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洛阳市白马寺 白马寺[河南省洛阳市白马寺]

2019-01-24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永平求法永平求法白马寺的营建与中国佛教史上著名的"永平求法 "紧密相连.相传白马寺创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史载:东汉永平七年,汉明帝刘庄因夜梦金人,遣使西域拜求佛法.公元六十七年,汉使及印度二高僧摄摩腾.竺法兰以白马驮载佛经.佛像抵洛,汉明帝躬亲迎奉.河南省洛阳市白马寺 白马寺[河南省洛阳市白马寺]公元六十八年,汉明帝敕令在洛阳雍门外建僧院,为铭记白马驮经之功,故名该僧院为白马寺.寻佛起源据<后汉书> 记载,东汉明帝曾夜梦金人,身高六丈,顶佩白光,自西方飞来.大

永平求法永平求法白马寺的营建与中国佛教史上著名的“永平求法 ”紧密相连。相传白马寺创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史载:东汉永平七年,汉明帝刘庄因夜梦金人,遣使西域拜求佛法。公元六十七年,汉使及印度二高僧摄摩腾、竺法兰以白马驮载佛经、佛像抵洛,汉明帝躬亲迎奉。

河南省洛阳市白马寺 白马寺[河南省洛阳市白马寺]

公元六十八年,汉明帝敕令在洛阳雍门外建僧院,为铭记白马驮经之功,故名该僧院为白马寺。寻佛起源据《后汉书》 记载,东汉明帝曾夜梦金人,身高六丈,顶佩白光,自西方飞来。

大臣傅毅认为这是西方的佛,汉明帝 遂遣蔡愔、秦景、王遵等十余人于永平七年(64年)赴天竺(古代印度)求佛法。他们在西域的大月氏(古代阿富汗)遇到了来自天竺 的僧人摄摩腾和竺法兰,得佛经佛像,于是相偕同行,以白马驮经,齐至洛阳。

河南省洛阳市白马寺 白马寺[河南省洛阳市白马寺]

为了让两位高僧居住和译经,汉明帝赦命在城西的雍门外按天竺式样构建了一组建筑,以僧人们暂住的“鸿胪寺”的“寺”字称之,并为纪念白马驮经之功,而命名为白马寺。

白马寺原来的建筑规模极其宏伟壮观,千百年来已几度兴衰,现存建筑多为明清两代修建。整个寺庙坐北朝南,虽不是创建时的“悉依天竺旧式”,但寺址都从未迁动过,因而汉时的台、 井仍依稀可见。  山门白马寺白马寺的山门为牌楼式的三洞弧券门,由三个门组成,象征佛教“空门”、“无相门”、“无作门”的“三解脱门”,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 曾重建。

河南省洛阳市白马寺 白马寺[河南省洛阳市白马寺]

红色的门楣上嵌着“白马寺”的青石题刻,它同接引殿通往清凉台的桥洞拱形石上的字迹一样,是东汉遗物,为白马寺最早的古迹。

寺门外有相对而立的青石马两匹,身高1.75米,长2.20米,作低头负重状。相传这两匹石雕马原在永庆公主(宋太祖赵匡胤之女)驸马、右马将军魏咸信的墓前,后由白马寺的住持德结和尚于1935年搬迁至此。

山门内的东西两侧有摄摩腾和竺法兰的圆冢墓,东为“汉启道圆通摩腾大师墓”,西为“汉开教总持竺法兰大师墓”,墓碑立于明崇祯七年(1634年)。

墓周还有钟鼓二楼等。山门内为白马寺的主体建筑,自南向北,地势渐次升高。天王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单檐歇山顶。它其实是白马寺原先的山门,元代置四大天王和韦驮、弥勒佛像,明代时在它的前面再建了一座山门,于是原山门就改称天王殿。

山门外,山门外总占地面积23亩,面向国道有四柱三间石牌坊一座,过牌坊即放生池,有三石拱桥跨池南北,池周围石栏环绕,水中鱼吮残红,善男信女可临池放生。左右两侧绿茵铺地,中心设花池,形成一种风格自然的人间净土。

 弥勒佛龛,乃一贴金雕龙木龛,龛顶和四周共雕有五十多条不同姿态的"龙"。在弥勒佛背后的站像,乃韦驮菩萨,他是南方增长天王的八神将之一,居四天王三十二神将之首,他左手持降魔杵,右手擎须弥山,担任护持道场,而不许邪魔侵扰的任务。

齐云塔白马寺齐云塔又名释迦舍利塔,为中国第一古塔。创建于东汉永平己巳年(公元69年)。据《释源大白马寺齐云塔灵异记》记载:己巳年二月八日,汉明帝刘庄驾临白马寺,会见腾、兰二位印度高僧。

