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念祖讲角虎集 黄念祖居士《无量寿经讲座》20集

2018-07-24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诸佛刹中,皆能示现.譬善幻师,现众异相.于彼相中,实无可得.此诸菩萨,亦复如是.通诸法性,达众生相.供养诸佛,开导群生.化现其身,犹如电光.这一段文,续演转法轮之第七相.本品名为〈德遵普贤〉,正表经中普贤,位列上首之义.盖本经为圆教,从果起因,故先普贤,而次文殊.普贤表行,文殊表智.无智则不能起行,就特别要标显文殊.如彭绍升居士<无量寿经起信论>说:"不度文殊智海,难入普贤行门.黄念祖讲角虎集 黄念祖居士<无量寿经讲座>20集以不能了知自心,一念顿圆,平等正性,凡圣共有,

诸佛刹中,皆能示现。譬善幻师,现众异相。于彼相中,实无可得。此诸菩萨,亦复如是。通诸法性,达众生相。供养诸佛,开导群生。化现其身,犹如电光。

这一段文,续演转法轮之第七相。本品名为〈德遵普贤〉,正表经中普贤,位列上首之义。盖本经为圆教,从果起因,故先普贤,而次文殊。普贤表行,文殊表智。无智则不能起行,就特别要标显文殊。如彭绍升居士《无量寿经起信论》说:“不度文殊智海,难入普贤行门。

黄念祖讲角虎集 黄念祖居士《无量寿经讲座》20集

以不能了知自心,一念顿圆,平等正性,凡圣共有,一际无差。以不了故,所有愿行,悉不具足。何以故?心外起修,即成有漏。以无边功德,不外自心。随顺真如,修一切法,则能具足无边功德。

”他说:“不度文殊智海,难入普贤行门”。你不能入到文殊的大智之海,就难进入到普贤修行的门。为什么呢?因为你不能了知自心,“一念顿圆,平等正性。凡圣共有,一际无差”。你不能了达自己的本心一念就顿然圆满了。

黄念祖讲角虎集 黄念祖居士《无量寿经讲座》20集

因为它本来圆满,所以“狂心不歇,歇即菩提”。不歇就迷惑,一歇就是菩提。一念顿圆,平等正性。它是个大平等的性。所以无上正等正觉是平等,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平等啊!平等的正性是“凡圣共有”。

既然是平等,所以圣也有、凡也有。“一际无差”,平等的正性是没有差别的。所以不入文殊的智海,就不能了解这个。“以不了故,所有愿行,悉不具足”。因为你不知道一念顿圆,所以你所有的愿行都被局限住了。为什么这样呢?“心外起修,即成有漏”。

黄念祖讲角虎集 黄念祖居士《无量寿经讲座》20集

一天通愿法师(这是一位很了不起的比丘尼)到我家里来,我们谈谈,我就很感慨说:“明明是无为的法,让许多人变成有为了。”她回答一句说:“明明是无漏的法,让大家变成有漏了。

”离开心,你在心外去求法修行,就成了有漏的法了。因为无边的功德都不在自心之外,所以心外求法,也就视同魔业。那么有人问:你念佛是什么?念佛正是念的自心。无量光、无量寿就是自己的本觉,哪里是心外求啊?所以这一点必须要知道。

要“随顺真如,修一切法,则能具足无边的功德”。要能随顺真如去修一切法,这两句就是《金刚经》的话,“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随顺真如”,就是“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

“修一切法”跟《金刚经》一样。“则能具足无边功德”,也“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所以彭绍升的话和《金刚经》是一致的,因此须要文殊的智慧。所以我们没有文殊的智慧,我们说法不行啊,明明是无漏的,到我们这儿说出来都是有漏的。

修行也是如此,明明是无漏法,到你这儿变成有漏了。所以不度文殊的智海,难入普贤行门。例如“譬诸幻师,现众幻相,于彼相中,实无可得”等等,都是表从文殊的妙智起修,圆满普贤的殊胜行愿。

