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加索的一生 莫迪里阿尼和毕加索:同样的天才 不同的人生(下)
莫迪里阿尼和毕加索:同样的天才,不同的人生(上)
莫迪的一生,才华绝世却穷困潦倒,让人无限叹息。但这其实也是绝大多数艺术家的生活状况,对他们来说,艺术之路,的确是一条光荣的荆棘之路。但毕加索却“幸运”地在有生之年享受到了作品带来的财富与荣光——他的一生辉煌之至,是有史以来第一个亲眼看到自己的作品被收藏进卢浮宫的画家。在1999年12月,法国某家报纸进行的一次民意调查中,他以40%的高票当选为20世纪最伟大的10位画家之首。
莫迪里阿尼、毕加索与诗人安德烈·萨尔蒙
这一切并非只是“幸运”。实际上,在上世纪的前40年中,毕加索十分重视和努力地赢得艺术商人、评论家、收藏家和策展人的支持。他很明白,建立声名和销售作品是要靠这些人鼎力相助的。
换句话说,毕加索不仅是一位艺术天才,也是一位极为敏锐精明的商人。他一生作品数量庞大,关键的是,他还能把这些作品卖上好价钱,其成功之道与当今奢侈品市场的黄金定律非常一致:有限的投放(他晚期只通过Kahnweiler画廊销售作品),足够的个性(譬如将非洲艺术融入自己的创作),聪明的社交(经常给知名的收藏家以及那些“品位缔造者”画肖像),以及相当“多彩”的私生活(拥有过数不清的情人)……
正是以上这些因素,让毕加索成为现代艺术的创始人、西方现代派绘画的主要代表。
毕加索在作画
画廊与艺术基金:走向成功的第一桶金
20世纪初,民间群展这种形式已颇为普及,有独立社团赞助的沙龙也多起来,但是在把新艺术传递给公众的这个环节中,私人画廊变得愈发重要了。越来越多的画家选择把他们的代表作和新作第一时间放到画廊展出,因而当同样的作品在沙龙展上再出现时,已经没那么轰动。
此后,画廊逐步代替了沙龙群展,成为新艺术最核心的展览空间。不仅巴黎如此,其他艺术中心城市的情况也大抵如此——一个高度自由竞争的蓬勃的艺术市场正在形成,只是当时大多数艺术家、评论家、画商和收藏家们对此的认识还比较滞后。
而这一点却被年轻的毕加索发觉了:1900年从家乡西班牙来到巴黎后,他就决意只在画廊办展而不参加大型群展。在这方面,他是现代艺术大家中第一位,从而树立了一个典范,后来几乎所有的艺术家都纷纷效仿,随之也带动了印象派和后印象派作品的市场。
除了在画廊办个展,20世纪初还有另一个现象,这就是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较早购买富有创意的当代艺术家的作品,日后能够获得不小的经济回报。那些获利的收藏家们,通常都是在起初听取了这些艺术家的建议,并且很早就开始收藏。
创新的当代艺术品能升值,这个观念让许多天才艺术家得以度过事业的起步期。正如英国学者艾伦·鲍内斯(Alan Bowness)所说:“几乎每一位才华横溢的艺术家在创作初期都吸引了一两位收藏家的持续支持,这些收藏家几乎总是出现在所有相关的场合。他们和艺术家是好朋友,也听取艺术家的建议。”
毕加索创作于1955年的《阿尔及尔的女人(O版)》,2015年以1.8亿美元拍出
对于一个富有竞争的艺术市场来说,这可是关键特征:艺术家的创作不必为了取悦大众,甚至不必取悦许多收藏家。在成百上千来看展览的观众中,只需要获得一两位稳定买家的支持。如果支持的时间足够长,这位艺术家成名了,那么就会激励其他收藏家去发掘新的艺术家!毕加索有幸成为这个理念和机制的最初受益者之一。
1914年巴黎的一场拍卖会的成功,就向大众证明了当时先锋艺术品的投资价值。故事得追溯到此前10年,一位年轻的商人安德鲁·里弗(Andre Level)组织了一个收藏家联盟。他和另外的12名合伙人每人拿出一笔钱组成了一支基金,每年允许里弗购买2750法郎的艺术品,并说好在10年后卖掉全部作品清盘。
这个团体取名为“熊皮”俱乐部——此名来自法国诗人拉封丹的寓言,讲述了两个猎人提前“卖给”皮货商人一张大熊皮,结果后来却未能捕获大熊。
里弗买了早些时候的艺术家作品,包括高更和梵高的作品,但是把更多钱用来购买了年轻一些的艺术家作品,特别是毕加索和马蒂斯的作品。当10年积累下来的画作拍卖时,总成交额达到11.6万法郎,是整个团体10年来总投资的4倍多!马蒂斯和毕加索的画作价钱最高:其中毕加索的一张早期代表作《卖艺人家》(现藏于美国华盛顿国家美术馆),卖到了1.2万法郎,是当初购买价格的12倍还多!
