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镇攻略 《芙蓉镇》影评
芙蓉镇通过一个小镇在政治运动中的兴衰面貌将我们的思绪引入了无限大的时代环境,通过平凡小人物的人生波折映射出在那种主义横行,盲目激情,广大人民无知的时代下,全中国社会的普遍命运。胡玉音,秦书田,谷燕山,黎满庚,李国香,王秋赦每一个人都是主角,他们的生活面貌成就了他们的人生,也是当时社会下这一类人生活的缩影。
胡玉音勤劳踏实肯干,屋里屋外独当一面,一副姣好的面容更是在人际关系上给她带来助益,影片开头便以米豆腐摊的热闹,展现出胡玉音心里对好生活的热情。她和丈夫桂桂起早贪黑的买米豆腐,终于攒够了钱,每一片瓦,每一块砖,都融合着汗水和希望。
但是搬进新房子的欢愉还没来得及消退,李国香就找上门了。悲剧的续写早在一开始就被注定,越是繁华的表面,就越是有不安的猛兽在蛰伏。在动荡的政治环境下,老百姓大多是无辜的牺牲品,政治从来都不是高高在上的。
在连累了黎满更和谷燕山在大会上被明嘲暗讽时,胡玉音是害怕的,是内疚的,但她还是非常镇定的为自己留出路,她把所有的积蓄都交给了黎满更——一个她认为很靠谱的干哥哥(由剧情发展,干哥哥干妹妹,我只想说,呵呵,人呐,为何要作,要给自己套枷锁呢,当断不断,必受其乱。
当然,为了电影能继续演下去,就必然产生矛盾)。一个蒙太奇式跳跃手法的运用,黎满更出卖了胡玉音,谷燕山被革职,新房子被查封,被打入五类分子,桂桂死了,这所有的一切把胡玉音推入人生悲剧的第一个高点,她所求无门,走投无路,绝望求死(这里,不得不提提一个男人对于一个女人的塑造,桂桂的角色设定勤劳老实却懦弱,他对胡玉音的包容也为悲剧埋下了伏笔,“我去杀了她”就是明示了,可我当时是不相信的,因为我觉得以桂桂那么懦弱的性格,他不敢去做。
出人意料的转折带来更大的震动,桂桂真的去杀李国香了,这里表现出桂桂对胡玉音深深的爱,从更深层次上更表现出那个时代,政治活动对人性的杀戮,桂桂,一个老实而且还懦弱的农民,竟然被逼迫的敢于去杀人。
从这种反衬中,让观众对那个时代愤怒、反思,便是这个人物设置的成功之处了。)这时,秦书田这个男人开始走进了胡玉音的生命,他的温厚,他的体贴,他的达观,在漫长的守候之后,让胡玉音的爱情复活了,她对生活的欲望又重新燃烧起来了。
然而,欢乐总是一时的,人生的根源是痛苦。两个五类分子是没有人权的,就像秦书田说的“像牲口一样活着”,秦书田被判入狱十年,胡玉音怀着孩子还要艰苦的劳动,身体上的折磨可以麻痹,但心理上那种短暂的得到后失去的落差,对未来茫茫无望,惶惶不可终日的游离却无从安放。
结局以新时代的到来,胡玉音冤情平反,但曾经所受的伤害却深深地烙印在年轮中,过去了又不会过去。
两个悲剧高潮点安排的错落有致,因果呼应,在悲欢交加中树立了一个凄苦的女性形象,而这一切的源头是政治运动,无声的哭诉着那个时代所带给人的心灵创伤。电影把主要线索都集中在胡玉音身上,一个农民阶级的女人,弱势中的弱势,引发观众的无限同情,不由得反问为什么会这样?
秦书田,一个富有生活智慧的知识分子,然而在电影的开始,呈现给我们的是一个唯唯诺诺,伏低做小的五类分子的形象,他老老实实,听话异常。他真正开始鲜活起来时,是和胡玉音的爱情。每天早上的叫醒服务,生病时的送暖,舞蹈式的扫街,撩妹技能真是满分,一个体贴温柔幽默的男人总是满足女性心中对爱情的幻想,无论环境多么糟糕,人总是有种生的欲望。
秦书田表面死了,内心对于生活却是火热的,他在严苛的环境中形成了一套自己的生存哲学。
他似乎没有我们想象中知识分子该有的铮铮傲骨,在王秋赦让他贴白对联时,他笑着说“承认了我们是夫妻”,在审判大会上,他告诉胡玉音“像牲口一样活着”,监禁十年归来,他对李国香没有怨恨,只说“老百姓的日子,也容易,也不容易。
”如果以生命为最高评判标准,他以一种现世的智慧保存了自己的生命,并在这个框架下自得自乐,我感叹他这种顺应时事的哲学观念。但任何事都可以从相反的角度来看,一个富有文化,充满激情,勇于反抗的知识分子竟然只安于保命,只求平安度日,甚至在贴白对联的情节中,我们还可以看到他倾向于阿Q精神胜利法的迹象,所有都指向这场政治运动对人的扼杀,绝望到没有了幻想,没有反抗,只有顺从,只求能活着的卑微。
黎满庚,胡玉音的初恋情人。他怕被开除党籍,背弃了胡玉音两次。由此,我们可以体会到党在那个时代在人们心中的重要地位,从而也帮助我们体会政治运动对那个时代的轰动。然而,以上都不是重点。我把黎满庚放到这个位置,就是想比较一下爱情婚姻观。