“诸佛刹中,皆能示现”。这一切大菩萨在一切的国土都能示现种种应身与化身,如同一个很善巧的幻师幻现种种不同的像。印度有很多幻师,最近还有。我碰见一个英国老传教士,她告诉我一件奇事,和中国《聊斋·偷桃》这一篇所说的一样:一个人把绳子扔到天空中,绳子就挂在天上,这个人就会爬绳子,爬上天了(都是幻术,印度还有很多这类的)。

这人屡次表演,轰动了很多人,就有人用电影机来拍摄全部过程。洗出来一看,才发现那个人一直在地面上静坐,根本没动。

因为看的人有意识,他就用催眠术给催眠了,所以就看见这个人上天了。电影机它无心,不受催眠,照出来的底片是真实情况,那个人坐在地面没动,所以这是幻术。《大智度论》龙树菩萨说:“西方有幻术人,一切皆能化现宫殿城郭廊宇。

结巾为兔,竖带为蛇,种种变现等。”那是根据两千年前了。他说:西方有幻术这一类人,能变出宫殿庙宇、房子来。“结巾为兔”,手巾一结就变成兔子,带子一竖变成一条蛇,种种变现,这是幻师。都如梦幻泡影。幻指的是幻术,不是真实的。

再举一例:六十年前,北京东安市场不是现在这个样子,有很多楼,楼下有个杂耍场,有种种杂技表演。一天,有一个人在茶馆楼上,坐在一个靠窗的座位喝茶,他看见杂耍中正在变戏法(魔术表演)。他很纳闷,为什么观看的人这样全神贯注、并且感觉惊奇,他认为没有什么精彩之处。

等会儿表演完了,很多人上来喝茶,大家交口啧啧,称奇赞叹,他们纷纷说“真奇怪,今天把牛硬拽到坛子里头去了。”这个楼上的人说:“哪有这个事,我亲眼看见他把蛤蟆放到坛子里。”这个楼上的人并没有被催眠,那么他看见的实际上是只蛤蟆。但被催眠的人看见的是牛被拽到坛子里去了,精彩的不得了。这就是幻术。

这种譬喻说明这些大士在诸佛刹中都能示现,就好像是幻术师一样,能够现种种的异相——或者示作国王大臣、或者示现出家大德、或者示现为很贫穷的人种种,但“于彼相中,实无可得”。《宝积经》:“如幻师作幻,自于幻不迷。

”幻师在那儿变戏法的时候,他没有什么大惊小怪,明知道是把个蛤蟆搁进去了。那坐在地上不动的人,只是心里想我上天,他自己并没有说我真上天了。所以诸大菩萨在十方变现,如幻师作幻术,还要结婚有孩子,然后出家,别人误认是真的,他自己明知是自己的幻术,是虚妄的,当然不会着迷。

所以《宝积经》说:“如幻师作幻,自于幻不迷,以知幻虚故,佛观世亦然。”因为他知道这个幻本身是虚妄的,佛看世间也是如此。也就是《圆觉经》的话:“知幻即离,离幻即觉。

”知道这一切都如梦如幻,既然如幻不执着就离,离了幻就是觉悟、就是真。这是《圆觉经》最圆顿的话。会中大士在十方世界示现种种身,示现八相成道,普度无量无边众生,这是“终日度生”。了知这一切皆是幻相,“知幻即离”,所以“实无可得”,这是“终日无度”。不落两边,从容中道,“此诸菩萨,亦复如是”。

“通诸法性,达众生相”。“通诸法性”是照真,“达众生相”是达俗。所以我们常说修行的人要照真达俗,既要照到真体,又要通达俗谛,要度众生。众生是俗谛。所以要“达众生相”。但只是度生却不能离相,于是堕在有为法中,不能使广大众生得到真实之利,自己所得的只是有为功德。

所以要“通诸法性”。“法性”就是实相、真如、法界、涅槃、实际等等。以上提到的法性和佛性,本质上没有分别。我们通常把佛性说在有情方面,有情、含灵、众生都有佛性,我们不说砖头瓦块、桌子板凳有佛性,因为它是无情的。至于法性,通于有情无情两方面。

