遣悲怀骆以军 骆以军新作《遣悲怀》试图延宕死亡

2017-10-23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    马来西亚作家黄锦树说:"从骆以军的新作<遣悲怀>来看,骆以军很可能是同辈小说家中最早确立自己的写作方向的.这部作品技术更纯熟,形式也更趋完美,已丝毫不逊于早一两个世代的前辈作家."逢甲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张瑞芬评价说:"在<遣悲怀>中,纷杂并陈的事件(书中大部分的叙述是找不到主线的),如同一堆破败的棉絮,它看似件件单独存在,其实前后之间有着巧妙的呼应.读者如同走在作者精心布置的迷宫之中,在致命的危险与吸引力,继续与放弃之间,与自我拔河,读完卷帙厚重

    马来西亚作家黄锦树说:“从骆以军的新作《遣悲怀》来看,骆以军很可能是同辈小说家中最早确立自己的写作方向的。这部作品技术更纯熟,形式也更趋完美,已丝毫不逊于早一两个世代的前辈作家。

”逢甲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张瑞芬评价说:“在《遣悲怀》中,纷杂并陈的事件(书中大部分的叙述是找不到主线的),如同一堆破败的棉絮,它看似件件单独存在,其实前后之间有着巧妙的呼应。读者如同走在作者精心布置的迷宫之中,在致命的危险与吸引力,继续与放弃之间,与自我拔河,读完卷帙厚重的全书之后,竟有想要重来一次的疯狂想法。

” 谈到“遣悲怀”这个书名,出版方世纪文景说,这个名字很有来头,但并非出自唐代诗人元稹的同名诗。

著名文学评论家王德威对此有很全面的解释:《遣悲怀》典出法国作家安德烈·纪德哀悼妻子马德琳的文集。纪德当年为欧洲最知名的同性恋作家之一,他与妻子的关系在婚姻初期即已名存实亡。吊诡的是,马德琳的死却触动了纪德最脆弱的心弦。

他回忆往年种种爱憎恩怨,悲不自抑,必须以文字志之。而此书却要等到纪德身后,以“遗作”发表。“我写,故我,在”,在此书写果然是时过境迁的悼亡/自悼之举。 1995年女作家邱妙津在巴黎自杀身故,骆以军以槛内之身遣无尽悲怀。

《遣悲怀》全书主线为与邱妙津对话的九封书信,贯穿“我”的生活描述。现实与梦境交错,文字与记忆纠缠,编织出一幅追问生命、延宕死亡的黑色图景。虽为长篇小说,但全书是由一个个章节组成,每一篇亦可独立成章,尤其首篇《运尸人》,写“我”用轮椅推着死去的母亲,乘坐地铁,去医院捐赠器官。

这个短篇曾获得2001年台湾“年度小说奖”。 此外,骆以军、董启章在上海书展期间还有多场活动,将与葛亮、张悦然、梁文道等多位文人对谈。

    《遣悲怀》     1995年女作家邱妙津在巴黎自杀身故,遗著《蒙马特遗书》翌年出版,令世人震颤;身为好友的骆以军,带着“用故事拦阻死亡”的写作意志,写了这本《遣悲怀》。

书名“遣悲怀”,典出纪德怀念亡妻的同名文集,邱妙津生前五年的时间,都把此书当作床头书,因为“唯有这本书所展现出来的力量,爱与怨的真诚力量,才能鼓励我写完全书”。骆以军直接以此书名进入书写,以槛内之身遣无尽悲怀,接力诉说那既是邱妙津没有说完的、也是骆自己的、更是我们每一个人的,关于爱与死亡、时间、伤害的故事……     全书由写给邱妙津的九封信(第一书至第九书)贯穿全文,另外穿插三个梦和五个关于时间差的故事(运尸人、产房里的父亲、发光的房间、折纸人、大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