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菲克反手集锦 陶菲克控网抢攻打法大解析(一):陶菲克僵局
业余爱好者欣赏陶菲克者,大多欣赏他细节技术的精雕细琢,例如潇洒自如的反手技术、精细的网前技术等等。但是其中的很多原理可能并没有仔细思考,首先我提出几个问题:
林丹、李宗伟等高手的反手技术真的比陶菲克差很多吗?为什么他们反手击球相对于陶菲克使用率低很多呢?
陶菲克巅峰期的制胜武器真的是仅仅靠漂亮的反手和网前吗?
陶菲克为什么辉煌之后衰落得那么快?除了个人心态,和他的打法有什么关系吗?
要解决这些问题,还要从他的个人控网抢攻的打法开始解析。
1.控网抢攻打法简介:
控网抢攻打法是一种典型的进攻性打法。每一种打法都对应着一种进攻链条,每一条进攻链条都是由几个技术环节组合拼出,最后达到得分的目的。
控网抢攻打法的基本链条是:我方极其贴网的高质量网前球—对手被迫挑高球—对手高球不到位或者虽然到位但是有充足下落时间—我方迅速后撤起跳重杀—我方准备杀上网回搓之后重复后撤重杀/我方杀上网推扑后场之后中场抓对手低质量回球。
大家可以从这个战术链条看出来控网抢攻打法是一种极其犀利的强攻型打法。相比之下拉吊突击是一种反复拉锯寻找机会伺机破坏节奏进攻的打法。控网抢攻更加有观赏性,节奏鲜明,进攻犀利。拉吊突击更像是老练有城府的打法,不变应万变,看似平淡但是暗藏杀机。
控网抢攻打法的贯彻实施,需要几个关键点才得以完成:
控网:网前技术必须非常细腻,如果网前球对对方没有压迫性,这种战术是打不起来的。网前球必须要贴网。
抢攻:后场进攻能力必须非常强,对方回了高球但是又高又远,如果没有非常强悍的后场进攻能力,反而会被对方守中反攻陷入被动,必须一拍下去杀不死也让对方回球质量特别差。
步法:对方起球之后自己的后撤步和杀完之后前冲的杀上网必须都非常连贯,退不到位就不能打出高质量下压,冲不上去就不能回搓或推扑造成连续杀上网。
后场过渡:控网抢攻的第一环在于控制网前,所以站位普遍中间偏前。控网抢攻战术相对拉吊突击不是特别依靠后场两腰的突击能力,所以后场两腰多采取过渡球。下面对正手后场和反手后场处理中,控网抢攻和拉吊突击做一个对比:
1)正手后场:陶菲克(控网抢攻)的正手后场,多采取平抽过渡(过渡之后寻找网前机会)。林丹(拉吊突击)多用正手平高球和下压软吊(落点拉开寻找对手低质量回球机会)。
2)反手后场:陶菲克(控网抢攻)的反手后场,体力允许和条件合适的时候也采取头顶,但大多采用反手直线平抽、直线平高或高远、劈吊斜线来过渡(节省体力步数、过渡为主下压为辅)。林丹(拉吊突击)的反手后场,绝大多数采取头顶点杀过渡或强攻,后期为节省体力反手过渡相对增多(相对反手过渡耗费体力,但对于拉吊突击选手却是一个绝佳的突击位置)。
下面放上陶菲克控网抢攻技战术链条图示:
2.结论:
控网抢攻打法是非常依赖于精湛技术的一项打法,对细节技术的控制要求高于对时机心态的把握。前场必须能控住,后场必须下压威力非常大,后撤步法和上网步法必须很连贯。
控网抢攻打法的重心放在前半场,后半场突击并非重点,所以后半场多过渡球,陶菲克的反手技术是和他的独特打法配套的,因为重心不在后场所以没必要抢头顶球,虽然他反手技术有过人之处,但并不是因为他反手多天赋,唯手熟尔,也是技术风格的需要。
控网抢攻技术每一环都要求极其精密连贯。拉吊突击则更加依靠老练的经验来判断思考。控网抢攻环环相扣,咄咄逼人。拉吊突击在平淡拉吊中多变速,抓球路。这样一对比,控网抢攻打法其实对于体力、状态、手感的要求更高。拉吊突击对于经验、控球力、突然变速能力要求更高。
3.回答我上面提的三个问题:
林丹李宗伟等高手中后期的反手技术并不比陶菲克差太多,即便因为使用频率不多,经过训练之后也会很快提升,和天赋没有关系。他们不用反手是因为反手过渡和他们的拉吊突击打法不配套。
陶菲克巅峰的制胜武器是”控网—重杀—杀上网回搓或推扑—重复后撤重杀“这一进攻链条。细腻的网前是这一链条的起手式,多变的反手是为了弥补重心偏前场的一种偏过渡性策略,偶尔用于突击或偷袭。反手虽然观赏性高,但并不是他得分手段的主流。
陶菲克在大满贯之后迅速衰落,没有维持太久的巅峰状态是有多重原因的。除了我上文中提到的功成名就娶妻生子的自满心态之外。技术上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是他赖以扬名立万的控网抢攻打法对身体状态的要求太高了。而陶菲克从来就不是一个勤奋的球员,他的绝对训练量在四大天王里不敢说一定最少但是也是偏少的(个人感觉他的训练量就是最少的,不提极度刻苦的李宗伟和老骥伏枥的盖得,林丹对自己的训练要求也是很高的)。
后来他又脱离了印尼国家队的训练体系,而且他的教练几乎一直是恩师穆利奥,这导致他年纪增长身体状态下滑之后,没有其他的教练来针对他的情况修正他的打法。这时候,控网抢攻打法就略微显得不合时宜了。
陶菲克僵局
陶菲克是个典型,可以代表一类选手。控网抢攻选手在年纪渐长,体力精力下滑不足以支撑这种高能耗打法的时候,何去何从,如何转型。这个问题可以称为陶菲克僵局。