法性和佛性本无分别,只是在使用习惯上有所区别而已。《起信论》注解说:“法性者,明此真体普遍义。……通与一切法为性。”这就是说一切法的本性叫做法性。所以不管有情、无情,所有这一切它的本性都是法性。据《大乘义章》与《唯识述记》:性即是体,“一切法体,故名法性”。

故知法性乃万法之体,在染在净,在有情数,在无情数,其性无有改变,故名法性。又法性即是真如。《嘉祥法华疏五》说:“法性即是实相,三乘得道莫不由之。

”为什么通达法性很重要呢?嘉祥大师说,法性就是实相,三乘的人得道——不管声闻、圆觉、菩萨,任何一乘,得道的经过都是由于了达实相,证入实相,才能得道。都由之,就是说这是共同的。但是《止观》又说:“法性名为实相。

尚非二乘境界,何况凡夫。”二乘对于实相都不能透彻,只是含含糊糊的,它不是二乘的境界,何况凡夫。所以凡夫怎么能通达实相呢?这里我说一句:“以众生的心要入诸法实相,最容易莫过于持名”。你没法通达实相,那么最容易的方法莫过于持名。

再者,华严宗认为真如有不变、随缘两个意思。它随缘,所以能变一切万法,变成种种的内容。又因为它不变,虽然随缘变染变净、有情无情一切万物种种差别之法,可是它的本性不失,所以一切六趣的众生,蚂蚁苍蝇、油锅剑树中的罪人,他们的真如本性不失不变。

因为真如不变随缘,所以入了油锅,上了刀山;但是他真如本性不失,故随缘而不变。就好像水可随缘变成波,虽变成波,但它的本性仍是水。法性、真如本来是纯善无杂,但是因缘会合而变染变净,例如秽土、净土,就有了差别。所以这个“通诸法性”就是要通达随缘不变的实相,“达众生相”就是了达不变随缘而显现的种种差别相。

日本《会疏》解释这两句话说:“菩萨有二种智,能为一切修行本。何者为二:一谓如理智。能照诸法本性。不一不异,不生不灭,是名通诸法性。二谓如量智,能照众生殊相,迷悟凡圣各异。是名达众生相。”菩萨有两种智慧,能作为一切修行的根本。

一种是“如理智”,理是本体。它就是照见诸法的本性是“不一不异”,不是“一”,也不是“异”。例如水,说它是一,可是它能生出千差万别的波;说它是异,可是千姿百态的波彼此本无差别,只是同体的水。

所以在差别中没有差别,在没有差别中又出生无量差别。总之是不落两边,所以是“不一不异”。同时也是“不生不灭”。波生水中,但全体仍是水,所以是无生;波灭也只是回归本体,并不是断灭,所以是不灭。能照见种种诸法不一不异、不生不灭的本性,就叫做“通诸法性”。

再者“如量智”。如理智是如本体的智,如量就有了数量,能够照见种种不同之相叫“如量智”。刚才说众生有种种病,所以我们给种种药,若不通达众生病况,就不能开出对症的药方。

众生有种种差别,有种种病,这些差别相都能了知,就是“如量智”,能照众生种种的殊相,就是迷悟凡圣不同之相,即是“达众生相”,也就是掌握病人的病情,都能应病给药。“通诸法性”,是所用诸药的药性。必须具备两个条件,才能治病救人。所以“通诸法性,达众生相”,首先是自己通诸法性,然后才能够达众生相。我们发了大愿的人,要从这个地方下手。

“供养诸佛,开导群生”。上面是照真达俗,底下就是上供下度。我们修行要上供诸佛、下度众生。供养:一、财供养。香花、饮食、药物……等等。二、法供养。如说修行利益众生就是法供养。拿身体、头目脑髓去供养,不如以法来供养,一切供养以法供养是最殊胜。

什么是法供养?如说去修行,就是依佛的教导去利益众生和提高自他觉悟。众生欢喜,诸佛欢喜,我们要明白佛的心啊!不明白佛的心,所做的事就没什么功德。又可以分三种:一、利供养,有利益,奉香花饮食等;二、敬供养,赞叹恭敬,恭敬顶礼;三、行供养,受持修行妙法。