这场拍卖被看作是立体派和野兽派作品市场的巨大成功,也是当代艺术家重要作品的首次公开拍卖。它的成功让更多人确信,当代艺术可以成为一项好的投资。
这一场拍卖的成功,让毕加索不仅在法国出了名,其名声还远扬到美国。
经纪人:神通广大搞定市场
现代波普艺术之父安迪·沃霍尔在接受采访时,曾谈到毕加索与市场的关系。在他看来,二者之间看似极为矛盾:一方面他竭力支持共产主义,特别是在上世纪50年代初;另一方面他去世时已是法国最富有的人之一。他的艺术大胆革新,但同时他在巴黎与自己的经纪人隔墙而居了15年之久。
1918年,毕加索斥责经纪人里昂斯·劳申伯格“过于乌托邦”,并生气地说“这个商人,是敌人!”当里昂斯离开后,他的兄弟——更精明和富有的保罗·劳申伯格成为毕加索的经纪人,并为他的艺术风格的顺利转型提供了经济支持。这里所说的劳申伯格兄弟,在法国以做画廊生意而闻名。其家族在法国印象派、野兽派和立体派发展当中都是一支重要的推动力量。
1918年夏天,38岁的毕加索在艺术赞助人尤金妮亚·埃拉苏里斯邀请下,与新婚的妻子奥尔加去后者在比亚里茨的别墅度蜜月。在那里,毕加索认识了一群温文尔雅的艺术商人,其中包括保罗·劳申伯格和他的老搭档乔治·威尔登斯坦。
这个夏天,毕加索给这些艺术商人和他们的家人们画了不少肖像,借此与他们建立了不错的关系。也正是在这段时间, 毕加索与保罗和威尔登斯坦最终决定了合作方式:威尔登斯坦作为幕后赞助人,劳申伯格作为毕加索在世界范围内的经纪人。二人还承诺,每年都会购买毕加索的一大批画。就这样,威尔登斯坦给予了毕加索15年的大力支持,直到1932年退出合约。而毕加索和劳申伯格的紧密合作持续了21年之久。
保罗·劳申伯格跟毕加索的合作不仅仅是简单的商业合作,他对于使毕加索成为一个国际性的画家起到决定作用。比如毕加索的首次个人美术馆的展览,就是保罗·劳申伯格做的,在苏黎世的美术馆。这个展览非常重要,使毕加索成为一个美术馆级的画家。
他还通过商业的渠道和美术馆发展的渠道,将毕加索推荐给了美国非常重要的收藏家。尤其是法国被法西斯德国占领以后,保罗把自己的画廊和所有的事业全部转移到了美国,所以在美国可以看到大量的毕加索作品,尤其是精品。
1924年,一桩非比寻常的交易又反映出毕加索对市场的双重态度:毕加索把《亚维农少女》卖给了时装设计大师雅克·杜塞。整件事情是杜塞的艺术顾问、超现实主义理论家安德烈·布莱登与毕加索商谈的。实际上,毕加索当时拒绝了很多买画的订单,唯独答应把自己珍藏的早期立体派代表作以较低的价格卖给了布莱登的大客户杜塞。
他把这次的交易看作是推动自己与布莱登合作、巩固与超现实主义流派关系的绝好契机。对他来说,这比把此作高价卖掉要有意义得多。
毕加索在全球范围内的成功,让人清晰看到,作为当代前卫的艺术家,与商界打好交道,是一项多么关键的能力。1973年,他静静地离去,走完了92岁的漫长生涯,如愿以偿地度过了名利双收的一生。
作为世俗个体,莫迪的一生是落魄的。他不善经营,贫困潦倒,仅有着纯粹的艺术追求和狂放的骄傲自尊。而天赋异禀又有商业头脑的毕加索,显然很懂得怎么混江湖:他一手推进创作,一手集结各路力量来共同运作市场,他的成功是一个集体的成功。这也正是毕加索的高明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