1.陶菲克衰落之后的问题:
在陶菲克06年之后,我们很容易看出来以他的身体状态,驾驭这套强悍的控网抢攻打法已经渐渐力不从心了。另外,21分每球得分制之后,对运动员加速能力的要求又上了一个台阶,比赛节奏变得更快了。这使得不善于突击而更善于依靠高质量出球完成进攻链条的陶菲克更加不适应这种变化了。
首先,他网前的质量下降了,训练量的不足和精力的减弱导致搓球没有那么高质量的成功率了,他的对手林丹李宗伟等好手的网前能力提升了,他的控网也不再是一个莫大的威胁。这样控网抢攻的第一环就被粉碎了。
其次,他的后撤步法和杀上网步法的连贯能力下降了更多,就算对手起高球,他也很难像年轻的时候轻盈潇洒地三大步到位然后一个快速强力而且落点刁钻的重杀了。就算杀下去,他的跟进上网能力也减弱了太多,这样无法形成杀上网循环链条。步法不到位,什么技术也打不出来。
2.陶菲克做出的改变:
我们也可以看到,在他职业生涯的后期,他无法贯彻年轻时候的控网抢攻战术,也对自己的技战术做了一定的修正。
其中最明显的一点就是他的正手后场平抽过渡少了,取代其出现了一种中场就起跳的突击进攻手法。到了后期,他的主要下压手段只剩下了这一种,其余位置更多的是使用他精妙的技术来打四方球控制。这就导致进攻手法和路线过于单一,对敌人根本造不成威胁。
我们可以理解为,陶菲克后期试图将自己年轻时候更纯粹的控网抢攻往拉吊突击上面转变,但是这种转化是不够系统且不成功的。这种不成功和他个人心态有关系,和他没有一个名师指导有关系,也和他的先天素质有莫大的关系。相比而言,林丹在2008年取得奥运会冠军之后,逐渐增强了控制节奏能力,降低了突击的频度,吸取了一系列其他运动员的细节技术优点,才把男单一哥的地位延续了这么久。林丹的转型是极其成功的。
陶菲克的个人素质本来就胜在柔韧性好,手法细腻,爆发力强,他的弱点是体力不足,突击变速相对弱。可以说,这一套控网抢攻战术就是根据他的先天身体素质量身定做的,他的个人先天素质本来就适合控网抢攻。他不系统地修正成为拉吊突击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延长运动寿命,保持一定的排名,但是却对顶尖选手无可奈何。
这一点在他职业生涯后期一度回升到前十名,但是却面对很多准一流好手无能为力就可以看出来了。陶菲克后期连对阵王睁茗杜鹏宇这样的准一线都无法取胜了,只能安慰自己说自己年纪大了,打比赛是为了享受羽毛球。
他真的很”享受“吗?其实更多的是无可奈何才对。
3.陶菲克僵局怎么破:
陶菲克僵局,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不仅仅是控网抢攻选手后期如何转型的问题,也可以说是年轻优秀选手如何延长运动寿命的问题。
因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由于体能和身体能力的允许,相对年轻运动员的打法都是偏向于下压进攻的。林丹年轻时候的打法虽然是偏向拉吊突击,但是频繁的突击进攻也会耗费大量的体力。陶菲克只是依靠精密的组织线路之后进攻,他只是把这一战术链优化到了极致。
我们可以说前期印尼教练对陶菲克个人能力的挖掘和技战术的制定是极其成功的。其实可以说林丹和陶菲克面临的问题是相对类似的,我们绝对不能说拉吊突击就是一种运动寿命更长的打法。年轻时候的林丹的打法绝对更加耗费体力。他只是把“偏突击的拉吊突击”改成了“偏控制的拉吊突击”。
陶菲克后期加强控制的思路是对的,但是不系统。他想要打破僵局,还是要首先加大训练量,他后期的身体能力已经明显受制于训练量了。在保证训练量的同时,要坚守住自己的网前优势,他可以在保证自己网前优势的同时逐渐强化自己的后场突击优势,从单一的控网抢攻向更全面的方向发展,逐渐做到没有明显的短板。
林丹走的就是这样一个路线,他在保证自己后场头顶和正手区的突击能力的情况下,增强了网前小技术的能力,强化了对回球路线落点的控制,最终做到没有明显短板。林丹的后期,你很难说他是哪种打法,只能说是更略微偏向拉吊突击一些,但是时机合适的时候,林丹的控网能力一点不弱。他已经摆脱了年轻的时候依靠一套技战术套路打球的境界,将基本技术融会贯通之后达到了更高的境界,可以自如地根据对方的弱点选择合适的战术策略了。
”四十岁后,不滞于物,草木竹石均可为剑。“
林丹已经摆脱了套路的束缚,全面化了自己的技术,走到了融会贯通的境界。但是陶菲克没有迈过去这一个坎。陶菲克看到了”世界尽头的海“之后就志得意满地回家去了,而林丹已经漂洋过海走到了新大陆,之后这个男人又走向了星辰大海。
其实如果心没有老去,僵局是不存在的。陶菲克的一切问题,其实只是源于他不想再这样不断打下去了而已。当然,人生很丰富,绝对不是只有羽毛球,对于他的选择,我们球迷要祝福他。他发扬光大的控网抢攻打法,从观赏角度来看极其有艺术性和观赏价值,他让一大批人爱上了羽毛球,他以自己的风格发展了羽毛球技术,这已经足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