《甄解》解释说:“能够游无量的佛土,兴供养云,故云供养诸佛。”所以普贤菩萨的云海供,一切供物广大无边如云一样,来供养诸佛。

“开导群生”。“开”,开化;“导”,导引;“群生”,即众生。《华严·普贤行愿品》说:“若令一切众生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因于众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觉”、“以大悲心,随众生故,则能成就供养如来”。

由此可见,“开导群生”,令众生欢喜,诸佛就欢喜,也就成就了对佛的供养。所以《维摩经》说:“虽知诸佛国及众生空,而常修净土,教化众生。”我们以殊胜的净土法门教导众生,正是遵佛开示,惠以众生真实之利,正是无上的法供养;并在下度众生之中,有上弘圣教之功。

随顺众生,发菩提心,究竟果觉。会中菩萨具如理智,所以“通诸法性”;又有如量智,所以,“达众生相”。于是化现其身,遍诸佛刹,上供诸佛,下导众生,广作饶益。

如大幻师,示现种种幻相,上供下度。虽然种种示现,但已通达法性,深契诸法平等,无有差别,故于相中心无所着。虽然知道无所着,而还是到十方国土众生前,教他净土法门,劝他往生极乐世界。

“化现其身,犹如电光”。大士化现他的身体,快如天上闪电。《唯识论》的话:“神力难思,故称化现。”因为神力的妙用你想不到,所以称为化现。观音三十二应,“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菩萨能于一念之间普至十方国土,行动之速就跟打闪一样,上供下度,平等普照。

在这一切供养之中,也没有优劣亲疏之分,平等供养。《会疏》说:“电光有四义:一速疾义,二破暗义,三不住义,四无分别义。菩萨一念一时,普至十方世界,上供养诸佛,下利益众生。

无有出入前后相。如电速疾。菩萨能照诸佛会。能破众生暗,如电破暗。菩萨能化无量身应现微尘刹,无有住处,无有朕迹。如电激空中,无所从来,去无定迹。菩萨平等,无有先此后彼等分别心,如电光照物,无彼此先后分别。

”综上所说,电光有四个涵义:⑴速疾义,快。菩萨能应众生立即感赴。“菩萨一念一时,普至十方世界,上供养诸佛,下利益众生,没有出入前后相,如电速疾”。菩萨度众生到十方一切国土去,没有彼此的分别,有前、有后、有出、有入,一念之间普现,所以就如电那么快。

⑵破暗义。“菩萨能照诸佛会”,能够破众生的黑暗。众生愚痴不明白就是黑暗,佛法如电光,能破众生心中黑暗。就像电光一闪,修行好的人常常有这种感觉,在看佛经或闻法的时候,心中一清净觉着心光一闪。

如闪电破众生暗。⑶不住。菩萨又能化无量的身,到无量的国土去,如空中一个闪电,无所从来也无所从去。菩萨平等,也没有前后彼此的心。⑷无分别。如电光照物,平等普照,没有说只照树不照花,或者只照草不照水,没有爱憎取舍。

所以用电光来譬喻大士们的化现。这里我们就知道,菩萨一念之间能到十方国土,这个速度远远超过世间的极限,世间的极限是没有比光的速度更快的。故其神速,超过光速无量亿倍。

裂魔见网,解诸缠缚。远超声闻辟支佛地,入空、无相、无愿法门。善立方便,显示三乘。于此中下,而现灭度。

“裂魔见网,解诸缠缚”。要出了魔见的网,才能不受缠缚。“裂”就是破裂。“魔”的涵义,《智度论》说:“夺慧命,坏道法功德善本,是故名为魔。”夺掉人的慧命,不是夺我们的寿命。一个人生起正信的心,这是他慧命的开始,但魔给破坏了。

慧命的重要,比生命不知超过多少万倍,魔就是夺走这个慧命,破坏你修行道法、做功德种种善的根本,所以叫做“魔”。“见”,就是思虑、推求、决定等,包括正邪(见解)。凡夫没有达到圣道心中所起的都是见。

