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襄公君子之战 无实好名 战败身亡 宋襄公为仁义付出的代价
宋国的先祖是殷商的后代,以仁义著称。
一、以仁让国
宋襄公,字兹甫。兹甫的父亲宋桓公病重。按照嫡长子继承制,兹甫本应是继位之人,可是兹甫在父亲面前恳求,要把太子之位让贤于庶兄目夷,于是,宋桓公把兹甫的想法讲给目夷听,目夷听后不肯接受太子之位,出走宋国。《左传》记载:宋公疾,大子兹父固请曰:"目夷长,且仁,君其立之。"公命子鱼,子鱼辞,曰:"能以国让,仁孰大焉?臣不及也,且又不顺。"遂走而退。
二、求霸心切
宋襄公是在春秋首霸齐桓公倒下之后的另一个想称霸的诸侯王。《史记》记载:八年,齐桓公卒,宋欲为盟会。十二年春,宋襄公为鹿上之盟,以求诸侯於楚,楚人许之。
当然这时候,宋国虽然在名分上有一定地位,但是本身就是个小国,所以他的哥哥也就是宋国的相国,劝他不要争夺霸主之位。《史记》记载:公子目夷谏曰:"小国争盟,祸也。"
但即使如此,也难以抑制不住宋襄公求霸心切的想法,对于哥哥的劝谏,显然不以为然。由此可以看出他是一个胸怀大志的君主。办起事来也不含糊,为了达成这个目的,他先和南方的大国楚国商量好,楚国表面上答应了他的请求。所以,宋襄公为了体现霸主地位,组织会盟,想让其他诸侯都尊他为霸主。楚国出手了,在会盟期间就把宋襄公抓住了。秋,诸侯会宋公盟于盂。目夷曰:"祸其在此乎?君欲已甚,何以堪之!"於是楚执宋襄公以伐宋。
三、仁义误国
即使如此,襄公称霸之心不死。可是,他碰到的对手是一直就想问鼎中原的南方大国楚国。楚国这时候经过几代君王励精图治,已经有了很大起色。为了求得霸主之位,宋襄公决定孤注一掷,教训一下楚国,一来可以报毁盟之仇,二来如果拿下楚国,自己当然能顺利登上霸主之位。
历史一件被后人嘲笑讥讽了前年的故事出现了。《史记》记载:襄公与楚成王战于泓。楚人未济,目夷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济击之。"公不听。已济未陈,又曰:"可击。"公曰:"待其已陈。"陈成,宋人击之。宋师大败,襄公伤股。国人皆怨公。
这样的战争在现在看来不可思议,但是如果我们再回到那个时代,也许能理解宋襄公的做法。春秋时代的战并不像现在这么惨烈,战争打仗双方要约好地点和时间,时间一到,双方开战,与其说是战争,更像是一场比武和决斗。宋襄公是殷商之后,对礼仪仁爱看得特别重,即使在作战,也得要怀仁义之心。《左传》记载:公曰:"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
泓之战失败,宋国已经没有了称霸的资本和实力,国人皆怨恨他因为在战场上秉持仁义而败给楚国,最后,他因箭伤复发不治而亡,带着他称霸的梦想离开人世,因仁治国,因仁误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