当时摄摩腾问:寺之东南是何馆室?帝曰:很早以前,那里忽然涌起一个土阜,高丈余,人们把它铲平,接而复出。其上时放光明,百姓皆以为奇,故称"圣冢",自周代以来,经常祭祀,祈求灵验,然情由未知。

摄摩腾道:《全藏》有云:如来灭度百年之后,有阿恕伽王,安放佛舍利于天下,共有八万四千处,东土中国有十九处,陛下所言"圣冢",即十九处中之一处。由此,帝便下诏,于"圣冢"之上,依二高僧所传印度佛塔样式,建佛塔九层,高五百余尺,岌若岳峙,号曰:"齐云"。

齐云塔初建为木塔,后毁于雷火。现存之齐云塔,三十五米,共十三层,为金大定十五年(公元一一七五年)所重修,故又称"金方塔"。

齐云塔另有一奇,当您站在齐云塔南面,大约二十米处用力击掌,便可听到从塔身处发出"哇哇"的叫声,和青蛙的叫声十分相似。这也是齐云塔独特造型所致,一种声学的物理现象,因塔面上凸凹不平,故使回声不齐所致。

齐云塔院座北面南,占地面积四十余亩。自一九八九年以来,白马寺已故方丈海法法师积资百万,修建齐云塔,建有禅堂、教室、观堂、僧房等三十余间及山门、碑廊,成为河南第一座比丘尼道场。现有尼众三十余人在此修学佛法。

     马寺钟声白马寺在白马寺的东南角、西南角,有二座方形角楼,东楼悬钟,西楼架鼓。"晨钟暮鼓",不但警醒了世间上的迷梦客,而且也给来此击钟鼓者带来吉祥如意。

作为洛阳"八大景"之一,也是白马寺"六景"之一的"马寺钟声",是历代文人骚客叹咏礼赞的古都文物胜景。 这口大钟是由明代太监黄锦等铸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高1.65米,重2500公斤,造型古朴大方,钟声浑厚悠扬,轻轻一击,余音袅袅,历久方息。

天王殿天王殿是寺内的第一层大殿。歇山顶,正脊中央饰圆形"佛光","佛光"两旁雕龙塑莲,两端饰鸱尾,脊正面有"风调雨顺"四字。脊背面有"国泰民安"四字。

此殿是元代的建筑物。经明、清两代重修。殿内两侧供奉着四大天王像,故名天王殿。四大天王又称"四大金刚",分别为:东方持国天王,南方增长天王,西方广目天王,北方多闻天王。四大天王造像以各自所持法器不同分别表示风、调、雨、顺,是清代的泥塑作品。

殿中间供奉的是一尊满面笑容、赤脚打坐、右手持念珠、左手握布袋的弥勒佛,又称"欢喜佛"。 大佛殿大佛殿是白马寺的主体建筑物,殿顶九脊、筒瓦覆盖,飞檐挑角,斗拱华盖。

大佛殿供奉的主尊佛像为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佛,他"大慈大悲,大智大觉,法力广大",故名"大佛殿"。释迦牟尼左旁站立的是摩诃迦叶尊者,乃释迦佛的十大弟子之一;释迦佛右边站立的是阿难尊者,也是十大弟子之一。

释迦佛左右两侧的坐像分别是:文殊菩萨(手持经卷)、普贤菩萨(手拿如意)。二菩萨作为"智慧"与"德行"的化身,来胁侍释迦牟尼佛。此三尊像又称"释迦三圣",为明代泥塑作品。外边两侧站立的是散花天女。

大佛殿是寺院的主殿,为明代建筑。它建在1米高的台基上,面阔五间,进深四间,单檐歇山顶。后壁和两侧山墙以楔型汉代砖石叠砌,形制比较罕见。殿的中央供奉释迦牟尼和阿难、迦叶二弟子、文殊菩萨、普贤菩萨,殿后有观世音菩萨像。

大雄殿白马寺大雄殿本为元代所重建,后在明清时期曾予以重修。该殿中央,置巨大的木雕贴金双层佛龛,精雕细刻,金壁辉煌,十分壮观。上有大鹏展翅,蛟龙飞舞。旁设楼梯,可供人上下,可谓是"殿中楼阁"。

天棚上画着莲花图案,色彩艳丽,墙壁上挂着万尊木刻"壁佛"。三尊主佛慈眉善目,端坐中央,两位天将韦驮、韦力,手持法器,守卫左右。十八罗汉分列两旁,殿内三尊主佛,中间是释迦佛,乃娑婆世界教主。

