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文的一声大吼将钰慧 明成祖遣臣寻找建文帝下落诸说之由来

2018-07-29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明代历史上的最大秘案,莫过于建文帝的下落问题.建文帝名允炆,明太祖朱元璋的孙子,明代的第二位皇帝.在位期间,他依靠方孝孺等文臣儒士,推行宽仁之政,采取削藩举措,但被其叔燕王朱棣发动的"靖难之役"所推翻.在燕师进入南京时,皇宫中燃起大火,建文帝不知所终.建文的一声大吼将钰慧 明成祖遣臣寻找建文帝下落诸说之由来明代中期以后,关于永乐年间大臣胡濙巡游乡邑.太监郑和下西洋皆为寻访建文帝的传说就开始出现,清朝官修<明史>亦将此说法吸收于书中.<明史·姚广孝传>谓:&quo

明代历史上的最大秘案,莫过于建文帝的下落问题。建文帝名允炆,明太祖朱元璋的孙子,明代的第二位皇帝。在位期间,他依靠方孝孺等文臣儒士,推行宽仁之政,采取削藩举措,但被其叔燕王朱棣发动的“靖难之役”所推翻。在燕师进入南京时,皇宫中燃起大火,建文帝不知所终。

建文的一声大吼将钰慧 明成祖遣臣寻找建文帝下落诸说之由来

明代中期以后,关于永乐年间大臣胡濙巡游乡邑、太监郑和下西洋皆为寻访建文帝的传说就开始出现,清朝官修《明史》亦将此说法吸收于书中。《明史·姚广孝传》谓:“命给事中胡濙等遍物色建文帝,久之不可得。”(张廷玉等:《明史》卷一四五《姚广孝传》,中华书局1974 年版,第4081页)《明史· 胡濙传》称:“惠帝之崩于火,或言遁去,诸旧臣多从者,帝疑之。

建文的一声大吼将钰慧 明成祖遣臣寻找建文帝下落诸说之由来

(永乐)五年,遣濙颁御制诸 书,并访仙人张邋遢,遍行天下州郡乡邑,隐察建文帝安 在…… 二十一年还朝,驰谒帝 于宣府,帝 已就寝,闻 濙至,急起召入,濙悉以所闻 对,漏 下四鼓乃出。

先濙未至,传言建文帝蹈海去,帝分遣内臣郑和数辈,浮海下西洋,至是疑始释云云。

建文的一声大吼将钰慧 明成祖遣臣寻找建文帝下落诸说之由来

”(张 廷玉等:《明 史》卷 一六九 《胡濙传》,第4535页)《明史·郑和传》亦云:“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 … 永乐三年六月,命和及其侪王景弘等通使西洋。”(张廷玉等:《明史》卷三〇四《郑和传》,第7766~7767页)经过官修《明史》的强力宣传,胡濙寻访、郑和踪迹建文之说,似乎成为确然不拔的定论。

时至今日,不少历史研究者和广大的文史爱好者仍对此论说纷纷,赞成和反对的意见都不少,但双方均未能提供有力的材料以为佐证,故信者恒信,疑者恒疑。笔者认为,对于此类广受关注而存有极大争议的问题,必须依据全面而非片断的史料,仔细地排比分析,探幽索微,才能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

众所周知,明朱棣发动政变夺取皇位后,大肆焚毁史料,建文朝历史、建文帝行踪变得扑朔迷离。民间关于建文帝未死于火、逊国出亡的各种说法逐渐流行,接着寻踪建文说也开始出现。凡传说都要经历一个较长的演变过程,由简单到复杂。笔者在对建文史的研究过程中,非常关注建文逊国传说和寻踪建文说的历史演进。

据现有史料,最早直接记录建文帝出亡说的时间是在正德年间,祝允明(祝允明:《野记》卷二,《国朝典故》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黄佐(黄佐:《革除遗事》卷一《革除君纪》,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等人的著作都有记载。

而朱棣遣人寻觅建文帝的说法,最晚也在嘉靖初时形诸文字。卒于嘉靖三年(1524年)的王鏊,其所著《震泽纪闻》卷上“建文条”云:“太宗师渡江,薄都城,建文阖宫自燔死。然或传实自火逃出,或传蜀府兵来赴难,窃载以去。

然莫察其实,故遣胡濙巡行天下以访张仙为名,实为建文也。终莫知所之。”(王鏊:《震泽纪闻》,续修四库全书本) 陆深作于嘉靖十八年 (1539 年)以 后、二 十一年 (1542年)之前的《玉堂漫笔》亦载:“相传永乐初遣胡忠安公巡 行天下,以访邋遢张仙人… … 或云此举实托之,以别有所为,忠安行事有密敕云。

”(陆深:《玉堂漫笔》,宝颜堂秘籍续集本)所谓的“密敕”云云,即指衔命寻访建文帝是也。从以上材料可见胡濙寻访建文帝的说法出现在先。

嘉靖二十一年吴朴撰《龙飞纪略》,同时出现了胡濙、郑和寻访建文帝的说法。原文是这样的:

胡忠安公巡访异人,久处湖广,当时有内臣郑和者,亦赍诏浮海,遍诣南海暹罗诸国,故老相传亦以采宝及访异人为名,俱在丁亥之岁。於戏!我成祖应天顺人,以宁兆庶,严父爱兄,无所不至,岂有命使四出以访异人之事哉?闾阎无知,私相讹传,而李贤为国家大臣,作濙碑铭,亦以是为言,真不知大义者也。

但碑文相传广而且远,主人习读致疑,其费说词,是以臣不得已采李贤所铭胡濙行事于先,乃以臣鄙见断之于后。异人为谁?是以懿文太子之子,所谓皇太孙也。(吴朴:《龙飞纪略》卷八,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

该段引文明确地否定了朱棣命使四出以访异人即皇太孙之事,其所依据的理由是成祖“严父爱兄”,这当然过 于天真、幼稚,不足为据,但指认此说源自故老传说与国家大臣李贤所作胡濙碑铭却值得重视。故老传说,无以 溯其源,而李贤作碑铭却给了我们一条追踪的线索。

李 贤与胡濙几为同时代人,同朝做官,如胡濙寻访建文说果真出于其口,无疑其可信度很高。李贤碑铭大致作于胡濙卒年天顺七年(1463年)与李贤卒年成化二年(1466年)之间。如内容属实,应是关于建文帝出亡的最早记录。

李贤留存下来一部文集,名《古穰集》。浏览之,确实发现收有“胡濙碑铭”一文,与吴朴认定的寻访建文帝有关的内容,是这样一些文字:

丁亥,上察近侍中,惟公忠实可托,遂命公巡游天下,以访异人为名,实察人心向背。时御制《性理大全》、《为善阴骘》、《孝顺事实》,宝书成,俾公以此劝励天下,以故穷乡下邑,轨迹无不到,在湖广间最久。丙申秋,还朝,丁内艰,乞终制不允。寻进礼部左侍郎。明年往巡两浙诸州,授嘉议大夫。癸卯,自均襄还朝。时御驾亲征北敌,驻跸宣府,公驰谒行在所,上卧不出,闻公至,喜而起,且慰劳之曰:

“卿驰驱良苦。”赐坐与语,凡所历山川道里、郡邑丰啬、民 情休戚,以至所闻所见、保国安民之事,悉为陈说,上欣然 纳之,向所疑虑者,至是皆释。比退,漏下四鼓。先是,仁 宗皇帝为太子监国时,有飞语上闻,文庙属公往察之。

公至,以所见七事皆诚敬孝谨,密疏以闻。上览之大悦,自是 不复疑。仁宗嗣位,特赐诰命,授正议 大夫、资 治尹。已而,闻公曾有密疏,疑之,乃转太子宾客兼国子祭酒,之官 南京。未几,阅奏章,见公所上密疏,深嘉其忠,方议重用 之,而龙驭上宾矣。(李贤:《古穰集》卷一二《礼部尚书致 仕赠太保谥忠安胡公神道碑铭》,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以上这段材料,无指陈建文帝的内容。而引起吴朴误会的是“以访异人为名,实察人心向背”之类的文字,其“异人”为谁?碑文虽未指明,但公开的说法,认为“异人”当 指张三丰。胡濙巡游天下,以访张三丰为名,实际上是 奉朱棣之命观察“人心向背”,因为建文帝是合法天子且 得民心,明成祖以“篡”得位,忧虑人心不服,于是“派人宣谕皇帝旨意,察访全国民心如何”,“心腹胡濙就是为 此在外奔走了十几年”。

(范金民:《郑和下西洋动因初探》,《郑和下西洋论文集》第 2 集,南京大学出版社 1985 年版,第282页)另外,清官修《明史》主张胡濙寻访建文说的另一个更重要的依据,是说在永乐二十一年(1423 年),即癸卯年,胡濙自均襄还朝向朱棣报告过建文帝的行踪。

其实,胡濙向朱棣 汇报何事? 朱棣“向 所疑虑者”又 为何事?李贤之文已说得非常清楚,所指为朱棣的皇太子朱高炽之事。朱棣长期不满于皇太子,有易储之意,胡濙的这次密报,终于使朱棣打消疑虑,朱高炽的太子地位才稳定下来。

由上可知,吴朴将李贤所撰碑铭作为胡濙寻访建文说的史源是不能成立的,相反,由李贤的碑铭可知,不仅吴朴《龙飞纪略》而且清官修《明史》所采纳的所谓胡濙寻访建文之“史实”,也是由敷衍附会而来的。

尽管吴朴完全误会了胡濙碑铭的意思,但使我们知道,至迟在吴朴生活的时代,先前的胡濙寻访建文说已发展为胡濙寻访、郑和踪迹两说,而且由“故老传说”一语,更知此说在当时已经非常流行。