所谓情见,所起的不是情、就是见。广义说,一切思想方面的,就是凡夫心中所起的都是见;狭义说,就是《止观》说:“作决定解,名之为见。”决定性的见解叫做“见”。人们常说的“见”是指后者。你有一个固定的看法,你看什么东西都是这样,像是戴了一副有色眼镜,戴了红的眼镜,看见什么都是红的,就譬喻这个见。

所有的凡夫都离不开常见、断见这两种见。人死如灯灭,什么都断了、没有了,这叫做断见,这是错误的。我修到升天了,永远不死了,这个肉身成了金身,永远不坏了,这是常见,也是错误的。

耶稣要来审判世界,所有的人只有两种出路:一种坏人入地狱,老入地狱;一种好人生天堂,老在天堂,这都是常见。断、常二见叫做边见,边见即是矛盾的一方面。

断、常是一对矛盾,断是一边,常是一边,凡夫不落“断”边就落在“常”这一边。边见是十种见惑之一,都是邪见。一个人成见过深,如人体内长成骨刺,行动不便,十分有害,这样的成见就叫见刺。邪见很多,就叫见林,身陷林中,不易出离。

种种邪见错综交织,复杂的很,形同蜘蛛网,叫做见网,令人难脱,所以也叫邪见网、魔见网。《华严经》说:“我慢溉灌,见网增长。”你虽然修行可是有我慢,它就像水在灌溉一样,让这见的网在漫延增长。

《智度论》说:“是入邪见网,烦恼破正智。”你入了邪见之网,烦恼就要来破坏你正的智慧。所以“魔见网”就是邪见之网,所谓“见网稠林”,见像网子、林子一样,很难出来。《智度论》又说:“有念堕魔网,无念则得出。

”起心动念都堕入到魔网里头了,没有念你才能出来。所以“起心即错,动念即乖”。又说“起心动念,无不是罪”。四无量心:慈、悲、喜、舍。“舍”,首要舍见。要舍弃一切邪见、一切分别,这就是“裂魔见网”。

但古云舍身容易、舍见难,直须猛追大势至菩萨,单提一句圣号,唯有净念相继,念而无念、无念而念,才能透脱魔见网。“解诸缠缚”,依憬兴师的意思,“缠缚者即八缠三缚。”八缠:无惭、无愧(人要不懂得惭愧,就不可救药)、妒嫉、悭吝、恶作、睡眠、掉举、昏沉,这八样事情。

三缚就是贪嗔痴。《净影疏》说:“亦可一切诸烦恼结,通名缠缚,菩萨教人断离,名解。”一切烦恼结都是缠缚,都要离开。会中诸大士化现十方,通诸法性,达众生相,又有根本智,又有差别智,教化众生,断离烦恼,叫做“解诸缠缚”。

“远超声闻辟支佛地”。“声闻”是佛的小乘弟子,闻佛所说苦集灭道四谛教法等(声),解悟其中妙理,断除见惑与思惑,出离分段生死(生死苦海),证入罗汉果位。“辟支佛”。辟支是梵语,翻为因缘;“佛”是觉者。所以旧译是缘觉,新译是独觉。

观十二因缘法得觉悟的叫做缘觉,观风吹树动、叶落花飞的外境而成道的叫做独觉。他们虽是中乘法中的圣位,但沉空滞寂,未能发起平等普度无量众生、齐趋无上佛果的大心。会中诸大士,善巧方便,随机度生,能示现声闻、辟支佛教化众生,而离声闻、辟支佛之相,所以远超二乘。

“入空、无相、无愿法门”。“三空门”,就是指空、无相、无愿,三个皆空。二乘虽然也能够见到三空门,但是他偏于空了。菩萨就是入空、无相、无愿法门。“空、无相、无愿”者,《净影疏》曰:“众生及法,悉无自性,故名为空。

乃至因缘,相亦不有,说为无相。此离所取,远离妄想能取之心。故曰无愿。”龙树菩萨,中国佛教分为十宗,而八宗都奉龙树为祖师。经典里说龙树的过去是妙云相如来,龙树大士的著作,普被三根,深入浅出,浩若烟海,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就称为《大智度论》。

“空、无相、无愿”,《大智度论》解释说:“观诸法空,是名空。于空中不可取相。是时空转名无相。无相中,不应有所作,为三界生。是时无相转名无作(即无愿)。譬如,城有三门。