左边药师佛,是东方净琉璃世界的教主。右边阿弥陀佛,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故又称此三尊佛为"横三世佛"。罗汉,为梵语的音译,"阿罗汉"的简称,是小乘佛教所追求的最高的理想果位。该殿的三尊主佛、两位天将、十八罗汉,皆为元代"夹纻干漆"造像作品。

大雄殿后门面北站立的韦力天将,为寺内现今仅存的一尊元代泥塑作品。这些造像原先均由北京故宫收藏,1972年被调拨给了白马寺,集中放置在大雄殿内。除此以外,该殿的侧壁还有木雕佛龛,供奉着壁佛5056尊。

接引殿此殿是寺内最小的一层殿。原殿火焚于同治元年,再建于光绪九年。殿内供奉主尊佛像为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阿弥陀佛,手呈接引状。左侧手持净瓶的是观世音菩萨;右侧手持宝珠的是大势至菩萨。

这一佛二菩萨称为"西方三圣"。是清代泥塑作品。《阿弥陀经》说:"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

意思是说,只要一心不乱,持念阿弥陀佛名号,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一定会放光接引你到西方极乐世界。 清凉台白马寺清凉台位于寺院后部,是一座雄浑古朴、蔚为壮观的砖砌高台,东西长42.

8米,南北宽32.4米,高约6.5米。重修于明代嘉靖三十四年。相传清凉台原是汉明帝刘庄乘凉、读书的地方。永平年间,蔡愔等取经回来后,即把所取经典和佛像供奉在此台上,同来的印度二高僧也在此台上禅居和译经传教。

第一本汉文佛经《佛说四十二章经》便是在这里译出问世的。自东汉后,此台均为历代藏经之处。在清凉台西北隅挂有"方丈"二字,为现任方丈禅居之处。毗卢阁是寺内最后一层殿,高耸于清凉台之上,重檐歇山,飞翼挑角,巍峨峭拔,古香古色,具有古建筑的独特风格。

该殿面阔15.8米,进深10.6米。始建于唐代,元代重建,明代重修。毗卢殿内正中置木雕佛龛,龛内佛坛上供奉着三尊塑像,正中的主尊为释迦牟尼佛的三身之一,清净法身毗卢遮那佛。

左边为文殊菩萨,背光中有青狮;右侧为普贤菩萨,背光中有白象。 毗卢阁毗卢阁是白马寺内最后一座佛殿,坐落于清凉台上,系一组庭院式建筑,在寺中位置最高,长43米,宽33米,高5米。

正面大殿毗卢殿为重檐歇山楼阁式建筑,长15.8米,宽10.6米,初建于唐,元、明、清历代都曾重修。阁内正中有一座砖台座,设一木龛,龛内供奉一尊毗卢遮那佛像,左立文殊,右立普贤,这一佛两菩萨,在佛教中合称“华严三圣”。

该像为清代所塑。毗卢阁前,东有摄摩腾殿,内供印度高僧摄摩腾大师塑像;西有竺法兰殿,内供印度高僧竺法兰塑像。金人西应,宝笈东来。二高僧引慈云于西极,注法雨于东垂。后人为纪念二位开山始祖弘法布教之功,特在中国第一译经道场――清凉台,建腾、兰殿以记之。

毗卢阁外两侧有两座配殿,即摄摩腾与竺法兰配殿,分置二高僧泥塑像,以示纪念。今山门东西两侧尚有二僧之墓。 齐云塔在白马寺以东250米处,有一座齐云塔,又叫做释迦舍利塔,为方形密檐式砖塔,是寺院的附属建筑。

塔边长7.8米,通高35米,13层。每层南边开一拱门,可以登临眺望。它最初是木塔,北宋末年为金兵烧毁。旧与清凉台、腾兰墓、断文碑、夜半钟、焚经台合称“白马寺六景”。

千百年来,民间流传两句谚语:“洛阳有座齐云塔,离天只有一丈八。”原是五代后唐李存惠修造的九级木结构佛塔, 高500尺。现存宝塔建于金大定十五年(1175年),是一座十三层的四方形密檐式砖塔,高约25米。

塔的外形具有唐代风格,轮廓采用抛物线设计。塔的底部为方形须弥座,各边长7.8米,塔顶置宝瓶式塔刹。 高土台寺南还有两座夯筑高土台,台上立着一块“东汉释道焚经台”字样的通碑,这就是“六景”之一的焚经台。这个焚经台记述了佛教徒与中国方士之间的一场角逐,以佛教取胜而告终,汉朝佛教由此兴盛。

开放时间开放时间:7:30至19:00,景区开放时间节假日、淡旺季会有调整。公交线路洛阳火车站乘56路公交车终点下车,关林庙乘58路到终点站下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