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突围胜利还是失败 中原突围为何未能发展成中原战役?

2019-04-07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抗日战争胜利后,武汉成为国民党军从大后方进军华东.华北和东北的战略枢纽.为了抢夺抗战胜利果实和部署进行内战的兵力,蒋介石调集了20多个师,加紧包围和蚕食中原解放区,并先后占领鄂中.襄西.鄂东.鄂南.豫中.豫西等地,企图消灭中原军区的部队,打通国民党军向华东.华北和东北进军的通道.中原突围胜利还是失败 中原突围为何未能发展成中原战役?1946年5月10日,国共双方代表虽然就中原地区停止武装冲突签订了<汉口协定>,但国民党军的蚕食进攻并未停止.至6月,国民党军已将中原军区部队6万余人包围在以宣化店

抗日战争胜利后,武汉成为国民党军从大后方进军华东、华北和东北的战略枢纽。为了抢夺抗战胜利果实和部署进行内战的兵力,蒋介石调集了20多个师,加紧包围和蚕食中原解放区,并先后占领鄂中、襄西、鄂东、鄂南、豫中、豫西等地,企图消灭中原军区的部队,打通国民党军向华东、华北和东北进军的通道。

中原突围胜利还是失败 中原突围为何未能发展成中原战役?

1946年5月10日,国共双方代表虽然就中原地区停止武装冲突签订了《汉口协定》,但国民党军的蚕食进攻并未停止。至6月,国民党军已将中原军区部队6万余人包围在以宣化店为中心、方圆不足百里的罗山、光山、商城、经扶、礼山之间的狭长地带,中原解放区的面积只及原来的十分之一。

中原突围胜利还是失败 中原突围为何未能发展成中原战役?

为了避免内战,中共中央多次与国民党谈判,表示愿意让出中原解放区, 将部队转移至其他解放区去。但蒋介石却一意孤行,不断加紧调兵部队,至6月下旬,蒋介石用于包围中原军区的兵力已增至10个整编师(相当于军)约28万人。

中原突围胜利还是失败 中原突围为何未能发展成中原战役?

1946年6月26日,蒋介石撕毁国共双方于1月间达成的《停战协定》,以郑州“绥靖”公署主任刘峙指挥10个整编师,约28余万人的兵力,首先对中原军区部队发起大规模进攻,致使全面内战爆发。中原军区遵照中共中央军委的指示,为了保存力量,争取主动,除以一部分武装分散坚持游击战争,牵制敌人,掩护主力转移外,主力在军区司令员李先念、政治委员郑位三等军区领导的率领下,于6月底分两路向西突围。

右路突围部队为第2纵队第13旅、第15旅、第359旅、干部旅及中原军区 机关共1.

5万余人,在军区司令员李先念、政治委员郑位三的率领下,于6月29日晚越过平汉路,7月下旬进入陕南,同陕南游击队会合,8月3日组成豫陕鄂军区(其中第359旅于8月31日突围返回陕甘宁解放区)。

左路突围部队为第1纵队(欠一个旅)、第2纵队第15旅(欠一个团)共1万余人,在军区副司令员兼第1纵队司令员王树声的率领下,于7月1日越过平汉路向西突进,25日到达鄂西北房县地区,8月27日组成鄂西北军区。担任掩护主力突围的第1纵队第1旅7千余人,为吸引敌人,向东,突围,于7月下旬进入苏皖解放区,后编入华东野战军序列,成为华中野战军第13旅。

中原军区部队的成功突围,打破国民党军苦心经营半年之久的封锁和包围,胜利地完成了战略转移的任务。这一行动不仅粉碎了蒋介石企图消灭中原军区部队的企图,而且牵制了国民党军30多个旅的兵力,并将其大部调往豫西、陕南,从战略上有利地配合了其他解放区的作战。

中原突围“保留下来近2万人的干部和武装力量”。李先念在80年代初的谈话《关于编写五师战史和鄂豫边区革命史的几个问题》和《要正确评价中原突围》里,两次也都说最终保存了近两万人或两万多人。因此,实事求是地讲,中原突围最终保存了2万人,损失了3万余人。

问题来了,国军28万余人,由号称猪头将军的刘峙指挥,共军6万余人,仍然损失了3万余人。从指挥上看,刘峙的指挥能力不算强(当然,当年曾刘峙和卫立煌一起把四方面军打败,国府把中原的两个县分别命名为经扶县和立煌县),当相对于解放战争中共军经常大败国军来说,刘峙指挥的这一战,战果还可以。

从共军一方看,从中央军委到中原军区的共军指挥官,在定位上就不够准,还在延续当年打游击的方式,不敢主动寻机歼敌,只想着如何保全部队、如何冲出国军包围圈,这导致共军十分被动,处处挨打:要知道,当时共军有最为完善情报系统,部队士气高昂,虽然武器差一些,但如果采取主动进攻、集中优势兵力打一两个歼灭战的话,可以把中原突围发展成中原战役,中原我军就不会损失那么大。

比如,紧邻中原的苏中战役,在粟裕等人的指挥下,苏中我军以3万人迎战国军12万人(这12万人基本上是国军精锐),最初,中央也认为敌我兵力过大,要外线作战,实际上就是要求苏中我军也像中原我军一样来一个苏中突围,但由于粟裕等人的坚持,把苏中突围发展成了苏中战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