一人身不得一时从三门入。若入则从一门。诸法实相是涅槃城也。城有三门,空、无相、无作。若人入空门,不得是空,亦不取相,是人直下事办,故不须二门。若人入空门取相得是空,于是人不为门,通途更塞。若除空相,是时从无相门入。

若于无相相,心着生戏论,是时除无相相,入无作门。”一切法皆空,所以《心经》讲无色声香味触法,一直到无无明,亦无无明尽,无智无得,都是无、空。所以诸法都是空,这就叫做空门。既然是空,还有什么相可取?一取就成有了,不可取相。

空转的意思就是这个空的涵义转化为无相。空中无相可得,不可取相,这是无相法门。无相就不应有所作为,也就是无作。根据《大智度论》说:“无愿(不求世间的功名、富贵种种的)故不造生死之业。

亦名无作。”所以无作就是无愿,一个事实两个名词。既然空的涵义转为无相,无相之中就没有相可取,也就远离了能取;能所之相都不可得,还有什么可作?这是无作门(即无愿门)。一有作就是三界的生因,既然无作就远离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生因。这时就从无相转为无作。

怎么说菩萨入空、无相、无愿法门?而修持上说这三件事,到底是三是一,从何下手?《大智度论》有个好譬喻,譬如一个城有三个门(假定北京城三个门,你一个人决不可能从三个门同时进诚。要进安定门,你从安定门进。你不可能一个人从安定门、东直门、西直门同时进城),从一门就进来了。

进了门,城是什么?城就是涅槃。我们大家要知道,这是选佛场,我们都是要成佛,要证涅槃,不是当个方丈,作个大法师,成一个了不起的佛学家而已。我们要进涅槃城。

涅槃是三德齐彰,法身德、般若德、解脱德,得到解脱,证了般若,恢复了法身,要进了这个城。这个城有三个门:空、无相、无愿。《大智度论》说:一个人进了空门,不但诸法皆空,他也不见空相,也没有停住在空上,他从这个空门进来了。

倘若入门时见有一个空相,就在空相上有所取、有所着,在空上停滞,这个空门就堵住,不能进入了。所以这一点很重要,我们要知道,往往不是没有人能够入门,但刚一进门就堵住了,非常可惜。

这个人就没有从空门进来。他抓住了一切皆空、本来无一物,堕在空相之中,就“通途变塞”,堵住了,门就成为关了,就把你关在这儿了。如果这时去掉空相,这就是无相门。不但一切可见之相都除了,连空相也除了。你真的无相了,那你就从无相门进来了。

可是,“若于无相相,心着生戏论”。无相本来是无相,你这一执着,无相也就成了一个相。这个相就是无相的相,叫它无相相(所以一切都不可执着,一句合头语,万劫系驴橛。你就死于句下,执为定法。

这句话,对你来说就成为一个系驴的橛,而且是一万劫都存在的)。心一执着就生出戏论(错误的,乃至无用的见解言论,称为戏论),无相门也就堵住,不能进城了。这个时候你把无相之相也除了,在无相里面没有什么可作的,这就直入无作门了。所以不是一个人一身从三门入,而是有三个门可以随宜而入。这就叫做“入空、无相、无愿法门”。

“善立方便,显示三乘”。方就是方法,便是便利。方便者就是我们要有便利的方法。你要度众生,告诉他一个方法都是做不到的,你怎么度?给他一个便利的方法,他能做得到,你才能度众生。这方便很重要,要“善立方便”。

现在引《法华义疏》说:“方便是善巧之名。善巧者,智之用也。”方便就是善巧的名字,所以我们常常连在一块儿说“方便善巧”。这个人很善于说法,很巧妙地能够救度众生,这称为善巧。善巧就是智慧的应用。从智慧本体显出的作用叫做方便。

《大集经》又说:“能调众生,悉令趣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名方便。”我有一种办法,能够善于调化众生,让众生都趋向于无上正等正觉,这个叫做方便。《涅槃经》说:“智度菩萨母。方便以为父。

