驴得水张一曼为什么疯 从《驴得水》中我看到了什么?

2018-08-27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看到一部好的电影和遇到一个对的人一样,也需要恰逢其时,恰逢其时才会金风玉露一相逢,胜却人间无数,人与人如此,人与电影亦如此.像一个巨大的吸盘让人沉溺的电影并不多,上一次是很久以前看昆汀的<低俗小说>,昆汀暴力美学之后隐藏的生活巨大而自然的巧合感,让人惊讶又惊叹.驴得水张一曼为什么疯 从<驴得水>中我看到了什么?当然,在这里说<驴得水>和<低俗小说>并不是说二者当中有多大联系,昆汀和周申.刘露玩的并不是一个套路,但同样是年轻导演,对自我的坚持,对电影的忠实相差

看到一部好的电影和遇到一个对的人一样,也需要恰逢其时,恰逢其时才会金风玉露一相逢,胜却人间无数,人与人如此,人与电影亦如此。像一个巨大的吸盘让人沉溺的电影并不多,上一次是很久以前看昆汀的《低俗小说》,昆汀暴力美学之后隐藏的生活巨大而自然的巧合感,让人惊讶又惊叹。

驴得水张一曼为什么疯 从《驴得水》中我看到了什么?

当然,在这里说《驴得水》和《低俗小说》并不是说二者当中有多大联系,昆汀和周申、刘露玩的并不是一个套路,但同样是年轻导演,对自我的坚持,对电影的忠实相差无二。

故事发生在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这注定是残酷的一年。这一年7月,斯大林格勒战役爆发,该战役是近代历史上最为血腥的战役;这一年王小二被日军所杀;这一年,河南发生大饥荒,千万人流离失所,《南阳县粮食志——大事记》记载:民国三十一年,夏秋大旱,井塘竭,禾苗枯,民不聊生,横尸遍野。

驴得水张一曼为什么疯 从《驴得水》中我看到了什么?

《驴得水》以这样的历史背景为主线,写满沉痛又带着戏谑。故事发生在一所叫三民小学的学校中,明朝古堡实景的学校来得不易,二位年轻导演开着车跑了小半个中国才寻觅到。

“三民”我认为含义有两重:一是,孙中山先生所提出的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其二,暗射了影片的结尾仅剩的三位男性。故事里有这么几个人物:一曼、校长、周铁男、裴魁山、孙佳、铜匠、铜匠妻、特派员以及美国来的教育资助者。

驴得水张一曼为什么疯 从《驴得水》中我看到了什么?

这里想先说说影片中的音乐,印象最深刻有二:每次出现令人捧腹的情节时,便会出现喜剧影片中惯用的颇具喜剧元素的音乐,这样的音乐在姜文的《一步之遥》、管虎的《厨子、戏子、痞子》中感受过,这种音乐观众很熟悉,并且使观众与电影产生了共鸣;第二,是任素汐吟唱的《我要你》,一部影片的成功和电影主题曲有不可分的联系,当歌曲深入人心的时候,电影中的每一帧便不只是画面,而是故事。

电影中有几个贯穿始终的意象:钱、枪、花、头发。影片是在利益的驱使下展开的,四个有着梦想的老师为了圆自己的梦聚在了一起,因为缺钱,以驴当人,为了多领一份工资,捏造了这样一个令人咋舌的谎言,当一个谎言开始时,便不会有结束,你需要用无数的谎言去圆你最初的谎,结局可想而知,或者是醒悟,或者是人性不可救赎的失落。

“钱”这一物象贯穿了电影始终,裴魁山的转变便是通过对钱的贪婪体现出来的,他对周铁男喊了一句话“你凭什么拿你的道德标准,绑架我的利益?”这句话很绝,它刻画出了大部分中国人的共性;电影后半段为何会发生铜匠假死,孙佳和铜匠假结婚,也是因钱而起。

“枪”意象的出现是在电影的下半段,这里是影片的第二次高潮,特派员的部下摸出手枪,首先朝屋顶开了两枪,再朝周铁男头顶开了一枪,最后这把手枪戏剧性的落到一曼的手中,一曼开枪自杀,电影至此结束。

这把枪很重要,它直接造成了电影中两个重要角色的失落,一是周铁男,周铁男被枪打倒在地,我第一反应是难过,周铁男可是影片中最有反抗意识的人啊,怎么把他安排死了?他死了光明的出口就堵住了,然而喜剧效果在这里出现了,枪走了火,周铁男没有死,但比死了更让人痛心和厌恶,英雄变成了怂包,“弱”在这里体现出来,而大部分英雄得以塑造,也许仅仅是因为第一枪打中了;二是促成了一曼的自杀,一曼死了,而且必须死,这样说可能有些不近人情,但是如果一曼不死,达不到对男权—父权等级制度一定程度的抨击,电影中另一位女性孙佳的出走也毫无意义。

