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志红为何家会伤人 武志红《为何家会伤人》摘抄

2019-03-04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1.同一件事情,因为坐标体系不同,不同的人就有不同的认识.家里主要处理的是感觉,理解和接受彼此的感受是核心.如果,你渴望理解对方,就必须学会放下你的坐标体系,尝试着进入对方的坐标体系,这是抵达理解的唯一途径.武志红为何家会伤人 武志红<为何家会伤人>摘抄2.一个人的关系可以分成两部分:个人领域和社会领域.个人领域包括配偶,亲人,知己,最典型的是家;社会领域包括同事,同学,同乡等,最典型的是工作.工作中的规则是权力,其运作机制是竞争与合作,控制与征服.家中的规则是珍惜,能抵达珍惜的途径是理解和接

1.同一件事情,因为坐标体系不同,不同的人就有不同的认识。家里主要处理的是感觉,理解和接受彼此的感受是核心。

如果,你渴望理解对方,就必须学会放下你的坐标体系,尝试着进入对方的坐标体系,这是抵达理解的唯一途径。

武志红为何家会伤人 武志红《为何家会伤人》摘抄

2.一个人的关系可以分成两部分:个人领域和社会领域。个人领域包括配偶,亲人,知己,最典型的是家;社会领域包括同事,同学,同乡等,最典型的是工作。

工作中的规则是权力,其运作机制是竞争与合作,控制与征服。家中的规则是珍惜,能抵达珍惜的途径是理解和接受。如果不明白工作与家的分野,而将权力规则带回家,那就形成一种“权力的污染”,会引出很多问题。

武志红为何家会伤人 武志红《为何家会伤人》摘抄

3.“我不理会感觉,我只解决问题”。这种方式在公司里可以“快刀斩乱麻”,并且,工作上的核心是利益,只要利益上处理得好,感觉的确不是特别重要。但家里完全不同。家里讲感觉,理解并接受彼此的感受是最重要的,利益已退居次要位置。

武志红为何家会伤人 武志红《为何家会伤人》摘抄

4.家就是“婆婆妈妈”的地方。家之所以温暖,主要就是因为家里的成员“婆婆妈妈”,能理解并体贴彼此那些琐细的感受。

5.爱与分离,是生命中两个永恒的主题。健康的家庭,充盈着爱,也懂得分离。

健康家庭的父母,深爱孩子,将他养大,不是为了自己分享这一结果,不是为了永远与孩子黏在一起,而是要将他推出家门,推到一个更宽广的世界,让他去过独立而自主的生活。

而他,则势必会找一个伴侣,也会有自己的孩子。等他的孩子长大后,他也会向父母学习,把他的孩子推向更宽广的世界。爱,就在这样的循环中不断地传递,从我们的原生家庭传递到我们的新生家庭。

6.一个人之所以对别人的反应极度在意,都是因为对方好的反应会让他有短暂的存在感,而对方坏的反应,会让他的存在感瞬间崩毁。

7.同情心有两种。一种是对弱者的可怜,但内心同时有一种我很好很强大的自恋。另一种是共情,即,我深深地碰触到了你的感受,进入了你的世界,感你所感,想你所想。

8.与配偶相爱,爱孩子,同时让孩子知道,配偶才是自己合适的伴侣,他(她)与自己不仅仅是相爱,还可以帮助自己解决很多生活上的难题。这会让孩子懂得,父母无条件地爱他,但他只是一个还远没有长大的孩子,父母要承担很多沉重的责任,而他安心地做个快乐的孩子就行了。

9.“背叛自我就是背叛天性,”帕萃丝.埃文斯在《不要用爱控制我》一书中写道,“如果我们总'接受'别人对自己的定义,就会相信他们的评价更真实。通过别人的观点来认识自我,这种从外在因素认识自我的逆向方式,只能使对自我的认识更加模糊。”

10.一般而言,看不得孩子'受苦'的父母,是自己的童年比较苦,他们对此很不甘心,于是有了孩子后,就拼命照顾孩子,发誓不让孩子吃苦。看起来,他们是不让自己现实的孩子吃苦,其实是不想让自己'内在的小孩'吃苦。

这是一种投射,是父母将自己内心的东西投射到了孩子身上。这样一来,他们对孩子真实的成长需要就容易视而不见。因此,即便孩子一次次强调“我来......我来”,他们仍然会拒绝让孩子独立选择,而一味地替孩子做事。看起来,他们成了孩子实现欲望的工具,但其实,他们是将孩子当成了自己的一个替代者。

