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中国战略是什么 健康中国战略:变“人口红利”为“健康红利”
“投资于健康”可以有效提高劳动力工作年限和劳动生产率,促进“人口红利”更多转化为“健康红利”,降低人口老龄化对劳动力结构的负面影响,延伸重要战略机遇期。
国家卫生计生委主任李斌在《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中撰文,全面解读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健康中国战略”。
据统计,2015年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达到2.31亿,占总人口的16.7%。预计到2020年,老年人口达到2.48亿,老龄化水平达到17.17%,中国现有确诊慢性病患者近3亿人,半数不超过65岁。
数据来源:2016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从小康向富裕过渡,以及健康意识增强,人们更加追求生活质量,关注健康安全,不仅要求看得上病、看得好病,更希望不得病、少得病、看病更舒心、服务更体贴,必然带来层次更高、覆盖范围更广的全民健康需求。实施健康中国策略,可以更加精准对接和满足群众多层次、多样化、个性化的健康需求。
但是,随着工业化、城镇化、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疾病谱、生态环境、生活方式等变化,我国面临多重疾病威胁并存、多重影响因素交织的复杂局面,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与人民健康需求之间的矛盾比较突出。实施健康中国策略,就是坚持问题和需求双导向,最大限度降低健康危险因素,全面提升医疗卫生发展水平。
“十九大报告中用326个字阐述了健康中国战略,而要完成这个战略,需要三大基石:基层医疗服务体系、全科医生签约、社会办医。”广东省卫生计生委巡视员廖新波表示。
廖新波认为,中国一直存在的医疗机构三级医疗制度,由于行政准入森严,技术准入制度、基本药物制度和医院等级评审制约着基层医疗机构的发展。基层医疗机构等级低,技术开展不了,药品不全,病人往大医院跑,基层医疗机构想留住病人“有心无力”;同一个医生在不同等级的医疗机构,价值不同,医生往大医院跑,基层医疗机构想留住医生“有心无力”。基层医疗机构陷入既缺医生也缺病人的恶性循环。
“如果是政府主导的,就不应该忘记医学的‘初心’——预防为主,尽量使居民少生病。从根本上努力培养好全科医生,并使他们得到社会和同行的尊重。在美国,全科医生社会地位较高,专科医生非常尊重他们,而且全科医生与专科医生相互配合。”廖新波表示。
廖新波还认为,中国还没有建立起科学的慢病管理模式。在美国,80%的疾病是在门诊解决,而且全科医生是主力军,这种慢病管理已形成体系,并且有组织和政策的支持,如慢病照护模式、同伴支持管理模式、专业人员指导的团体交流管理模式、自我管理能力训练计划、同伴辅导等,而在我国基本上各环节是脱节的。所以,要想全面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政府得从政策支持、薪酬支持、任务设计等方面进行调整。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是我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短板
中国人民大学医改研究中心主任王虎峰表示:“十九大报告在明确制度建设后,专门提到加强基层医疗卫生体系建设和全科医生队伍建设;然后依次提到了药品保障、预防为主,食品安全,中西医并重,社会办医和健康产业,最后又提出了生育政策和人口战略以及人口老龄化的应对政策。这些论述对于解决医改领域的重点问题做了统筹谋划和安排。”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是向全民提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重要载体,也是我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短板,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需要多措并举把更多的人才技术引向基层、财力物力投向基层、优惠政策倾斜基层,促进基层“软件”、“硬件”双提升。
“首先便是全面建立分级诊疗制度,到2018年搭建形成‘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制度框架。”李斌在解读文章中表示。
李斌同时解读称,发展健康产业,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健康需求,健康产业和健康事业是维护人民健康的两个“翅膀”。按照“放管服”要求,消除政策障碍,鼓励社会力量提供卫生与健康服务。推动医疗服务与旅游、互联网、体育、食品行业等深度融合。深化“医科协同”、“医共协同”,加快医学与健康科技成果转化,打造核心竞争力强的医药工业。
李斌称,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提供有利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人口环境,进一步提高人口素质,强化人力资本优势。实施健康老龄化工程,健全医疗卫生机构与养老机构合作机制,支持社会力量兴办医养结合机构,提供治疗期住院、康复期护理、稳定期生活照料、安宁疗护一体化的健康养老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