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菲克身高 林丹19岁世界第一为什么被认为比陶菲克天赋差?
天赋是什么?天赋就是:假如你是个教练,你在一群陌生的小孩里挑一个你认为最适合练羽毛球的,最终让你眼前一亮,就是他了……对,就是这东西。不要拿成绩说话,成绩受太多许多后天的因素影响:训练水平、营养与医疗,临场状态、对手水平和状态,自身心理稳定性、对抗的意志和韧性……太多了。
我比较赞同前面一个小兄弟的回答,他归结为陶菲克的“球感”比较好。但球感这个词太笼统了,太模糊了,以至于你都很难给出一个准确的定义,让人快速清晰地理解它的含义。
那好,我们拆开了一条条分析,看看打好羽毛球都需要哪些基本素质,从低到高排序:
1、本体感觉。对一个移动的物体和自己肢体之间的相对距离和方位判断,这个是起码的要求,否则连球都打不到了。许多马路球手,球拍要提前很多就迎着来球方向,击球时眼睛死盯着球拍和球,否则他没把握打得中,这就属于本体感觉差的。
前几天有个十来岁小孩遵照父母的建议,说要跟叔叔我学学打羽毛球,我说先看看你能不能接到球吧,所以就给他发了个最友好的、位于头顶正前方的球。孩子球拍一抡,没打着,第二次再抡还是没打着,第三次……我说好了,你也别学羽毛球了,不适合你,本体感觉是后天训练无法弥补的。
职业球员可以在眼睛看不到球的情况下做出准确击球,比如胯下、身后等,不仅需要对球的飞行轨迹非常熟悉,也需要有优于常人的本体感觉。像陶、林这种顶级球员,本体感觉这一项,姑且算无差别吧,事实上也没法比较。
2、反应速度。羽毛球节奏快球速快,经常要在零点几秒之内判断好来球方位,准备好接球姿态,并提前判断自己回球的路线。反应速度是可以通过后天训练得到加强的,比如接杀练习、盲球练习,但这并不等于人与人之间不存在先天的差距。
私以为,在这点上陶比林要略好。我没有科学依据,只是看他们比赛的习惯,陶在场上的习惯站位比林要靠前一点,击球点也靠前一点,尤其是防守的站位。我们都知道接杀时主动选位非常重要,因为人的肢体伸展到100%也无法覆盖整个球场宽度,所以选位错了之后,很难靠移动来补漏。
但是看陶林二人的比赛就会发现,林经常要做大幅度的鱼跃来接杀,而陶几乎从来不做这种动作。我觉得根本原因是林丹的站位比较靠后,而陶菲克的站位比较靠前。
来球路线总会有个最大角度,在这个角度范围之内,位置越靠前,需要封堵的面积就越小。但是越靠前,需要的反应速度就越快。当然,也不排除是因为陶菲克对自己的后仰和转身能力有超级自信才是这样做的。
网球场上的费德勒也有类似特点,尤其是和纳达尔相比就更明显。纳达尔一般退在底线后三米外,他的击球是在球落地反弹后的最高点甚至下落期。而费德勒基本就站在离底线一步的位置上来回移动,他的击球都是在球反弹后的上升期,借力回击:这样做需要更快的反应、更好的手上技巧,但由于回球节奏更快,给对手的压力就更大,同时也大幅减少了自己的跑动距离。
所以虽然费德勒的身体运动能力在职业网球手里只能算中等,但他却是不折不扣的攻击型打法。
(补充一下:我认为陶菲克反应速度略优,还有一个原因,就是陶菲克经常在单打里阶段性地使用一些双打的平抽快压打法,他敢这么干显然是对在快速处理球之间能迫使对方漏出破绽有心理优势,鉴于他并非那种手腕力量超强的壮汉,解释只有一个:那就是他的反应速度。后来我看了陶菲克参加的双打商业比赛,一定程度印证了这种推测)
3、动视觉。这也是一种后天很难弥补的能力,就是当自身处于运动状态时对周边环境和物体的辨识力。这种能力,提现在开车上就是能做赛车手,提现在篮球上就是组织后卫,体现在排球上就是二传手……体现在羽毛球上就是所谓的“分球”,把球回到让对方最难受的位置,在双打中这种能力尤其重要,在单打中,由于自身的移动范围更大更频繁,所以要随时留意对手的位置也不容易。
在强调以巧取胜的东南亚球员里,经常都有这种动视觉出色的选手,比如亨德拉、古剑杰。
当然中国也有,比如赵天王。这种能力,结合手上技巧和一定的球商,就能表现为对场上局势的极强控制能力。单就羽毛球智商来说,我不认为林丹比陶菲克差,但在生涯早期,林并没有体现出像陶菲克、赵剑华这种水准的对场上形势的控制能力,而是大多数情况依靠田径运动员般的运动能力采用防反打法——因此我猜测可能是动视觉的天赋并未到出类拔萃的地步。
有兴趣的可以去找找赵剑华20岁时对战29岁林水镜的比赛录像,赵当时是个毛头小伙儿,但他的出球路线总在林水镜的意料之外,逼迫后者做了许多二次启动,这不是光凭手上假动作就能做到的。
4、身材条件。这就是一般意义上的身高、臂展之类的先天条件。羽毛球运动对身高要求并不高,因为通常过高的身高会带来转身慢、启动慢之类的缺点。但如果男子身高不足170,那对单打来说的确是明显缺陷了。所以教练选材一样会测骨龄预判身高。
陶菲克和林丹都是178左右的身高,是单打运动员的最常见身高。但目测陶菲克似乎肩宽和臂展都比林丹更好一些,而且178的身高对于东南亚人来说更为难得。此外,目测陶菲克的小腿跟腱更细长一些,这也是东南亚人的普遍特点,在体重相同、力量相同的条件下,更长的跟腱会获得更多的反作用力,因此跑动和跳跃都更省力一些,看起来也轻盈一些。
5、肢体柔韧性。这点不用说,明眼人都看得出,陶菲克比林丹更“软”。我看陶的比赛,有时甚至会有种“这是女子比赛”的错觉。有兴趣的人可以去搜一下18岁陶菲克对战20岁皮特盖德的录像,那时的陶菲克完全就是个小鲜肉,小圆脸鼓嘴唇大眼睛,加上柔美的动作姿态,换上女装绝对以假乱真……好吧歪了,掰回来.
