疾病发生。

所以"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不受邪矣"(《灵枢·本脏》),亦即保持人的精神情志平衡协调,就会不生病。

        现代医学也证明,人处于高度紧张状态比较容易得病,也就是说,精神过度忧虑、悲伤,心理和情感极度压抑;或过度愤怒、惊喜,心理处于高度兴奋状态,这种精神情志大悲大喜的异常波动就易得病。

如高血压、心脏病,由于情志异常波动,可使病情加重,或迅速恶化。善与不善、阴性与阳性的心理活动,皆非独立存在,而皆与其对立面共存,谓之阴阳互根。

互相依从的阴性与阳性心理活动,皆可能因受挫及过度等原因而走向其反面,如因爱生恨、由慕生嫉、乐极生悲、信仰导致狂热、成功孳生骄傲、尊敬产生傲慢、自尊导致自卑等。现代心理学研究发现人的各种感情皆具有两极性,等级越高,出现的心理斜坡越大,容易向相反情绪转化,名"心理摆规律"。

如成功的喜乐越大,失败时的悲苦也越大;聚会的欢喜越大,散场后的悲凉感也越大;情人、亲人之间爱得越深,当情变、冲突时所生仇恨亦越深,正所谓贪爱能产生与之相反的憎恨。

        阴阳平衡,被中医作为保持身体健康的要点,其实也是保持心理健康之要点。无忧虑、压抑、冲突的阴阳平衡心态,最有益健康,若阴性的烦恼贪欲等过重,会使人心理阴暗,形成阴险贪婪型人格,滋生纵欲、贪污、盗窃、谋害等罪恶。

阴性的抑郁过度则导致抑郁症等疾病,严重者以自杀了结;阳性的烦恼嗔恨等过重,会形成凶暴型人格,伤害他人,导致打斗、报复、杀人害命、战争等罪恶,也会伤害自身,引起肝癌、狂躁型精神病等疾病。

即便是正面的、阳性的善,或中性或不定者,若过分"阳亢",也会成为不善,导致负面结果,情绪方面尤其如此。

如父母慈爱子女是善,但当慈爱过度成为溺爱时,便对子女的健康成长有害;惭愧悔过是善,但过度成愧疚、罪恶感时,便可能有害;轻度的惊,是一种中性的心理反应,但受惊过度而成为惊慌、惊恐、惊骇时,便随程度的加深而害处也越大,中医将受惊过度作为导致疾病的原因之一;快乐是善,但快乐过度而成狂喜时,则有乐极生悲甚而导致精神病乃至致命的危险,如范进中举、笑死牛皋之类。

        研究证明,过分欢乐会像脑部受击一样中断人的思维,有损推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精进修行是善,但若精进过度,会伤害身心,导致疲懈、灰心、不信,如佛弟子阿那律比丘因精进不眠而失明;佛弟子二十亿耳比丘急求证果精进用功,多日未能开悟,于是失去信心,欲还俗,佛陀乃以弹琴为比喻教导他:如琴弦绷得太紧会断,太松会发音低沉,须松紧适度,方出雅音,修行亦如是:精进太急,增其掉悔;精进太缓,令人懈怠。

是故汝当平等修习摄受,莫着,莫放逸,莫取相。         结语         根据阴阳整体平衡、脏腑功能、精神功能和谐平衡的理论,中国历代医药学家、养生家对疾病防治和养生保健方面,都强调调节阴阳平衡,主张促进人类机体功能平衡是传统养生理论基础,所以对于养生而言,维持阴阳平衡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苏中兴.管理"悖论"与阴阳平衡[J].清华管理评论,2017(11):28-36. [2]刘又嘉,贺璐,龙承星,谭周进,袁振仪.中医阴阳平衡与微生态平衡契合性探析[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7,24(04):5-8.

[3]张治国,李景远,刘理想.试论中医养生学"求本"观之体现[J].中医药导报,2016,22(20):8-12. [4]汪猛,翟笑枫.儒、释、道"无我"精神与中医养生[J].河南中医,2016,36(08):1315-1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