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彬彬追悼会 江苏戏曲名人系列四:追忆锡剧名家王彬彬
听众朋友,您好,欢迎收听《梨园漫步》戏曲专题《高唱入云”彬彬腔”——追忆锡剧表演艺术家王彬彬》
他有一副高亢亮丽的好嗓子,唱起戏来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他创立了自己的演唱声腔流派,成为锡剧最有影响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一入戏就是一辈子,19岁就走红上海滩,89岁时登台依然是满堂喝彩。
前不久举办的“高唱入云‘彬彬腔’演唱会暨王彬彬从艺75周年晚会”仍在被人们津津乐道,却传来了一个不幸的消息:7月26日凌晨,一代锡剧泰斗王彬彬在无锡逝世,享年89岁。
对于大多数戏迷来说,4月12日的晚会竟成了与大师的永别。
在这两天的采访中,我们深切感受到人们对王彬彬的热爱和怀念。悬挂在告别大厅两侧的几句文字是对王彬彬艺术生涯最真实的写照:“一生长歌凝精华,人间传唱‘彬彬腔’,八九豪情铸神韵,艺坛留吟锡剧人。”
在王彬彬13岁的时候,他的弟弟妹妹饿死了,父母也相继去世,是姑妈把他带到了上海。为了有一个出路,姑妈让他学起了滩簧——就是后来的锡剧。他拜前辈朱仲明为师,默默地苦练真功,凭借着天生的一副好嗓音,王彬彬19岁时就在上海滩小有名气,“大世界”、劝业场这些地方都去演过。
王彬彬一生演过大小剧目近百个,给广大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在75年的演艺生涯中成功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戏剧舞台形象。特别是他主演的《珍珠塔》,历演半个世纪仍长盛不衰,很多优美唱段被奉为锡剧经典,广泛流传在民间。
记得我听到王彬彬的第一出戏就是他和梅兰珍搭档的这出《珍珠塔》,第一次听就被他高亢明亮,刚中带柔,韵味无穷的唱腔给吸引住了,戏中主角方卿由于家道中落,只能投靠远方的姑母,无奈姑母不但贪财势力、出口伤人,还百般刁难,在离开姑母家的路上,已经穷途末路的方卿还遇到了强匪,这一切使得他落魄、窘困到了极点……他饰演的方卿成为锡剧舞台一个经典的人物形象。
此后我也记住了他戏里更多有血有肉、敢爱敢恨的鲜活人物。像《金玉奴》里迂腐酸气忘恩负义的莫稽,《拔兰花》里质朴憨厚的蔡旭斋,《西厢记》里风流倜傥多才多艺的张君瑞……
为了演好这些人物,王彬彬除了勤学苦练,他特别为人称道的就是善于博采众家之长。当年他常常邀请锡剧的名角到家里作客,切磋表演技艺。原锡剧研究所所长钱惠荣回忆说:
“以前的一个老艺人很有名气的李如祥,他是请他到自己家里,到过5次,这个老艺人也是最早唱方卿的,他在跟他们切磋,有一次,李如祥跟他讲啊,人在雪地里死去之前是冻僵的,冻僵了以后慢慢地死去,他后来把唱腔最后一句用高转低转到气,越来越低,几乎在喉咙口结束。”
“跌雪”,也许是童年的经历让王彬彬对苦难有着比别人更深刻的理解,他表演的《珍珠塔》中这一段“跌雪”,加入了像“鹞子翻身”这样的高难动作,加上摇曳多姿、不断变换的声腔,将方卿行行复行行的挣扎情景,把方卿的怨愤、困苦的情感和内心的悲怆之感刻画得入木三分,不知道让多少观众悲伤落泪!
