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昭襄王五十年 一代雄主秦昭襄王称帝的闹剧
商鞅变法以来,秦国的国力稳步增强,到了秦昭襄王时期,秦国已经是当时最强大的国家,显示出了咄咄逼人的气势。秦昭襄王十四年(公元前293年),韩、魏攻秦,秦国任命白起为元帅,发动伊阙之战,击败韩魏24万联军,俘获韩魏联军统帅公孙喜。
秦昭襄王十六年(公元前291年),秦国攻打韩国,攻占了宛城。秦昭襄王十七年(公元前290年),魏国割河东(山西)400里、韩国割武遂地(山西运城垣曲东南)200里给秦国。短短的几年,秦朝辟地千里,取得如此大的战绩,秦昭襄王可谓志得意满,开始有点飘飘然了。
当时的天下,能入秦国法眼的国家只有齐国,齐国孟尝君时期,曾合纵东方六国打的秦国割地讲和,齐国国内经济发达,稷下学宫,天下才子聚集。赵国虽然经过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强大起来,但是赵武灵王却意外的死于“沙丘宫变”,不禁然人扼腕感叹。韩国和魏国被秦国打的找不到北,开始不断的割地求和。楚怀王死于秦国以后,楚国也不敢西向。至于燕国,国内经济凋敝,政治混乱,更是差一些被齐国灭了国。
大秦帝国秦昭襄王剧照
公元前334年,齐魏徐州相王。公元前325年,秦惠文王自立为王,同年,魏惠王尊韩宣惠王为王。前323年,在公孙衍的斡旋下,魏国、韩国、赵国、燕国和中山国结成联盟,各国国君均称王,这样,当时主要的国家都已经是“王”号了,秦昭襄王觉的“王”号已经不能满座自己的胃口,开始寻求更高层次的追求,最终决定使用“帝”号。
秦昭襄王十九年(公元前288年)秦昭襄王率先称帝,自称西帝。称帝就称帝了,为什么会搞出一个“西帝”的名堂来?原来,秦昭襄王有自己的小算盘:当时的秦国虽然很强大,但是尚没有灭掉东方六国中的任何一个,而且一旦称帝,将会在地位上高于东方六国一个档次,势必会引起东方六国的反感和嫉恨,这在当时是有很大的政治风险的。
秦昭襄王的解决办法是分羹给齐国,他要怂恿齐国和他一起称帝,秦国为西帝,齐国为东帝,这样还可以解决秦国一个心病:赵国已经崛起,对秦国威胁很大,得如果秦齐两国称帝,那么两国可以从东西两个方向夹击赵国。
策略出炉以后,秦昭襄王派宰相魏冉出使齐国,请立齐湣王为“东帝”。表面看一个东帝一个西帝地位均等,其实不然,秦国是“立”齐国为东帝,这就表明西帝的地位比东帝的地位高。齐湣王听了魏冉的建议后,不知所措,因为称帝的确诱惑很大,但是又担心引来其他国家的反感和敌视。
大秦帝国齐湣王剧照
正当齐湣王犹豫不决的时候,燕国使臣苏代来到了齐国,心里非常高兴,因为苏代曾经是齐国谋臣,很有见识。齐湣王召见苏代,并有一下对白:
“冬,十月,秦王称西帝,遣使立齐王为东帝,欲约与共伐赵。苏代自燕来,齐王曰:“秦使魏冉致帝,子以为何如?”对曰:“愿王受之而勿称也。秦称之,天下安之,王乃称之,无后也。秦称之,天下恶之,王因勿称,以收天下,此大资也。且伐赵孰与伐桀宋利?今王不如释帝以收天下之望,发兵以伐桀宋,宋举则楚、赵、梁、卫皆惧矣。是我以名尊秦而令天下憎之,所谓以卑为尊也。”齐王从之,称帝二日而复归之。”
对话的大意是:秦昭襄王称帝了,想让我也称帝,然后一起攻打赵国,苏代就说,大王可以先答应下来,但是暂时不要称帝,如果秦国称帝,天下没什么反对,大王再称帝,如果天下人反对,大王就别称帝了,这样还可以收买人心,取得政治上的主动权。而且攻伐赵国是帮秦国打仗,攻打宋国才是师出有名,名利双收啊。
大秦帝国白起剧照
齐湣王听了苏代的一番话,觉得非常有道理,于是在秦国称帝后,齐国仅称帝两天,就取消了帝号,恢复了王号,这样就为齐国赢得了政治上的优势,还可以专心攻打宋国。秦昭襄王见到自己的计谋被看破,计划变为泡影,十分没有面子,而且外交非常变得非常被动,只称帝两个月就扯下帝号,回归王号,一场称帝的闹剧就这样结束了。
一代雄主秦昭襄王称帝的闹剧草草收场说明,秦国当时虽然很强大,但是称帝的时机还远远不成熟。他警戒人们,要看清形势,不要被表面的现象所迷惑,尤其是身居高位,更应该审世度时,慎之又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