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养生的意义 科学养生的方法和意义

2019-04-15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俗话说,"常吃八分饱,延年又益寿",晚餐更要以七八分饱为宜.因为晚上人的心跳和血液循环都会比白天慢,胃肠运动也会减慢,如果进食大量高脂肪.高热量的食物,容易使血脂升高.血液循环更缓慢,不但可能导致消化不良.肥胖,还会增加心脑血管意外的风险.孩子则可能因为消化不良,引起积食.科学养生的意义 科学养生的方法和意义晚餐的荤素搭配要视家人的身体状况来定.一般老人的晚餐应以素为主;小孩可以荤素搭配,稍微偏素;有些年轻人晚上还要学习.工作,也可以适当增加荤菜.总原则是,晚餐要避免大鱼大肉.辛辣食物

俗话说,“常吃八分饱,延年又益寿”,晚餐更要以七八分饱为宜。因为晚上人的心跳和血液循环都会比白天慢,胃肠运动也会减慢,如果进食大量高脂肪、高热量的食物,容易使血脂升高、血液循环更缓慢,不但可能导致消化不良、肥胖,还会增加心脑血管意外的风险。孩子则可能因为消化不良,引起积食。

科学养生的意义 科学养生的方法和意义

晚餐的荤素搭配要视家人的身体状况来定。一般老人的晚餐应以素为主;小孩可以荤素搭配,稍微偏素;有些年轻人晚上还要学习、工作,也可以适当增加荤菜。总原则是,晚餐要避免大鱼大肉、辛辣食物;可以适当多吃杂粮、谷类食物和新鲜蔬菜。

科学养生的意义 科学养生的方法和意义

建议上班族最好回家和家人共进晚餐,借着这个机会,与家人分享工作学习的成果和乐事,能让人心情愉悦。家里做的饭菜通常营养也更全面,不会太高油高盐,更利于健康。

2、晚餐8点前吃完:

晚饭应安排在8点之前,也就是睡觉前3~4小时吃完。如果晚餐太晚,晚上吃的食物留在胃里,会促进胃液大量分泌,对胃黏膜造成刺激,导致抵抗力减弱,出现胃溃疡;如果刚吃完饭就睡觉会增加肠胃负担,时间长了易导致胃癌风险升高。

科学养生的意义 科学养生的方法和意义

年轻人要尽量改掉吃宵夜的习惯。夜宵对胃的伤害非常大,因为胃黏膜上皮细胞的寿命很短,约2~3天就要再生一次。这个再生过程一般在夜间胃肠道休息时进行。如果经常在夜间进餐,胃黏膜就不能得到及时修复。老人则要防止因吃饭太晚导致血脂升高。另外,人体排钙高峰期是餐后4~5小时,晚餐吃得太晚,不仅影响睡眠、囤积热量,还容易引起尿路结石。

冬季天黑得早、亮得晚,人们也应按照这一自然规律调整作息,晚上稍微早点睡,早上晚点起。冬天晚饭时间更要尽量提前,一般下午六七点较适宜。

3、睡前温水泡脚:

脚是离心脏最远的部分,每晚睡觉前用40℃~50℃的水泡泡脚、按摩脚心和脚趾,可起到促进气血运行、加速血液循环、舒筋活络的作用。我国民间自古就有“春天泡脚,升阳固脱;夏天泡脚,暑湿可祛;秋天泡脚,肺润肠濡;冬天泡脚,丹田温灼”的说法。无论哪个季节,无论小孩、中青年,还是老人,睡前泡脚都是不错的养生方式。

在水中加一些中药,还能起到更好的养生效果,比如菊花有助于安眠,干姜能暖胃。冬天泡脚,可以在水中加适量食醋,不仅能缓解疲劳,还有助于安眠、祛除风湿。不过,醋有活血化瘀的功效,孕妇、经期妇女不宜使用。泡脚时间以15~30分钟为宜,时间太长,容易增加心脏负担。另外,饭后半小时内不宜泡脚,有下肢缺血症状的人、患有严重心脑血管疾病或糖尿病的患者、脚部有外伤者需慎重。

晚上睡前用温水洗脸也很重要。生活中处处有辐射,睡前洗脸可以把这些辐射粒子和灰尘洗净,使皮肤清洁,让睡眠更舒适、轻松。

4、10点半上床睡觉:

晚上10点半上床睡觉,11~12点进入深睡眠状态最好。研究认为,深度睡眠对促进孩子身体生长发育,消除疲劳、恢复体力有重要作用。正常成年人一般在入睡60分钟后才会进入第一次深睡眠。因此,没有睡眠障碍的成年人应在晚上十点半前开始进行睡前准备工作,如洗漱、放松、上床,保证11点前入睡,以确保良好的睡眠质量。

从中医角度讲,晚上11点是胆经排毒时间,此时熟睡能使胆经得到很好的保养,第二天精神状态也会更好。有些老人躺在床上半小时还无法入睡,此时应离开卧室,找一个舒服的地方安静坐一会儿,待有睡意时再回到床上。

冬季可以适当延长睡眠时间,但也不宜睡得过多。儿童每天平均睡眠时间以10~12小时为宜,青少年睡9~10小时,成人一般睡7~8小时,老年人一般在5~7小时即可。

5、看电视、用电脑不超过10点:

电脑、电视都有一定辐射,不宜长时间盯着屏幕看。在睡觉前的一个小时内看电视、电脑、手机等,其信号会对大脑造成干扰,人造光线还会抑制褪黑素的分泌,使人难以入睡。很多老人晚上睡不着,就一直看电视到很晚,但看得越晚就越睡不着。

因此,应在睡前一小时关闭电视、电脑,躺在床上慢慢进入睡眠状态。睡前更不要看让人情绪激动、恐怖、悲伤或抑郁的电视剧、视频等。这些都对大脑有刺激作用,会使血流速度加快,让人难以入眠,降低睡眠质量。年轻人晚上可能要学习、工作,但看电脑时间不宜超过11点,也不要一直盯着电脑,坐一会就起来走走。小孩在10点前就要上床睡觉了,充分休息有利于长身体。

6、不喝茶、不醉酒,喝点蜜或奶:

“喝茶不过午”。茶叶中含有的咖啡因有兴奋中枢神经的作用,同时,咖啡因也是利尿剂,加上喝茶摄入大量水分,会增加夜晚起夜次数,从而影响睡眠。如果习惯了喝茶,下午可以适当喝些红茶,因为发酵茶的咖啡因含量较低,对睡眠影响相对较小。红茶温中驱寒,对胃寒、手脚发凉、体弱、爱拉肚子的人也有一定好处,但晚饭后就不要喝茶了。

酒“小酌怡情,大饮伤身”,夜晚醉酒对人体伤害尤甚。中医认为,酒性温,具有行气散气的作用,而夜晚是人体阳气收敛的时间,夜晚醉酒会扰乱人体正常的生理规律,易使人生病。同时,夜间新陈代谢大都减缓,对酒精的代谢也会变慢,酒对人体的伤害就更大。醉酒还会对神经系统、肝脏、心脑血管、胃等多个系统和脏器造成伤害。

古代民间流传这样一句话:“朝朝盐汤,暮暮蜜”,就是说早喝淡盐水,晚饮蜜糖水。蜂蜜有助于夜间保持血糖平衡,避免过早醒来。牛奶中含有促进睡眠的色氨酸,睡前1小时喝杯加蜜的牛奶可助睡眠,还可以喝一杯白开水,吃半个水果。糖尿病患者喝蜜水则应慎重。

7、遛弯、快走、跳跳舞:

“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晚上适当运动,能舒缓情绪,促进血液循环,加速新陈代谢,有助于消化、入睡。长期坚持,对改善身体状况大有益处。晚饭后可以放松地散步15~30分钟,傍晚可以适当快走、跳跳不太激烈的广场舞。但睡前两小时不适合做较剧烈的运动,也最好不要外出散步。如果运动时间距睡眠时间太近,身体还处于兴奋状态,反而不利于入睡。冬季室内外温差较大,外出要注意保暖,散步时间尽量提前。

二、科学养生的意义:

“养生之道,莫先于食。”饮食养生首先指的是应用食物的营养来防治疾病,促进健康长寿的。俗话说:“药补不如食补。”所谓食补,就是通过调整饮食来补养脏腑功能,促进身体健康和疾病的康复。同时食补能起到药物所无法起到的作用。