王彬彬结合自己的嗓音特点,将众人的长处融会贯通。在排练之余,王彬彬总是微微昂着头,轻声地哼唱,一遍又一遍,并不断变换着声腔、气口,他是在反复琢磨,那最足以体现人物性格和自己风格的行腔曲调,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特色。
他擅行高腔,激越处如天马行空,而在抒情的时候,则是浅酌低吟,就好像太湖泛起阵阵涟漪。他反对声腔过分“平”,所以在关键处必然大做文章。为了设计新戏中的一些唱腔,他常常熬通宵直到东方发白,而竟浑然不觉。正是因为王彬彬独辟蹊径,不断苦苦追求,才使他能够在艺术上独树一帜。
1959年6月,中国文化部调地方戏进北京汇演,锡剧《珍珠塔》就在其中。在看过王彬彬的表演后,周恩来总理当时给出了“字正腔圆,别具一格”的评价。那次进京演出成为王老先生生前最难忘的回忆:
我们到国务院演出呢,总理看了戏,就问我们生活各方面的情况,问长问短,后来他就讲啊,讲我唱腔咬词都清爽,后来一个写作的记者叫张震,写一篇文章就说“彬彬腔”,《人民日报》头版头条登出来。
从此,“彬彬腔”作为锡剧小生的一个流派被正式定名。它一扫锡剧小生那种低逶沉绵的风格,给锡剧小生界吹来一股阳刚之气,直到今天,锡剧界还有“十生九彬”的说法,就是说十个锡剧小生当中就有九个唱的是“彬彬腔”,可见“彬彬腔”受欢迎程度之高,“彬彬腔”也成为了锡剧舞台上影响力最大的艺术流派之一。
王彬彬的儿子“小王彬彬”王建伟是“彬彬腔”的主要传承人,他对父亲的“彬彬腔”有着特别深的体会:
同样是句簧调,他的处理方式他会不一样,但感觉是一个他今天唱跟明天唱他也不一样,锡剧那些音乐旋律已经在他的血脉里流淌了,这就是王彬彬。
常州票友胡建刚与王彬彬曾有过一面之缘。
他非常平易近人地把我拉到旁边,让我唱了几句,他跟我讲了,你要是把我的“彬彬腔”学到了一模一样,你就失败了。
在《太湖儿女》中的“凤凰山大火烧我心”一段,王彬彬在声腔上既保留了“大陆调”的特点,又结合自身声腔特点,加入了很多装饰音,改变了很多尾音,成功地表达了主角赵队长激愤、欣慰、焦急的复杂内心情感。
王彬彬的性格和他的声腔特色一样是刚柔相济,他生性豁达,敢于直言,在解放前,戏曲艺人经常会遇到恶霸的挑衅和欺凌,但他每次都没有屈服。而对于真正爱听锡剧的戏迷就像是对待自己的生命一样热爱,总是那样的细腻周到、无微不至!每到一个地方演出,他总是挂念着那里的老人,常常专程赶到敬老院给老人们演上一场。
王彬彬的大弟子朱一青也回忆说:
我们在江阴演出,外面人都是挤得不得了,可观众在外面怎么办呢?后来我们老师就主动提出里面珍珠塔,外面在一个广场上也是演珍珠塔,他下场了到外面去演,轮换地去演出,满足观众的要求,这一点我说他心里有观众。
著名锡剧表演艺术家倪同芳告诉记者, “彬彬腔”在锡剧历史上正是一种改革和创新精神的体现,而以王彬彬老师为代表的老艺术家是我们的楷模和榜样,锡剧要传承,年轻一代要挑起的担子还很重,但是老一辈艺术家“戏比天大”以及“一切为了观众和人民”的艺德和精神,一定会鼓励着所有锡剧人完成好这项使命。
为什么大家都在广泛地在学唱“彬彬腔”?多少年了,他这个唱了几十年的“彬彬腔”了,它的生命力为什么这么强?我认为王彬彬老师最大的优点,我觉得他自己本身把自己置身于观众跟戏迷之中,他随便什么场合,什么人,只要他唱,他拉开就唱,作为一个名角演员,能够这样就是常香玉讲的戏大如天。
