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杀鲁肃 鲁肃三大功绩
鲁肃有三大功绩:一论帝王之业;二定联刘抗曹之策;三建言以地资刘备,树曹操之敌。鲁肃三策,奠定了孙吴的立国基石。
编辑本段
鲁肃早年袁术闻其名,请为东城长,鲁肃看袁术定不能成就霸业,便经周瑜的推荐,成为孙权的参谋,很早就为孙权谋划了成就帝业的战略计划,深受孙权器重。
他曾为孙权提出鼎足江东的战略规划,因此得到孙权的赏识,赤壁战前,鲁肃在联合刘备、劝说孙权抗曹等方面都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并在之后协助周瑜取得赤壁之战的胜利。赤壁战后,鲁肃从大局考虑,又劝说孙权将荆州借给刘备,继续巩固孙刘联盟。
于周瑜死后代替周瑜领兵,鲁肃接任他的位置,负责处理荆州事务,守陆口。此后鲁肃为索取荆州而邀荆州守将关羽相见,然而却无功而返。建安二十二年(217),鲁肃去世,年仅46岁,孙权亲自为鲁肃发丧,诸葛亮也为其发哀。
编辑本段
公元200年,鲁肃二十九岁,初见孙权,就建此奇谋伟略,大为孙权所赏识。当时江东形势危急,孙策新亡,仅方视事,历据江东六郡,庐江公开背叛,仅有五郡之地,不仅山越屡功,而且江东士众及士大夫与孙权未有君臣之固,随时都可能土切瓦解。
这时孙权,只求“尽力一方,翼以辅汉”。欲思桓文之功,问计于鲁肃。鲁肃答曰:“昔高帝区区欲尊事义帝而不获者,以项羽为害也。
今之曹操,犹昔项羽,将军何由得为桓文之功。肃窃料之,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久为将军计,惟有鼎足江东,以现天下之衅。规模如此,亦自无嫌。何者?北方诚多务也。国其多务,剿除贵祖,进代刘表,竟长江所权,据而有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此高帝之业也。”
鲁肃认为汉室已不可复兴,曹操乃当今项羽,孙权“欲尊事义帝”不可能的。英雄乘时,应“建号帝王以囚天下”,兴高恬之业。份肃并非大禽,他从天时、地利、人和各个因素考虑,提出了具体规划,分为三个步骤。
第一步“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此为据江东地利以立根本,视形势变化见机而作。第二步,借北方多务之时,“剿除黄祖,进伤刘表”,竞长江所极,据而有之”,成南北之局与曹操抗衡。
这第二步与周瑜的战略相同。第三步,“建号帝王以固天下”,因人成事,逐鹿中原,一决雌雄。鲁肃论帝王之业的三步规划,周密细致,可以说是东吴君臣的“险中对策”。孙权长史张昭等重臣,深不以为然,他们抵毁鲁肃“年少粗疏”,“谦下不足”。张昭等人的妄自尊大、适足以暴露了他们自己的目光短浅,无损于鲁肃的卓识远见。
编辑本段
赤壁之战,军事指挥,归功周瑜;而战略决策,则首推鲁肃。没有鲁肃定联刘抗曹之策,就没有赤壁之战。鲁肃定此策谋,冒了很大的风险。
公元208年春,孙权已重兵西移,并一举歼灭黄祖。正当孙权进克刘表之时,曹操已率大众而来,发动了声势洽大的荆州决战。刘表被吓死,二子又不协,荆州危在旦夕。
面对新形势,鲁肃及时劝孙权改变策略,联合荆州共抗曹操。鲁肃说:“刘备天下枭雄,与操有隙,肃请说备,使抚表众,同心一意共治曹操,备必喜而从命。”鲁肃断言:“如其克谐,天下可定也。”并警告说:“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孙权智害明断,立即采纳了鲁肃的策谋,派他去联络荆州。
在历史的转折关头,一刻千金,曹操出手不凡,他轻骑迫刘备,一日一夜行三百余里。尽管鲁肃日夜兼程,也迟了一步。等到鲁肃与刘备相会之时,刘备已兵败长坂,凄惶无所依归,失去联吴资本。
这时,鲁肃并末动摇联刘决心。他从政治家敏锐的眼光,看到刘备是荆州人望,挫败曹操,必须联刘。他在兵荒马乱之中,宣达孙权旨意,陈说江东力量,劝刘备与孙权并力。达正符合隆中路线,刘备喜不胜收。他放弃了远走苍梧的消极主意,驻兵樊口,向孙权靠拢。鲁肃还对话葛亮说:“我子瑜友也”。 表示了他联刘