枪是权贵的象征,在中国合法持有枪支的人代表的是权力和地位,因此枪的设置无疑透露的是男权—父权的等级制度。花和头发两个物象是相继发生的,第一次出现在铜匠离开学校与一曼告别时,一曼拎着一篮子的花,帮铜匠系好衣服立领的扣子,接着剪了一绺头发送给铜匠,这是我认为的整部影片中一曼最美的一幕,她有女人的柔情似水,铜匠有第一次尝鲜后的欢愉和羞涩,一切都是恰到好处,妙不可言;第二次是在一曼头发被剪掉之后来到田间采花,你看,花又相继出现了,一曼的头发被剪是影片中最让人绝望的地方,通过剪头发直接促使一曼的死亡,在女人的世界里,身体也许就是生命的起点和归宿。

延安文学代表《白毛女》中通过黑发与白发来体现喜儿的命运多舛,萧红的《生死场》中参军的农妇无一例外都是寡妇,她们必须以某种方式拒绝其女性身份后,才得以成为中国人,并为国家而战,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三部作品对于女性身体的运用,殊途却同归。

后两次“花”的出现,一次是在孙佳和铜匠的婚礼上,一曼手捧鲜花跑去婚礼现场,接着就是一曼自杀之后,镜头再次回到了一曼的房间,瓷器上的红色花纹,墙上贴满的小花,床单枕头上的碎花,相框的画中两个女性手捧着花(这画里不仅有两个女性,还有身旁的一双孩子,是不是就暗射了一曼开放的性观念?)。

影片中存在知识分子与农民之间的矛盾、知识分子与权贵之间的矛盾、知识分子之间的矛盾、权贵与农民之间的矛盾、男性与女性之间的矛盾,女性之间的矛盾。这里我着重说女性之间的矛盾以及男性与女性之间的矛盾。从铜匠妻出现女性之间的矛盾就开始了,女人之间从来如此,就是互相为难的,当铜匠与一曼发生关系被其妻子发现之后,铜匠妻首先开炮的对象就是一曼,她破口大骂语相对,进行人身攻击,这就体现了这样一个共性,两个女性是会围绕着一个男性产生激烈的矛盾的,双方必较高下,反正不是你死就是我活,这时女性们通常做的是互相撕咬而少思考;这里还有铜匠和铜匠妻的矛盾,铜匠妻怒目圆睁,让铜匠像在家里一样撅着屁股挨打,女性开始凌驾于男性之上了,男权—父权的等级制度弱化了,但我们来看看铜匠是怎么做的?他手指他的妻子,用尽力气喊他滚,结果怎么样?铜匠自己跑了,铜匠妻还不是紧赶着把他找回来,所以我们可以看到,此前女性对男性的凌驾被推翻。

还有一幕就是裴魁山对一曼的谩骂和侮辱,他说一曼是“婊子”,“婊子”是大部分人对一曼此类人最惯用的词,但试想如果裴魁山不是因为想爱却得不到,他又怎么会这样侮辱自己心爱的人,如果自由过活,性观念开放的一曼是所谓“婊子”,他自己又何尝不是精虫上脑?于是他就试图毁掉一曼,“愚”、“私”、“贪”、“弱”在这样一个人物的身上尽显。

其次,要说说电影中的颜色和孙佳这个人物。主色调是红色,红色的弹性球,孙佳的红头绳,红色的桌椅,红色的校服。

运用红色是很聪明的,这与我国文化传统衔接,首先文化就给了我们一个红色的先入为主的观念,在我们的传统中,红色代表的就是光明和希望,想想,要是统统换为蓝色白色或是其他的什么色,就会显得很奇怪,电影想要诉诸的主题和观念就会被大大的弱化。

孙佳,虽然单纯到有些痴傻,但没有她影片会显得晦暗,这一点和《雷雨》中的周冲这个人物很相像,在所有的人原有的光芒失去后,她是整个电影的光与亮。在电影的最后,孙佳走了,她打开装满彩色球的箱子,由于马车颠簸,五彩斑斓的球散落一地,看到这里心中不禁长舒一口气,好了,闹剧真的结束了。

最后,套用周申导演关于底线这一电影主题的描述,他说:不能为了一个美好的目的而去做错误的事,不能将美好的愿望作为突破自己底线的借口,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明确并坚守住自己的底线。

(ps:因为动笔之前看过很多有关的评论,所以写的时候难免会用到,还请原谅。不好的地方还请指出来,一起讨论,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