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生九子下一句 民俗趣谈:龙生九子 各有不同
十二生肖中,龙是唯一不存在于现实中的动物,但是关于它的文化却源远流长。
“龙生九子,各有不同。”这句话,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依然有着很高的使用频率。
对民俗深有研究的作家艾君告诉记者,之所以在很多地方都发现了出土的龙图腾,与神话传说中“龙”是自己祖先、亲属或祖神有关。而“龙”的标志延续到今,“是人类历史上其他种族所不多见的文化现象。反映了中华民族本是同根生的事实”。
秦汉之后,由于宫廷龙文化的出现,各地的龙形象逐渐趋于一致。而龙崇拜与帝王崇拜结合在一起,是中国龙的最大特色之一。
汉代以后,龙就逐渐代表皇帝了。那时候,皇帝的身体叫“龙体”,脸叫“龙颜”,穿的衣服叫“龙袍”,坐的椅子叫“龙椅”,睡的床叫“龙床”,就连皇帝的子孙也叫“龙子龙孙”。最为典型的例子是汉高祖,传说是其母刘娠与蛟龙而生。而在图案演变上,艾君说:“到了元、明、清时期,皇帝龙袍上和宫殿中龙都成为五爪大龙。”
此外,学者何星亮指出,一些帝王、地方割据政权及农民起义所建立的临时政权,都曾以龙为年号。帝王以龙为年号,旨在祈望得到龙神保佑,天下太平。起义首领以龙为年号,旨在希望龙神显灵,一统天下,成为真龙天子。
当然,在政治的需求中,人们还以艺术的形式表现对龙的敬仰和崇拜,即以雕刻、塑造、绘画、舞蹈、神话传说、竞技活动等方式表现龙。
在现代社会,龙文化则主要成为一种民俗的表达。
早期的以求雨或止雨而形成的龙文化,随着人们对自然的了解,已经几近消失。而舞龙、赛龙舟、赛龙灯等以竞赛、娱乐为中心的龙文化仍然长久不衰。
在民间,人们也喜欢在家里装饰龙,特别是青年男女结婚时,常常会有龙凤图案作为婚礼的主要场面装饰——龙代表男性,凤代表女性,表达了特定的文化内涵,“龙凤呈祥”更是一句美好的祝福辞。
用“龙”字做姓名也很常见,“龙”字被认为是力量的象征。地名中也不乏龙文化:龙口、龙山、龙岗等就是例子,而万里长城的东起山海关渤海边的“老龙头”更是这种文化的反应。
龙文化除了在中华大地上传播承继外,还被远渡海外的华人带到了世界各地,在世界各国的华人居住区或中国城内,最多和最引人注目的饰物仍然是龙,每年春节,各地华人街都会有盛大的舞龙舞狮活动。
在十二属相中,龙排在第5位,就是五月的代表。艾君认为,这与民间中与农业对水的需求有关。“这个月需要龙的保佑,天旱时该下雨要下,地涝时不该下雨要节制。”艾君说,民谚中说“龙不抬头天不雨”,龙抬头意味着云兴雨作,而天地交泰、云兴雨作是万物生育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