的真诚,邀诸葛亮过江,共商联盟大计。
这时曹操乘胜向东推进,并遗书孙权,扬言“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孙权得书以示群臣,“莫不响展失色”。又是以张昭为首,坚决反对鲁肃的联刘策略,主张降迎曹操。
而对急转直下的险恶局势,孙权也狐疑起来,拥兵柴桑,听天由命。在达千钩一发的紧急时刻,鲁肃力排众议,再次以帝王之业的战略宏图为孙权“廓开大计”,晓以利害。鲁肃对孙权说:“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累官故不失州称也。
将军迎操,欲安所归?愿早定大计,莫用众人之议也。”鲁肃情切辞恳,分析入微,终于打动了孙权,坚定了联刘抗曹的决心。接着鲁肃又荐周瑜为前敌统帅。这时诸葛亮也来到了柴桑。周瑜和诸葛亮一起为孙权进一步分析了形势,指出“成败之机,在于今日”,挫败曹操,成鼎足之形,机不可失。孙刘联盟,终于大功告成。
编辑本段
建言以土地资刘备,树曹操之敌。诸葛亮在柴桑订盟,明确指出,刘备王室之胃,决心守义兴汉,决不为人之下,因此联合抗操,目的是成鼎足之势,要孙权承认刘备是荆州的主人。
诸葛亮对孙权说:“今将军诫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豫州协规同力,破操军必矣。操军破,必北还,如此,则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打败曹操,荆州归刘,这是孙权许下的订盟诺言。
成大事者,不得负义。各肃劝孙权借地资刘备,“多操之敌,而自为树党,计之上也”。所谓借荆州,仅指南郡而已。孙刘联盟抗曹,刘备要求有一个与敌曹操邻接的前沿阵地,也是名正言顺的,设若孙权不借地给刘备,曹操在襄阳,刘备在公安,江皮腹背受敌,如何能守得任?孙权借地,既是信义,也是形势使然。借地之后,使控操层恢。由此可见,鲁肃的第三策,也是很高明的。
编辑本段
后来孙权与刘备争荆州,形势转化,以此品评鲁肃三策,以前二策为长,后一策为短。此不得视为确论。此外,鲁成作军,屯营不失,令行禁止,而义不行滋,也是值得肯定的。督肃还有一长,好荐人才,孙权将他比之邓禹。鲁肃荐周瑜,赢得赤壁大捷;鲁肃荐吕蒙,吴得荆州。
诸葛亮和鲁肃各为其主谋划策略助长短,鲁肃的论帝王之业,似乎比诸葛亮的隆中对策更具灵活性。“规模如此,亦白无嫌”,这两句极有深昧。
细推敲,语出双关,一是隐蔽战略意图,避免成为众矢之的;二是讲求实际,相机行串。因为北方曹操势大,鲁肃方之项羽,认为江东之众,难以单独抗街,需要寻求盟友,鼎足而立。这个盟友是谁,鲁甭理策之时,形势并不明朗,只不过是以求万全的备用方案。
江东是立国根基,若能趁北方多务,极长江之所有,则是划江而治,成南北对持;若形势行变,则鼎足而居,联结同盟以抗曹操。孙权争荆州,有理有节,极有节奏。刘表与孙权有不共藏天之仇,加之荆州本身战略地位又极其重要,孙权志在必得。
当曹操南下,大敌当前,孙权立即化敌为友,派鲁肃去联络荆州;赤壁战后,借给刘备以为资;公元214年孙权讨还荆州,以江南三郡为限,所取时机是曹操进兵汉中,刘备受敌之时;公元219年袭杀关羽,趋的是曹刘战斗正酣之时,得以乘间偏袭。
孙权接受苔玉封爵也正援引高帝受项羽之彰以为先例。毫不夸张地说,孙权的灵活外交与机变战略,得益于鲁肃方略的灵活性,绝不过分。反之,刘备死守隆中路线建立荆益两路北伐基地的战赂,不能随势变化作适兴修正。一味死争荆州,连连败北,使凋国大损。由此可见,人谋规划,应留有灵活余地,执行规划,更要有灵活性,达对于争取胜利有重要意义。
鲁肃临陈决机,鲁肃逊于周瑜、吕蒙、陆逊等将;筹策谋则,鲁肃在诸将之上,接近于大政治家,可与诸葛亮比肩。公元217年,鲁肃46岁,在他不该离世的时候辞世了。鲁肃之死,是孙刘两家的损失,则是曹魏之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