倪同芳称王彬彬为老师,可是人们还是更喜欢直接喊他的名字,王彬彬,这样更亲切!而王彬彬也喜欢人们这样叫他。传说有一次王彬彬坐公共汽车,由于没有售票员,每开到一个站,司机就冲车厢问“有没有人下车?”但后排的乘客常常听不到。等司机再喊的时候,王彬彬站了起来,用手在嘴边当喇叭,用“彬彬腔”也喊,有没有人下车?听到这正宗的“彬彬腔”!正宗的“彬彬腔”!车厢里顿时响起一片笑声。就这样,每到一站,乘客们都会听到一句高亢响亮的“彬彬腔”。每到一站,车厢里就充满了笑声。也许这就是人们喜爱王彬彬,喜爱“彬彬腔”的原因。
那时候,一出戏可以像今天的连续剧那样,一唱十天半个月,只要王彬彬一上台,闹烘烘的场子就会立刻安静下来,有时候唱着唱着就把台下的观众给唱哭了。
在锡剧鼎盛期,王彬彬一年要演200多场,一年到头没有休息,观众为了看一场戏,前一天夜里就带着被子铺盖去排队买票。据说,当时无锡火车站附近的京城大戏院门口常常出现排队的盛景,1300多张座位的剧场天天爆满。
有多少人观看过王彬彬的演出?恐怕已经数不清了,“彬彬腔”征服了多少观众?也无法统计,“彬彬腔”在大江南北吴语地区人们争相传唱,俨然成了这一带的“流行歌曲”,而王彬彬就是天皇巨星。
数十年中,王彬彬先后主演了《珍珠塔》《孟丽君》《拔兰花》《梁祝》《西厢记》《双推磨》《小刀会》《十五贯》《太湖儿女》《江姐》《红花曲》等大小剧目七十多个。《珍珠塔》《孟丽君》《红花曲》被拍摄成戏曲艺术片,他主演的《珍珠塔》历演几十年不衰,很多脍炙人口的唱段被多次录制成唱片和录音带,并被编进了《中国戏曲艺术家唱腔选》。
在今年4月12日在无锡举办的“高唱入云‘彬彬腔’演唱会暨王彬彬90华诞从艺75周年晚会”上,年近90岁高龄的王彬彬与儿子王建伟也就是“小王彬彬”、孙子王子瑜,三代同台演唱《珍珠塔》“跌雪”选段。虽然那段时间王彬彬已经是重病在身,经常晕倒,但他知道这也许是他最后一次和观众见面了,他要以最好的状态面对观众,虽然剧场给他准备好了录音带,但是性格刚强的他仍然一字一句地唱,每个字都是那么铿锵有力,台下掌声久久都不能平息,不少人都感动流下热泪。
姚澄、沈佩华、姚梅凤、梅兰珍、汪韵芝等老前辈们来了,倪同芳、周东亮等舞台上的中坚力量也来了,王根兴、朱文亮、周林华、徐新艺等“王门弟子”都来了……这是一场难得的聚会,100多位嘉宾欢声笑语、良辰共叙,这一天注定要在锡剧史册上被永远铭记。
在这几十年中,他所收的弟子很好地传承了他的衣钵,成为无锡锡剧院、江苏省锡剧团以及张家港、丹阳、江阴、靖江等各市锡剧团的顶梁柱,并且这些徒弟也都有了下一代的传承人,谈及这个话题,王老言语中流露出几分欣慰,对于他来说“彬彬腔”后继有人,实在是锡剧的福气。
当“小王彬彬”和到会的王门弟子鞠躬感谢师恩,当艺校的小朋友献上鲜花的时候,人们意识到,这一次聚会,已经是六代同堂了。艺术的生命力在于传承,借着这样一次难能可贵的团圆,人们看到了让“彬彬腔”和锡剧艺术永葆青春的希望。
听众朋友,节目的最后以一首锡歌《不老的美丽》结束今天的专题,这首锡歌是专为庆贺王彬彬从艺75周年创作的,让我们在歌声中缅怀锡剧表演艺术家王彬彬先生。同时,感谢收听今天的戏曲节目《梨园漫步》,下次节目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