陶菲克的头顶后仰幅度之大,在我所见过的中国男羽球手中没人能做到,他击球前的引拍幅度,也大于一般男性运动员,接近女选手。我觉得陶菲克的腰、肩和手腕关节的柔软度都是男选手里罕见的,这一点应该是远胜于林丹。许多人都崇拜陶菲克那一拍反手抽杀,实际上仅以发力而言,顶级选手都不会差,为何比赛中别人都很少用?至少我不认为林丹的爆发力比陶菲克差吧。
我觉得差距是在手腕柔软度和对球场的位置感(嗯,又扯到本体感觉了),尤其是手腕柔软度——这是决定你反手能熟练掌握多少种出球路线的根本原因。
林丹的比赛,反手过渡球很少会打斜线,肯定不是因为他不会打,而是他自己知道他这样做的把握不如直线。但对于陶菲克来说,无论斜线还是直线,无论是吊网前还是抽后场甚至杀球,似乎没什么区别,他随心所欲,是少有的正反手都能保持一定威胁的球员——这种能力,至少我还没见到有别人能到他的级别。
我觉得,是女性般的柔和结合男性荷尔蒙赐予的力量,造就了这种难得的天赋。
6、肌肉爆发力(终于说到林丹的强项了)。爆发力也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天赋,后天的训练会有些作用,但不能产生质的飞跃。如果100%发力,林丹的杀球速度应该可以和双打选手媲美。当然陶菲克也不差,但假设每个肌肉单位的爆发力一样的话,总的效果要看肌群的总体积,而任何一个时期,林丹的块头都比陶菲克粗一圈。
所以尽管林丹的主动进攻并不多,但他盯准机会之后痛下杀手那一拍后场重杀,没人敢说自己有把握能防得住(当然这是指巅峰期)。
反过来再看陶菲克,其实这小子爆发力也是一流的,看看他18岁以前的比赛录像就知道,看上去近乎羸弱的少年,后场起跳扣杀如此犀利也是令人惊讶,可以想象他的发力点有多么集中。但就像舆论一直说的那样,我也怀疑陶的训练态度和质量,没有把90分的基础再向上往100分努力。
7、核心力量。这个是和爆发力分开说的,专业运动员应该都明白,训练时的方式也是不一样的。出色的核心力量能帮助你在做各种快速启动、奔跑、腾空时保持自己身体的平衡,有利于出手的稳定性,降低关节受伤的风险。这点应该是林丹胜出。
即使和训练水平相当的中国国家队队友相比,林丹也是那个鱼跃后反弹起身速度最快的,这正是一流的躯体核心力量的表现。但是陶菲克的打法却决定他很少会用到这么极端的动作(前面说到了),所以核心力量尽管不如林丹,却并没有表现为对抗时的弱点。所以,这条等于没说。
6、耐力。这点看起来应该是林丹的强项。但没有迹象表明陶菲克的先天耐力差,相反,我们更多的会认为是他训练强度不够。所以,这条也作罢。
8、球商。球商也分智商和情商,但这点在一般观众的角度就很难评说了,只有与他们有足够多的近距离接触才能了解到,仅从场上对抗看,应该是伯仲之间。陶菲克年轻时在场外的言论有不少欠妥的地方,但仅从比赛中的表现看,他倒是够稳定够冷静的。
虽然陶菲克曾经有一次只打了几分就因对裁判不满而退赛,但林丹也曾经有过跟韩国教练险些动手的冲动(假如不是曾经的军人身份和国家队纪律约束,很难说林丹会不会有更多的或者更火爆的表现)。
仅有的一次让我觉得林丹在头脑上不如陶菲克的时刻,是2006年多哈亚运会决赛的决胜局,林丹在20:17的形势下连输5分把冠军拱手相让——那时林丹23岁,陶菲克25岁。我也不知道那几分钟内究竟发生了什么。
好了,综上所述。去掉一些无法比较或者无意义的项,结果如下:林丹在肌肉爆发力上有优势,而反应速度、动视觉和肢体柔韧性不如陶菲克。
陶菲克已退役多年,而现在的林丹虽然身体能力已经下滑,但比赛经验与智慧却臻于完美,手上技巧也日益精进。虽然他仍旧改变不了自己的肢体柔韧性,但出色的爆发力可以让他用高度一致的、隐蔽的出手动作让对手难以预判,因此逐渐从防反型打法逐渐转变为控制型打法。
他鱼跃少了,防守后连接下一拍的凌厉一击少了,暴力美学少了,但比赛观赏性却没有因此而下降,因为:假动作多了,网前小球更细腻了,以巧致胜多了。可是转念一想,这不就是当年陶菲克的打法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