竺可桢在浙大的名言 十年西迁流亡路:竺可桢和浙江大学

2019-03-02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李政道在浙大只读了一年,对这一年的影响,许多年后,名满天下的李政道在浙大百年校庆时说,"我在浙大读书虽然只有一年,但追寻西迁的浙大却用了3个年头,青春岁月中的4个年头我是与浙大紧密相连的,以此为起点,物理成了我的生活方式.一年‘求是’校训的熏陶,发端了几十年来我细推物理之乐.母校百年,我在一年,百中之一,已得益匪浅."竺可桢在浙大的名言 十年西迁流亡路:竺可桢和浙江大学学生生活艰难,教授生活同样窘迫.后来成为两弹元勋的王淦昌家有八口,为谋生计,他的夫人养鸡喂鸭,甚至,还养了一头羊.不想

李政道在浙大只读了一年,对这一年的影响,许多年后,名满天下的李政道在浙大百年校庆时说,“我在浙大读书虽然只有一年,但追寻西迁的浙大却用了3个年头,青春岁月中的4个年头我是与浙大紧密相连的,以此为起点,物理成了我的生活方式。一年‘求是’校训的熏陶,发端了几十年来我细推物理之乐。母校百年,我在一年,百中之一,已得益匪浅。”

竺可桢在浙大的名言 十年西迁流亡路:竺可桢和浙江大学

学生生活艰难,教授生活同样窘迫。

后来成为两弹元勋的王淦昌家有八口,为谋生计,他的夫人养鸡喂鸭,甚至,还养了一头羊。不想,有一天,这头羊竟丢失了,王夫人哭得非常伤心,整个浙大都知道了此事。不久,这只羊居然找回来了——其实,这只羊根本不是王夫人养的那只,而是浙大师生凑钱另外买的。

竺可桢在浙大的名言 十年西迁流亡路:竺可桢和浙江大学

以后,当王淦昌到位于郊外的实验室工作时,他一定会细心地牵上那头羊。羊在门外吃草,他在实验室工作。这一年,浙大举办迎春晚会,晚会上有一个谜语,谜面:王淦昌放羊。谜底:一举两得。

然而,回首往事,王淦昌记住的不是湄潭的困苦,而是困苦中的求索与坚持:“湄潭是我们的黄金时代,我和苏步青、谈家桢、束星北、贝时璋等同志的一批重要的学术成就是在那里作的。”

竺可桢在浙大的名言 十年西迁流亡路:竺可桢和浙江大学

卢鹤绂与王淦昌很有缘,他们既是同事,又是同行,还是邻居,共住在湄潭的一栋破旧老屋里。1945年夏天,漫长的抗战即将以中国人民的胜利结束的前夜,卢夫人生下一个男婴,取名永亮。那一年,恰好卢鹤绂发表了他最重要的论文《从原子能到原子弹》,双喜临门的卢鹤绂对夫人说,是湄江水养育了我们,亮亮的小名就叫湄儿吧。

很多年以后,长大成人的湄儿沿着父辈当年的西迁路线回溯,一直回溯到湄潭。深受感动的他联合多位在湄潭工作过的老教授的子女,上书中央,希望将湄潭县浙大西迁旧址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两年后,国务院公布的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中,湄潭浙大旧址榜上有名。

数学家苏步青也是一家八口,和王淦昌一样属于人多钱少的困难户。他与生物学家罗宗洛一道,两家合住在一座破庙里。很多时候,苏步青家中只能以地瓜蘸盐水作主食。有一天,他突然把几个学生叫到家,拿出一包衣服,请学生们帮他卖掉。他身为教授,委实拉不下面子街头叫卖。

王淦昌家搞养殖,苏步青家搞种植。苏家居住的庙前有不少荒地,农民世家出身的苏步青在那里开出了一片菜园子。后来,他的菜园子里的蔬菜不仅自给有余,还偶尔卖给城里的餐馆。对这种艰难度日的种菜生涯,苏步青赋诗云:半亩向阳地,全家仰菜根。曲渠疏雨水,密栅远鸡豚。丰歉谁能卜,辛勤共尔论。隐居哪可及,担月过黄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