黎满庚的选择从实质上看,其实就是爱情没有前途重要。无论是与桂桂,还是与秦书田相比,都愈发的显现出他的功利主义,我不能说他错了,只为胡玉音感到不值,是政治造就了他吗?爱的天性是不可抑制的。黎满更的人物形象设置在爱情婚姻上极具现实意义,不求爱你胜过爱他自己,但求能同甘共苦。
谷燕山,一个在战争中为新中国的建立流血残障的战士。他曾为新中国的建立抛洒热血,对新生活满怀希望,可是,现实却给了他当头一击。他不断的想起战场上的情景,那时的付出难道就是为了现在这样一个百姓受苦,人人自危的中国吗?他代表了为理想的中国奋斗却痛心于现实的群体。
在寂静无人的寒夜里,幻想回到了战场上的厮杀快意,大喊着“完了,没完”,既是对现实的不满,愤怒,又是对未来的希望。即使是打击深重,他还是相信春天会来的。雪夜大喊的情节极具冲击力,某种程度上有提纲挈领,醍醐灌顶的作用,在这个情节之前和之后的时间里都较为平淡,比较中就可以看到这样安排的巧妙之处了,把观众的思绪从电影中拔出来,让观众去思考,去关注。
李国香,后台强硬的大龄热血女强人。我很容易就陷入了对李国香的厌恶中,觉得她罪大恶极。可事实上,除却她心里对胡玉音的略微嫉妒和大龄剩女倾心工作的骄傲,她的本质是不坏的,她所做一切的出发点,都是紧跟党的指挥。
她强势,严肃,甚至有些不近人情,尤其是她和谷燕山的对手戏中,她的强词夺理,咄咄逼人,都使观众增添对她的厌恶,但她是出于恶毒的目的要针对胡玉音的吗?观众看到了胡玉音没日没夜的劳动,可李国香没看到,她看到的是胡玉音的新房子和王秋赦的贫困(这里不得不吐槽一下,低调和才不外露的重要性,枪打出头鸟是永恒不变的真理),她不满于农民贫富差距如此之大的本心是没有错的,可她只处于表面,而不去仔细体察,就妄下论断而造成胡玉音的人生悲剧,再掺杂她的嫉妒心,以及胡玉音的弱势柔情和她的强势的对比,都促成了她“冷艳高傲,得理不饶人”形象的产生。
然而,我们也可以看到她被红卫兵小将推搡着游行时的落魄,她问秦书田是否需要帮助时的反省。刨除她对各种政治,各种运动的盲目热血,她也就是一个女人而已,一个会有嫉妒心,一个外强中干,需要被呵护的女人。
王秋赦,这是这部电影里最具有负面性格的人了。他懒惰,色情,趋炎附势,满口胡言,搬弄是非。他的出场展现出的脏乱贫穷让人心生同情,可一旦发现他的贫穷来自于懒惰,他借着运动的大旗陷害胡玉音时,就让人咬牙切齿的讨厌他了。
不得不说,他有小聪明,有敏锐的政治嗅觉,能抓住李国香这个助力向上爬,但他的行事方式,不踏踏实实的劳动而以投机取巧中伤别人的行为着实让人恶心。我们也不难想象在那个时代,像王秋赦这样的人也是一个群体性的存在,没有良知,在中国的建设中扮演者蛀虫的角色。以王秋赦喊着“运动了,运动了”的疯傻为结局不免显得意味深长,那些企图攀上政治的大旗,投机取巧的过上好日子都终将沦为一场疯癫的幻想。
电影的几处细节,我觉得真是设计的别有用心。第一处,桂桂的死,用蒙太奇的手法直接跳跃,就把感情的高潮直指胡玉音,集中的表现了胡玉音的内心变化(当然也不排除剧组是为了省钱)第二处,谷燕山寒夜中的呐喊。凄冷的寒夜,半醉的革命斗士,关于未来的挣扎,”完了,没完”掷地有声,使人心灵震撼。
第三处,王秋赦参加会议回来,老百姓夹道欢迎的场景,热闹非凡,对毛主席的崇拜,让人惊异,也为电影的文化背景做了解释,没有什么知识的老百姓,党就是他们的思想,所以在一次次审判大会的时候,他们并没有思考台上的人是不是错了,也不曾想过反抗。
第四处,河上房子的一瞬间垮塌。这是电影最明显的夸张戏剧性情节了,房子的垮塌让人心里大松一口气,甚至产生些许快意,拨乱反正,苦难的时代迅速瓦解,新时代新气象。
第五处,开场和结局是街上人头攒动的热闹和胡玉音扫街时冷清的对比,也是严肃的政治环境下和宽松的环境中人们生活面貌的对比,再次阐发了那些运动曾带给人们的伤害。
虽然电影具有艺术性,但艺术的真实让我们看到那个时代的一些面貌,只是一个地处偏远的芙蓉镇都经历了这样惶惶不安的岁月,那么,全国有多少个芙蓉镇,有多少个政治运动中心呢?我们可以想象那样一个必然艰难的时代。以今人的眼光去看待那个时代,必然是带有批判性的,我们肯定的说那时候是错的。
但如果我们回到过去,深处同样的环境中,我们难免不是一个李国香,一个王秋赦。电影更多的是为了反应一个时代,而不是批判一个时代,历史是用来借鉴的。我们从艺术的角度去鉴赏每个人物的血肉,去赏析每个情节的巧思,去沉醉每个场景的美丽,去获得情感的体验,这就足够了。(PS。晓庆年轻的时候也好漂亮。姜文年轻,年老都好帅,超有男人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