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之白华评价 秋之白华 秋白不朽

2018-08-23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在百度输入"瞿秋白"三个字,打开后便是他清秀的面庞.读他的传记,读他的<多余的话>,秋白,这个熟悉的名字,开始变得有血有肉起来.透过岁月的烟尘,我仿佛看到书生气质的他吟诗挥毫,妙语伴酒,高唱国际歌款走来--秋之白华评价 秋之白华 秋白不朽然而,1935年6月18日,福建长汀罗汉岭下的一声枪响,他年仅36岁的灵魂随之耸入云天.他以悲壮,潇洒而富有浪漫气息的方式,为他短暂却又意义非凡的的人生画上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感叹号.但时至今日,他的英名和精神从未随着枪声的消失而远去,震撼人

在百度输入“瞿秋白”三个字,打开后便是他清秀的面庞。读他的传记,读他的《多余的话》,秋白,这个熟悉的名字,开始变得有血有肉起来。透过岁月的烟尘,我仿佛看到书生气质的他吟诗挥毫,妙语伴酒,高唱国际歌款走来……

秋之白华评价 秋之白华 秋白不朽

然而,1935年6月18日,福建长汀罗汉岭下的一声枪响,他年仅36岁的灵魂随之耸入云天。他以悲壮,潇洒而富有浪漫气息的方式,为他短暂却又意义非凡的的人生画上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感叹号。但时至今日,他的英名和精神从未随着枪声的消失而远去,震撼人心的力量一直激励着来者。

秋之白华评价 秋之白华 秋白不朽

在风起云涌、血雨腥风的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他是中国共产党的早期领袖,生命中短短的三十六载,远赴苏俄学习,南下会见孙文,促成国共合作,主持“八七会议”,他是第一次把配曲后的《国际歌》译成中文的人,是以羸弱而充满思想和智慧的身躯为后人留下500多万字著述和译作的人,是周恩来亲自扶送其遗骨迁葬八宝山革命公墓的人,……

秋之白华评价 秋之白华 秋白不朽

他既是一位伟大的革命家,也是一位杰出的思想家。他知识渊博,才华横溢,他的文才曾深深折服了一代人。

他的才华熠熠闪光,他在上海大学讲课,听课的人挤满礼堂,爬上窗台,喜欢听他课的人,不仅有社会学系的学生,也有中文、英文系的学生,还有其他大学的学生,甚至一些老师都愿来听课。瞿秋白讲课时,神态安逸从容,声音高低有致。他为了使大家听明白,引证了丰富的古今中外故事,深入浅出地分析问题。同学们都很认真地做笔记,缺课的学生也非要借别人的笔记抄下来,才去安心睡觉。

后来成为大作家的丁玲,这时也在台下瞪着一双稚气的大眼睛。后来回忆说:“……最好的教员是瞿秋白。他谈话的面很宽,他讲希腊、罗马,讲文艺复兴,也讲唐宋元明。他不但讲死人,而且也讲活人。他不是对小孩讲故事,对学生讲书,而是把我们当作同游者,一同游历上下古今,东南西北。

我常怀疑他为什么不在文学系教书?他那里讲哲学,哲学是什么呢?是很深奥的吧?他一定精通哲学!但他不同我们讲哲学,只讲文学,讲社会生活,讲社会生活的形形色色。后来,他为了帮助我们能很快懂得普希金的语言的美丽,他教我们读俄文的普希金的诗,在诗句中讲文法,讲变格,讲俄文用语的特点,讲普希金用词的美丽……”

1935年2月在福建长汀县被国民党军逮捕。蒋介石听说抓到了瞿秋白,急电宋希濂去处理此事,宋希濂在黄埔时听过他的课,执学生礼,想以师生之情劝其降,并派军医为之治病。他死意已决,说:“减轻一点痛苦是可以的,要治好病就大可不必了。

”6月18日晨,瞿秋白写完绝笔诗,从容走向刑场,沿途唱俄文《国际歌》《红军歌》呼“中国共产党万岁”“共产主义万岁”等口号。到达罗汉岭,瞿秋白选一草坡坐下,对刽子手微笑点头说:“此地甚好!

”之后,饮弹洒血,从容就义,年仅36岁。恩格斯有言:“判断一个人当然不是看他的声明,而是看他的行为;不是看他自称如何如何,而是看他做些什么和实际是怎样一个人。”瞿秋白是唱着国际歌走向刑场的,他以鲜血和生命诠释了自己的信仰,同时将一种信仰之美,永远镶嵌在历史的天幕上。

鲁迅与秋白,是真正相互称得上挚友的人。他们谈文论道,水乳交融,相见恨晚。其至真至诚、心心相通、肝胆相照的友谊,广为传颂,堪称典范。生前,秋白精心编辑《鲁迅杂感选集》,并撰写了一万五千字的《序言》,第一个对鲁迅的杂文作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论述。

身后,鲁迅抱病为秋白编印《海上述林》,从编辑、校对到写发行广告,亲力亲为,一丝不苟,而且把书印得特别讲究,成为当时最漂亮的版本。当人们在纪念馆里看到鲁迅书赠秋白“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的对联时,无不会发出万千感慨。真可谓“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瞿秋白一生有两次爱情。1923年瞿秋白与王剑虹两人相识、相爱,不到半年即结合。由于两人都有志于革命,并且都热爱文学,有着诗人的气质和才华,他们婚后的生活充满了诗歌的浪漫和词赋的情趣。遗憾的是,结婚仅7个月,王剑虹就因患肺结核而去世。瞿秋白曾在给丁玲的信中表白说“自己的心也随剑虹而去”。

瞿秋白第二任妻子杨之华, 1900年出生于浙江萧山,曾就读于浙江女子师范学校。有一次刻图章,瞿秋白对杨之华说:“我一定要把‘秋白之华’、‘秋之白华’和‘白华之秋’刻成3枚图章,以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无你无我,永不分离。”女儿瞿独伊说:“为了纪念他们的结合,父亲在一枚金别针上亲自刻上‘赠我生命的伴侣’7个字,送给母亲。这一爱情信物,后来伴随母亲度过了几十年风风雨雨。”

曾有人问杨之华,为何瞿秋白牺牲后不再婚,她这样回答:“再没有人比秋白对我更好了。”1955年,经过20年的努力寻找,杨之华终于在福建长汀找到了瞿秋白的骸骨,并运回北京,隆重地安葬在八宝山革命公墓。

万郊怒绿斗寒潮,检点新泥筑旧巢。我是江南第一燕,为衔春色上云梢。

在生命的最后一刻,秋白曰:“人生有小休息,有大休息,今后我要大休息了。我们共产党人的哲学就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