”智度就是般若。智慧是菩萨之母,菩萨都从智慧出生。“达空无相是大智。随宜施设名方便”。知道一切空无相,这是大的智慧。所以我们以大智慧为本,随宜来建立法门,应机说法,随缘救度,这是方便,方便很重要,是菩萨的父。

《会疏》说:“方便有两种:一深解空而不取相受证。二以实相理深莫能信受。要须方便诱引群生,令其渐悟。其德广大,不二乘所能为,故言善立。”⑴“深解空而不取相受证”。对“空”有深解,了达、开解这个空,对于空不是很浅地解释理解,但不取空相,也不证空。

这进一步到“证”字了,所以取证不取证?有很多他就是渐法,若在途中有所取证,那么他就是慢了,他在这个地方就停顿下来。所以对于一切都不取证,直趋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这就是顿。打个譬喻,你坐电梯,中途一切地方都不停,一下子直上二百层摩天楼的屋顶,就是直趋无上正等正觉。第三层下电梯来转一圈,第五层又下电梯又转一圈,这就等于中途要取证,就要看第三层楼是怎么回事。⑵因为实相妙理极深极妙,众生水平太低,无法相信与接受。

确实是如此,佛说《华严》连阿罗汉都如聋如盲,佛后来就从小乘说起,最后说《法华》时,这些人跟着佛四十九年听法,已经提高再提高了,还有五千人退席,大家就是“莫能信受”。

所以要知道今天能闻到这圆教的法,我们不惊不怖,也不抵触,还能相信接受,用《金刚经》上的话:“当知是人,甚为希有,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诸佛种诸善根。”这是极殊胜的事情。

那么“莫能信受”怎么办?所以就须要方便诱导。这个“诱”字,最善巧的莫过于观世音菩萨“先以欲钩牵,后令入正道”。观世音菩萨有求必应,求财得财,求子得子,求妻得妻,求长寿得长寿。众生所需是欲,以此为钩来牵引众生,就是方便。

而其最终之目的,是希望他们入正道。所以这一些方便就是用种种方法、方便,最突出的是鱼篮观音。常见的画像:一个极美的少女手拿竹篮,篮里一条鱼。所以称为鱼篮观音,这是观音化现的。一个渔村有一天来一个极美的女人,跟他们一起打鱼生活,许多青年男子向她求婚。

她说:“这么多人,我嫁谁呀?这本《心经》你们拿去念,明天谁能背就嫁给谁。”第二天有很多人都能背,于是把《普门品》发给能背的人:“三天后谁能背《普门品》就嫁给谁。

”三天之后有七个人能背,当然还不行,于是给了《法华经》。几天之后只有一个人能背,这个人姓马。于是就结婚,洞房花烛,正在喜宴之中,新娘不舒服,一下死了。大家很恼丧,就给埋了。一年后来了一个和尚,大家还在议论这个事儿。

和尚说:“你们怎么这么愚痴呀,那是观音菩萨来救度你们,你们这一方有难,观音菩萨教你们读经消灾呀!”大家不信,就打开棺材检验,打开一看,棺材是空的。这就流传“鱼篮观音马郎妇”。

为解释“方便诱引”举这个例。你看这念的动机都是俗念,是为了跟一个很美貌的女人结婚,完全是世间的情欲之心,就从这个心来念都能消一方之灾。我们要发了大乘无上正等正觉菩提之心,以这个心来念诵回向,那力量是非常大啊!所以我们消灾、救劫,饶益有情,要依靠念。这就是“方便诱引”。先是诱引,最后都要入正道,都要发无上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都要入涅槃之城。

所以“其德广大”,这个方便之德是非常广大,对于本来不能够信受的人使他信受,本来得不到救度的人得到救度了,这是大慈悲、大智慧到极点的流露。若没有大悲就不肯这样用心,若没有大智就想不出应机施教的办法。所以“方便”是大智大悲之所流露。“不二乘所能为”(不字是非字),不是二乘所能办得到的,“故言善立”。所以“方便”是菩萨的父亲。以种种的诱引让众生渐悟而得度,这就称为善立方便,善巧地建立了方便度生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