11.神经症又名神经官能症,是最常见的心理疾病,患者有持久的心理冲突,并为此深感痛苦,但其戏剧性的症状常缺乏明显的现实意义,而且没有任何可证实的器质性病变基础。

12.美国心理学家斯考特.派克认为,这是生命的一个秘密。童年的痛,弱小的我们无法承受,必须扭曲,以保护自己。但当神经症展现的那一时刻,我们其实已经长大。这就好比是,戏剧化的神经症症状是在提醒我们,喂,你长大了,有力量了,别逃了,现在是正视童年那个不能承受之痛的时候了。

13.人格失调的患者被公认是婴儿期得到完善照顾,但从其九个月到两岁间未能得到很好的呵护,因此他们的病情虽然比精神疾患轻微,但仍相当严重而不易治愈。神经官能症患者则被认为是幼儿期受到妥善照顾,直到两岁之后才因故受到忽视。所以一般认为神经官能症情节最轻,也最容易治疗。

14.太好的“好孩子”,会有一种通病:缺乏激情。因为,他们努力学习也罢,努力工作也罢,都不是发自内心,而是为了满足父母及其家人的期待。这种刻意的努力,是一种强迫性的努力。

15.“我不快乐,一直以来也不快乐,我似乎觉得缺了点什么,但我说不出是什么,那使我不安和痛苦。”我的理解是,她的“缺了点什么”,可能缺的就是生命激情。

16.小时候,孩子太在乎父母的评价。长大后,他就容易在乎同学,老师,老板,同事等人的评价,整日活在别人的评价中,做事情不是为了自己内心的需要,而是为了得到别人好的评价。

17.中国人缺乏自我,缺乏灵魂的寄托,是有普遍性的,并不仅仅是没有文化的父母才这样,有文化的也一样。至少我们要意识到:不能将你的自我,寄生在孩子身上。

18.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安全感会逐渐沉淀为一种潜意识。有了这种潜意识的成人会信任值得信任的人,一如儿童时期信任爸爸妈妈那样。他们很少猜疑别人的心思,但如果有明确的理由告诉他,一个人不值得信任,不值得爱,他们会坚决地离开这个人,而少做蠢事。他们也会受伤,但他们的伤口总是会比较快地痊愈。

19.遇到不会的事情,有消极抵触的情绪产生,这是正常的。遇到不好的事情,反而产生积极快乐的情绪,这是不正常的。

20.火车质量再好,也只有在火车轨道上才能跑得快,在公路上,它就跑不动,你知识掌握得再好,也只有走上考试轨道才能取得好成绩,上不了这个轨道,也拿不到好成绩。

21.心理学认为,经历的多样性比经历的单一性更好。顺利会帮助一个人形成一个方向的思维,挫折会帮助一个人形成另一个方向的思维。如果总是一帆风顺,那么一个人的思维就容易陷入单向度思维,对事情的考虑容易片面,如果一个人总是遭受挫折,那么这个人的思维也容易陷入单向度思维。最好的经历就是,既顺利过也遭受过挫折。这样的经历会帮助一个人形成多向度思维。

所以,在智商,情商之后,心理学家又提成了挫折商。所谓挫折商,就是一个人在应对挫折时形成的一些良性的应对方式,一定程度的挫折可培养一个人更强的心理承受能力,也可培养一个人的多向度思维,让一个人考虑事情更全面。

22.父母与孩子的关系模式,是孩子与其他人建立关系的基础,也是孩子的人格和情商的基石,这比知识更重要。

国内知名的心理学家曾奇峰说:“一个人的现实人际关系,是他内在的客体关系向外投射的结果。”

这句话中所谓的客体关系,指我们心理中内外的“我与重要亲人的关系”。“我”是主体,而重要的亲人是客体,这个关系就被称为客体关系。

一般而言,最重要的客体就是父母,而这个客体关系,主要是指一个人内化的自己与父母的关系,它基本在一个人五岁前完成。

这个客体关系有三个部分:“内在的我”,“内在的爸爸”和“内在的妈妈”。它们之间关系的性质,决定着我们长大后与其他人交往的方式。如果童年时,我们与父母的关系模式比较健康,那么我们长大后与别人相处时也会比较健康。如果童年时,我们与父母的关系模式不正常,那么我们长大后就难以无别人了解相处。