在我国,利用调整饮食作为一种养生健身手段有着悠久的历史,我们的祖先早在2000多年前处于奴隶社会时期的周代就已经认识到了饮食养生的重要性。在周代的宫廷里已配有专门从事皇家饮食的“食医”,即专门进行饮食调养的医生。

魏晋南北朝时期,已有了《食经》,是一部系统论述食物养生功能的经典。唐代名医孙思邈对饮食养生作了重大贡献,他尤其擅长治疗老年病,著有《惫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其中有很大篇幅是论述饮食养生的。

他认为,老年人疾病的治疗,首先要注重饮食。因为食能排邪而安脏腑悦神爽志以资气血,而药性烈,犹若御兵,药势有所偏助,令人脏气不平,易受外患,所以若能用食平疴,适性遣疾,最易收养生之效益。

由于孙思邈大力提倡饮食养生,所以,唐朝时期的饮食养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至宋代王怀隐《太平圣惠方》的问世,饮食养生已初步形成一门专一的学科。饮食是人类维持生命的基本条件,而要使人活得健康愉快、充满活力和智慧,则不仅仅满足于吃饱肚子,还必须考虑饮食的合理调配,保证人体所需的各种营养素的摄入平衡且充足,并且能被人体充分吸收利用。

营养平衡,首先必须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不可忍饥挨饿,也不宜暴饮暴食,不可偏嗜某种食物,也不可偏废某种食物。

还要注意饮食的卫生,不吃不洁、有毒食物。并应根据自身的身体况禁忌某些食物,这样才有利于防止疾病的发生,达到饮食养生长寿的目的。饮食养生是通过吃来进行的。应用日常食品,根据不同的经济条件、不同的生理病理需要进行调理养生,不但能充饥,更能补充营养,有益健康,祛病延年,是一种乐于被人们接受的重要养生手段。

清代著名医家王孟英说:“颐气无玄妙,节其饮食而已。”就是说养生长寿奥妙在于调整饮食,充分强调了饮食养生的重要性。

饮食养生的原则

古人云:“安身之本,必资于食……不知食宜节,不足以生存也。”合理的饮食,可以使人身体强壮,益寿延年。而饮食不当,则是导致疾病和早衰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我国古代养生家都十分重视饮食的适度,并通过长期的生活实践,积累了极为丰富的饮食养生方法和经验。以下可供养生者借鉴:

1. 饮食有节,利身益寿。

“饮食有节”是上古之人的经验之一。2000多年前,管子就曾指出:“饮食节,则身利而寿命益;饮食不节,则形累而寿损。”对于老年人来说,节制饮食更是健康长寿的重要措施。因为当进入老年期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生理功能逐渐减退,机体的新陈代谢水平逐渐减弱,加之活动量减少,体内所需热能物质也逐渐减少。

因此,每日三餐所摄入的热能食物也应减少,这样才能更好地维持体内能量的代谢平衡。如果到了老年阶段饭量仍不减当年,摄入能量食物过多,势必造成体内能量过剩,多余的能量就会转化为脂肪,使身体发胖,并影响心脏功能。

这也是诱发高血压、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等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原因。所以,老年人应适当地节制饮食,以保持机体能量代谢的平衡。

我国古代养生学家认为,谷气胜元气,其人肥而不寿;元气胜谷气,其人瘦而寿。养生之术,常使谷气少,则病不生矣。《黄帝内经·素问》指出:“饮食自倍,肠累乃伤。”《管子·形势篇》也说:“饮食节,则身利而寿命益;饮食不节,则形累寿损。

”现代医学也认为,过食是老年人的大敌。因此,老年人的饮食应当少而精,富于营养又易于消化,多吃新鲜蔬菜、水果,限制高脂肪、高热能食物的摄入量。每餐的食量应适可而止。一般以七八分饱为宜。

2. 进食有时,三餐有别。

俗话说得好:“早饭要饱,午饭要好,晚饭要少。”《寿亲养老新书》中非常重视晚餐的食量:“夜晚减一口,活到九十九。”大量实验表明,注意一日三餐合理安排对养生长寿是大有益处的。在食物选择方面,早餐应选择体积小而富有热量的食物,午餐应选择富含优质蛋白质的食物,晚餐则应吃低热量、易消化的食物。

