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律成的籍贯 杰出的作曲家郑律成
郑律成(1918—1976),原名郑富恩,1918年8月13日出生在朝鲜的一个贫苦家庭。他是我国杰出的作曲家,也是一位著名的国际主义战士。
郑律成的父亲是个爱国者,他的大哥和二哥为祖国的解放事业献出了生命,这使郑律成从小就受到了爱国主义精神的教育。1933年,年仅15岁的郑律成随三哥来到中国南京,进入朝鲜革命组织“义烈团”办的朝鲜革命干部学校学习。1934年冬毕业后,留在“义烈团”从事秘密抗日工作,同时坚持学习钢琴、小提琴和声乐。
1937年,郑律成在南京结识了著名作曲家冼星海,在音乐创作上得到冼星海的帮助。冼星海的亲切鼓励,坚定了他用音乐唤起民众、投身抗日洪流的信念。于是,郑律成放弃了去意大利深造的机会,背着他心爱的小提琴和曼陀铃,于这年秋天怀着满腔热情奔赴延安,献身于我国的革命事业。
郑律成先后进陕北公学和延安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学习,1938年8月被分配到抗日军政大学政治部任音乐指导。抗大迁至前方,郑律成回“鲁艺”任声乐教员。1939年1月,他在延安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从1937年到1942年,郑律成一直生活、战斗在延安,很多曾经跟他在一起工作的人都说:“如果说群众的歌声象烈火,那么郑律成就是一颗火种,他走到哪里,哪里就爆发出烈火般的歌声。
”在延安期间,他耳闻目睹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秋收起义、井冈山业绩、遵义会议、二万五千里长征、爬雪山、过草地、八路军、新四军在敌后开辟根据地……,这些都激励着年轻的郑律成,成为他音乐创作的源泉。
1938年4月间,他创作的歌曲《延安颂》一经问世,就由延安迅速传遍全国,对许多进步青年奔赴延安、投身革命起了直接的鼓动作用。1993年,《延安颂》被评为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永载中国音乐史册。
在音乐家冼星海写成的《黄河大合唱》的影响下,他同公木合作,于1939年末完成了《八路军大合唱》,把自己对人民军队的热爱谱进了乐曲。大合唱由6首歌曲组成,其中的《八路军进行曲》和《八路军军歌》成为广为传唱的人民军队战歌。
而千千万万的八路军将士正是高唱着《八路军进行曲》奔赴战场,奋勇杀敌的。解放战争时期,这首气势磅礴的歌曲被改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激励着人民军队南征北战,解放了全中国。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在隆重的开国大典上,这支名曲回响在天安门广场上空。1988年,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签署命令,将该曲正式确定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
此外,在此期间他还创作了歌曲《延水谣》、《新山歌》和大合唱《抗日骑兵队》等。1942年8月,郑律成被派往太行山八路军总部工作,任华北朝鲜革命军政学校教育长,曾参加过多次战斗。1944年1月回延安。这一时期的主要作品有歌曲《我们的进行曲》、《日本反战同盟歌》等。
1945—1950年,郑律成回朝鲜工作,历任朝鲜人民军俱乐部部长和协奏团团长等职。在此期间,他谱写了歌颂朝鲜人民斗争和中朝友谊的《朝鲜人民军进行曲》、《中朝友谊》和大合唱《图们江》、《东海渔夫》等许多作品。
1950年,郑律成定居北京,并加入中国国籍,先后在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和中央歌舞团从事音乐工作。他深入工厂、农村、边防,足迹踏遍了中国大地,到处寻找新的创作原料,为工农兵创作,谱写了大量的音乐作品。
其中较为重要的有:歌曲《中国人民志愿军进行曲》、《采伐歌》、《兴安岭上雪花飘》、《强大的舰队在海上行进》、《我们多么幸福》、《星星歌》,以及歌剧《望夫云》(1957年)等。
到1976年12月7日郑律成病逝的时候,他为人们留下了300多首脍炙人口的歌曲。他力图从音乐形象去考虑创作,寻求准确、鲜明、生动的音乐语言。他所写的儿童歌曲《我们多么幸福》、《绿色的祖国》等,也深受少年儿童的喜爱。
他的音乐风格率真纯朴、奔放洒脱、充满激情。他善于吸取民间音乐素材,取于融化外来音乐语汇,形成自己的朴实流畅、优美亲切的旋律特点。他的歌曲作品已被收入《郑律成歌曲选》,1978年由人民音乐出版社、辽宁人民出版社选编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