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雪涛院士:医学研究须以标志性的实用成果为导向
核心提示:近年来,我国在医学上投入巨大,却少有世界性的重大成果。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曹雪涛表示,我国目前大部分的临床诊疗技术是从国外引进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较少。为改变这一现状,需合理划分医疗机构的功能定位,重点提升科研攻克与人才培养。通过医改,让广大群众享受到更好更便宜的诊疗服务。
“在当前的医学前沿领域中,我国有几人占有一席之地?又有几项世界性的医学成果?而我们要实现医学转化与学科融合发展,是需要建设以解决关键问题为导向、以大科学研究为特征、涵盖医学研究全链条的国家级医学科技创新基地。”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曹雪涛在庆祝中日医院建院30周年“而立论坛”上表示。
过去二十年,我国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患病人口比例不断增长,未来二十年,增长趋势仍将一直存在,国内患有一种及以上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人口数量将增长2-3倍。相比发达国家而言,我国慢病死亡率较高。其中,中风死亡率是日本、美国和法国4-6倍,慢阻肺死亡率是日本的30倍左右,糖尿病死亡率也高于日本和英国。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院士曹雪涛
而目前,我国在慢病治疗方面的发展情况不容乐观。对此,曹雪涛表示,当前我国医学面临的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医学技术:临床诊疗技术的大部分自国外引进,独创技术较少;医疗器械和药品的绝大部分自国外进口或仿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不多,总体上医学对国家产业发展的拉动不能满足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
2.医学水平:虽然生物医学基础研究正从跟踪性研究转型为创新性研究,但总体水平仍明显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也没有及时转化为临床技术,国际学科排名与国家整体实力不相称。
3.基础建设:虽然部分高水平医院对科技工作较为重视,但还未发展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研究型医院。
4.交叉整合:基础与临床割裂,较少以疾病为导向将基础和临床研究整合;医与文理工等学科交叉融合不够,不能有效支撑医学“大学科”研究;医学科研整体布局缺乏顶层设计,跨机构、跨地区整合及合作不够。
现如今,国家对医学科学发展的需求是需要我们探索出适合我国国情的疾病预防、健康促进技术和方法,更好更便宜的临床产品(包括术式、医疗器械、药品),标志性的医学科研成果等。
曹雪涛指出,医学科学发展需要向四个方面转变,即发展目标上向健康促进转变,组织模式上向协同研究转变,医疗服务上向整合集成转变,产业转化上向自主创新转变。
为适应这种转变,需要做好转化型研究,即:基础研究与临床需求的紧密整合;临床与社区的问题或需求转化为科学问题,经研究转化为科学成果;科学成果发现新的预防和药物干预方法,发现分子标记物和早期诊断方法,以解决临床与社区的问题或需求。通过转化型研究,使医学转化与学科融合。
曹雪涛认为,要实现我国医学转化与学科融合发展,首先要在国内建设若干以解决关键问题为导向、以大科学研究为特征、涵盖医学研究全链条的国家级医学科技创新基地,强化协同创新、创新运行机制、引入国际先进模式,动员国内一流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医院、企业及实验室积极参与,推进研究团队的跨区域、跨学科、跨系统协作,实现有世界级影响和中国特色的医学科技创新成果。
最终,我国医学转化与学科融合发展要达到以下目标:
1.建立开放度高、协同性强、融合度深、导向性强的国际一流国家医学科技创新体系;
2.瞄准前沿,超前部署,促进我国医学科学在国际医学前沿和战略先导领域中占有一席之地;
3.引进与培养相结合,培育与造就一批医学前沿交叉学科领域科学家、大师级医学家和引领性创新团队;
4.面向国家重大需求,解决我国医学卫生领域重要问题,取得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标志性医学科技成果,为医改、卫生工作、医药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科技支撑。
医学学科交叉与融合与国家医学科技创新体系之间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希望通过深化医改,广大患者能够获得更好更便宜的诊疗服务,也让医学专家能够通过科研探索发现世界前沿的医学技术、药品与医疗器械,缓解看病情况,并在医学领域中作出突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