23.还有一个朋友,富有而优秀,她也希望儿子比自己更争气,于是给了孩子蛮多压力。但前不久突然查出,二十多岁的孩子竟然已患有癌症,她很崩溃,一下子觉得富有和优秀没有了任何意义,怪自己这么多年给了孩子太多压力,并想,要是一开始没给孩子压力多好,那样他就不会过得那么压抑了,或许也就不会得癌症了。要是能再次选择,孩子哪怕只是平庸,但平平安安地度过一生该多好。

其实,这个想法也是伪命题,并非世界的这一边是优秀而高压力,另一边是平庸而轻松。实际上,真正的轻松总是伴随着能力的解放,那会带来真正的优秀。

24.怀有美好理想或纯净精神的人,一定要问问,你的身体在哪里?若所谓的纯净精神不能和你的身体合一,而只存在于你或一两知己知道的幽静之处,那么你很可能是活在虚假中。

一个网友在我的微博上留言说:我一直觉得只要掌控了一个工作上很难的东西,就能得到彻底的自由。那个“很难的东西”就是我纯净的精神吧?很怕万一不关注美好的理想,身体就跟着死亡了。

这段话很经典,他的假自我,是用来应对工作的。莱恩说,假自我者总有一种感觉,外部世界不友好甚至很残酷,所以必须辛苦地应对,不管人还是事。

他的真自我,不是那个“很难的东西”,而是“彻底的自由”。这份彻底的自由,不能从现在追求,而要一直将精力放到掌控那个“很难的东西”上,这导致代表着“彻底的自由”的真自我,从来都是一个虚幻的存在,得不到滋养。

一直记得一段很有智慧的话:人生由几百,几千乃至几万个大大小小的选择构成,等你老了,回顾一生的时候,你发现最亏待的,恰恰是你自己,那你这一生,就白活了。

这是存在主义哲学式的话语,莱恩也是一位存在主义心理学家,而存在主义一直强调这样的人生哲学:我选择,我自由,我存在。愿你从现在开始,从那些看似琐碎的时刻开始,活出你自己。

25.任何一种带有心灵感应的爱,都可以让阻断的生命之水重归流动,特别是爱情。

心理学有一个概念叫体重的心理平衡点,其意思是,若无重大的心理事件发生,一个人的体重会一直保持相对的稳定。

26.我成为一个无欲无求的和尚,但却与自己的原始生命能量切断了联系。结果是,我过于理性,有些刻板。这都是弗洛伊德说的超我在主导一个人。我从记事起,就是一个小大人形象,感觉是,我从来没有过童年,只是偶尔有孩子气的画面。

我的女友则一直就是个孩子,她活在自己的欲望中,这让她看起来有些自私,但其实,真到了要关心人的时候,她比我更温暖,也更有力度。认识她的时候,她已24岁,但看上去就像十七八岁。

我和她在一起,她向我要的是稳定感,她的内心太多动荡了,而我向她要的是孩子气。我的内心太成人,太僵化,太刻板了。

27.心理学上有一个名词:自我实现的预言。意思是,如果相信自己行,你最后就能行。如果怀疑自己不行,你就会退步。

如果你抵达过某种境界,再做这样的预言,你自己就容易相信。

28.人的内心既有对爱的渴望也有对爱的绝望。当爱的渴望级别很高时,就很容易建立亲密关系,但是如果爱的绝望很深,也不渴望,就很容易成为橡皮人,也就是我们在现实中看到的超级宅男和超级剩女。很多人会认为剩女是择偶标准太高,其实是她们害怕去爱,害怕渴望得不到满足后的痛苦。不让情感升起,就不存在失望了。根据我接触的个案,只要是想结婚的都结婚了,在这一点上,真的可以心想事成。

有人说,爱情发生的概率很低,这反映了他内心的局限,因为对爱绝望,范围才会那么狭窄。

一个圆有360度,有的人非得在361度上找爱,那他永远找不到。有的人有36度,那么他就有十分之一的可能性。有的人能在180度上找到,那么他就有一半的机会。真正的爱是活出来的,幸福不在于找对一个人,就像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所说,爱是深深的理解与接纳。两个人的关系越来越深,就不容易审美疲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