大量实验表明,每天早上一次摄入2000卡热量的食物,对体重影响不大,而晚上摄入同样的食物体重就明显增加,这是因为人体的各种生理机能和代谢变化都有一定的规律性。

一般基础代谢白天比晚上旺盛,大脑处于兴奋状态,各种消化腺对消化酶和消化液的分泌增高,同时,对食物的需要量和消化吸收功能也比较强。晚上活动少,能量消耗也小,如体内热量过多,就会在胰岛素的作用下合成脂肪,使人发胖。

因此,一日三餐的合理安排非常重要,分配的比例应该是3:4:3。有人习惯于早餐吃得很少或不吃早餐,晚餐吃得很多,这对健康是有害的。特别是老年人更应养成晚餐食少、清淡的习惯。

3. 合理搭配,不可偏嗜。

人体对营养的要求是多方面的,饮食合理搭配能够保证机体所需要的各种营养素,因此,要避免偏食和饮食的单调,否则会产生一系列不良后果。如果偏嗜甜食,特别是老年人可引起高胆固醇血症,甚至诱发糖尿病;如偏嗜肥肉等荤腥食物,则可使人发胖并可导致高血脂症和动脉硬化;如食物过精细,缺乏膳食纤维,易发生便秘、肥胖、胆石症等;膳食纤维过低,大肠癌的发病率就会增高。

所以要做到膳食的合理搭配,主要要粗细粮混食,做到粗粮细做,干稀搭配;副食最好荤素搭配。

《黄帝内经》中说“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对现代饮食养生仍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祖国医学主张:“谨调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古典医书中说的“多食咸,则脉凝泣而色变;多食苦,则皮稿而毛拨;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多吃酸,则肉胝皱而唇揭;多饮甘,则牙痛而发落。”这些都是告诉人们偏食偏嗜对人体是有害的。

4. 食宜清淡,避免过咸。

古代医学家和养生学家都强调,饮食宜清淡,不宜过咸。如《灵枢·五味篇》中说:“咸走血,多食之令人渴。”《内经》中说:“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医论》中也说老人饮食应“去肥浓,节酸咸”。如饮食过咸,摄入盐量过多,可产生高血压病,进而影响心肾功能。

据报道,每日食盐量超过15克以上者,高血压的发病率约为10%。正常人一般每天摄入盐要控制在10克以下。如患有高血压、冠心病或动脉硬化者,必须控制在5克以下。但在盛夏季节,人体因大量出汗,可使体内盐分丢失过多,应注意及时充。

5.注意饮食卫生,养成良好习惯。

①食当细嚼,不可狼吞虎咽。细嚼是消化的第一步,咀嚼越细,越有利于消化吸收。

②食勿分心。吃饭需要专心,不要一边吃饭,一边想其他的事情,或看书、看电视,既影响食欲,也影响消化液的分泌,久之可引起胃病。所以,2000多年前孔子就提倡“食不语,寝不言”。

③大渴不大饮。若一次饮水过多,水分迅速进入血液,会增加心脏和肾脏的负担。若饭前大量喝水,还会冲淡胃液,影响食物的消化。

④大怒不食。吃饭时要有愉快的情绪,才能促进胃液分泌,有助于食物的消化。如果盛怒之下勉强进食,会引起胃部的胀满甚至疼痛。孙思邈说:“人之当食,须去烦恼。”古人还有“食后不可便怒,怒后不可便食”之说。也是告诉人们,进食应保持心平气和、专心致志,才有利于脾胃的消化吸收。

⑤饭后不要躺卧和剧烈运动。祖国医学指出:食毕当行步踌躇……饮食即卧乃生百病。食饱不得速步,登高涉险,恐气满而激,致伤脏腑。俗话说:“饭后百步走,能活九十九。”也是说饭后散步有助于促进消化,对身体有利。老年人或体弱者饭后散步应慎重。

⑥餐后要漱口刷牙。食后刷牙漱口对保持口腔清洁和牙齿健康有益。孙思邈在《千金方》中云:“食毕当漱口污,令牙齿不败,口香。”饭后漱口是良好的卫生习惯。饭后口腔、齿隙间粘附着的食物残渣,在口腔内的细菌、生物酶的作用下,产生蛋白质麦素及亚硝酸盐等物质危害健康。因此,古人有“君欲口齿健,饭后茶水漱”之说。古人的这些饮食养生原则,不仅给我们以启示,而且也被现代科学证明,是行之有效的保健益寿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