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心怡感谢贫穷 那些说不要感谢贫穷的人 也许根本做不到
一个农村孩子考上北大是个学霸的故事;一个母亲和外公长年生病,一家人只能靠父亲打工维持生活,家庭极度贫困的农村孩子考上北大是个励志的故事;一个被贫穷“狭窄了视野、刺伤了自尊、甚至间接带走了至亲生命”的农村孩子,考上北大后特别云淡风轻地说:感谢贫穷,那……这很有可能是一个价值观被绑架而被迫正能量的故事。
感谢贫穷的北大新生王心怡
贫穷值得感谢吗?你拿这个问题去大街上随便找一个环卫工、捡废品的老大爷、或者红黄蓝外卖三巨头的一线员工问问,他们一定会翻着白眼亲切的告诉你:“你怕不是个傻子吧”。
是呀,贫穷让人上不了学、看不起病,娶不起媳妇、陪伴不了父母孩子,每个在贫穷里苦苦挣扎的人都清楚,贫穷从不值得赞美和歌颂,更没什么好感谢的。王心怡成长为一个阳光、坚韧的学霸和贫穷没有任何因果关系,她为什么要感谢贫穷呢?
王心怡感谢贫穷文章节选
是她不知道应该感谢面对贫穷坚忍不拔的家人和自己吗?是她觉得考上北大就有资格以成功者的姿态看淡过去、笑对过往吗?是她有仇富心理,觉得富裕家庭的孩子就一定都会长成《变形记》主人公,只有贫穷才能让人感受自然、享受亲情、品学兼优吗?
萃花觉得都不是,王心怡可能只是害怕,害怕自己的表达违背社会倡导或者默认的价值观,害怕自己不够正能量。《感谢贫穷》这篇爆文是王心怡高三寒假写的一篇用于大学自招的个人陈述,萃花没有参加过自招,但大概也能理解这份个人陈述,就像我们应聘时的简历一样是用来展示自己、推销自己的。
写简历的时候,我们害怕被心仪的公司拒之门外,努力把自己伪装成公司期望的样子,哪怕心里骂着“MMP”还是要优雅委婉地表达享受工作、我爱加班 。
王心怡则是尽量想呈现出学校或者说社会希望的样子,这个希望虽然不会像公司招聘一样列出个清楚明白的12345来,但却又无处不在、潜移默化。歌词说“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课文告诉我们“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命题作文要写“感谢磨难”,媒体说要笑对困难、感谢苦难……好像苦难是来赐予我们成功的,而我们没有任何理由不对它心存感激。
在这种引导和灌输下,一个还没踏入大学校园的小姑娘,面对来自外界的第一次检视和考核时,下意识要让自己具有这种美好的品德,要让自己充满正能量,要感谢生命中的挫折和苦难,要感谢贫穷,哪怕她心里已经受够了、恨透了贫穷。
这也许在很多人看来是荒诞的,但荒诞的背后是面对社会既有认知和既成规则的无奈,而这种无奈通常会垂青每一个人,即使是最讲究创新和个性的艺术圈。
最近北京画院正在展出国内最大规模的齐白石山水画展,提到齐白石每个人都会想到他的虾和那些寥寥数笔意趣盎然的花鸟草虫,至于山水画,如果不是去年拍到9亿多的山水十二条屏,估计一般人都不知道齐白石还会画山水。
齐白石笔下的虾
在齐白石所有的画里,山水画的比例估计连1/10都不到,但这不是因为他不擅长、不喜欢,而是他简约稚拙的大写意画法和当时画坛流行的四王画风格格不入,是个实打实的异类,遭到了社会的嫌弃和贬低,甚至被说成“野狐禅”。
齐白石山水十二条屏
溥儒的山水画才是当时的主流
齐白石当时已经是个成熟的艺术家,被社会主流价值观绑架的时候,他没有像年轻的王心怡一样改变自己的画风去迎合主流,而是选择了消极抵抗。对对对你们说得都对,那我不画了还不行吗?
齐白石不画山水还可以画花鸟,他有这个资本撂挑子不代表所有搞艺术的都有。艺术创作是个性、自由、不受约束的,但艺术家不是,现在的青年艺术家想要进入主流艺术圈,首先得是名校毕业、师承名师,最好还是我们耳熟能详的某位艺术大家第X代传人,要成为XXXX协会会员……
名校、名师、会员一定会出好作品吗?这个问题就像贫穷值得感谢吗一样,答案我们都知道。但主流价值观和既有规则摆在那里,如果你想获得认可、如果你想通过考核、如果你想进入主流圈子,你大概也只能选择被绑架。
不过大家也不要太悲观,因为现在被绑得紧紧的绳索已经有松动的痕迹。感谢贫穷爆红之后网上出现了“不要感谢贫穷感谢你自己”的声音,和对贫穷是否值得感谢的思考。当我们开始思考这个问题,不再把感谢苦难作为标准价值观也就不远了。
而对于青年艺术家来说,越来越繁荣的自媒体让作品被大家看到和自我宣传这件事变得越来越简单,说不定就是一条微博、一条抖音或者萃花的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