嘉靖时期,著名史家郑晓不加分辨地对上述传说全盘接受,并将其写入史著《吾学编》中。其中《逊国臣记》卷八《吴亮传》谓:“命给事中濙以访张邋遢为名,又遣太 监郑和下西洋,物色不可得。”(郑晓:《吾学编》,续修四库全书本)其所著《今言》第338 条亦宣称:“高祖何以有海外之使也?更始也。

成祖西洋之舟發,不亦劳乎! 郑和之泛海也,胡濙之颁书也,国有大疑焉尔。”(郑晓:《今言》卷四, 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95 页)以异常强烈的语气,质疑郑和泛海、胡濙颁书的真实意图。郑晓是名人,《吾学编》是名著,其所持观点,对踪迹建文说的传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万历时期,相当多的史家接受了朱棣命胡濙以托访张三丰为名寻访建文帝以及遣郑和下西洋踪迹建文帝的说法,如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邓元锡《皇明书》卷二《大逊记》称:“乃遣给事中濙巡天下,名访张邋遢,已又遣太监郑和等下西洋,名招谕东南夷,实踪迹之,然竟不能得。

”(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同书卷二〇《胡濙传》更详细地叙述了其寻访建文帝的经过。万历三十年(1602年)前,李贽《续藏书》谓,“建文焚宫逊去”,“永乐四年”

“命胡给事中濙以访张邋遢为名,遣太监郑和等下西洋, 遍物色之,不得”。(李贽:《续藏书》卷七《吴亮传》,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尤其是沈德符于万历晚年撰成的《万历野获编》,在坚持上述说法的同时,还进一步提出了新的说法,其《使西域之赏》一文云:“文皇初平内难,即使给事中胡濙以访仙为名,潜行人间,又遣内臣郑和等将兵航 海使东南诸夷,最 后则中使李达、吏部郎陈诚使西域

……文皇初以逊国伏戎为虑,以故轺车四出,几于上穷碧落下黄泉矣。”(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 三〇《使 西域之赏》,中华书局1959 年版,第775~776 页)在胡濙、郑和寻踪建文帝两种说法的基础上,又增加了第三种说法,即李达、陈诚使西域寻访建文说。

天启、崇祯时期的史书,如何乔远的《名山藏》(卷五《革除记》,续修四库全书本)、赵士喆的《建文年谱》(卷下,清刊本),清初遗民查继佐的《罪惟录》(列传卷二九《郑和传》、志卷三二《建文逸记》,浙江古籍出版社1986 年版)以及大致在顺治时期完稿的傅维鳞的《明书》(卷一五八《郑和传》,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等,都记载了寻踪建文帝的说法。

此前的郑和踪迹说,内容简略,没有记载结局,至此内容转趋详细。《罪惟录》中记有关于建文逊国的23 种说法,

其中一种称:“建文帝携一子至浦江郑氏家,后又纳一 妾,生四子… … 走住福州雷峰寺。三保下洋过之,泣拜于地,为之摩足。帝微嘱三保举事,泣对不能,别去。”(查继佐:《罪惟录》志卷三二《建文逸记》,第1022~1023 页)不仅郑和见到了建文帝,而且建文帝还纳妾生子,这是以前 没有的新说法。

明清之际天地翻覆,在文人士大夫心中 掀起的涟漪与故国之思也投射到建文史的研究上。明 亡前对各种建文逊国传说还深致怀疑的文坛领袖钱谦 益,入清后,却高调宣扬“文皇帝之心事”,谓:“以文皇帝 之神圣,明知孺子之不焚也,明知亡人之在外也,明知其 朝于黔而夕于楚也。

胡濙之访张邋遢,舍人而求诸仙, 迂其词以宽之也。郑和之下西洋,舍近而求诸远,广其 涂以安之也。

”(钱谦益:《有学集》卷一四《建文年谱序》,四部丛刊本)在凄恻的文字下,实际上承认了胡濙访张邋遢、郑和下西洋的目的皆是寻踪建文帝。可以说,明 末清初,寻踪建文帝的传说极为流行,故清初修《明史》将其 采入书中,便是很自然的事情。

综上所述,自明中期以来,寻踪建文帝的传说,经历了最初的胡濙寻访,到胡濙寻访、郑和踪迹两种说法,再 至后期又增加了西域寻访说,是一个不断演进的过程。这些说法,既来自于民间的口耳相传,也来自于一代又 一代史家的承袭。

如此,这些传说逐渐深入人心,逐渐 被更多的人所接受,而忘记了其所来之源。从其史源与演变历程进行考察,可知寻访建文说所依据的史源是不 成立的,但是传说一经形成,自有一套运行与传播机制, 其与民意契合的特性及强大的舆论导向力,使其逐渐成为社会的主流意识并得到多数人的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