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诚法师举报 哪里有我? 学诚法师答问十分
本来就是“无我”的,不仅来生,每时每刻都在变。现在的你和刚出生的你相比,身体也好、思想也好,都完全不同,其实也是“另一个人”了,但每个人的执著会认为这是“我”。
――学诚法师
网友提问:师父,弟子今天又有烦恼了。近期,电影《冈仁波齐》上映,同事们谈论起来,有人说宗教就是迷惑人心等不好的话语,听了很不舒服。弟子知道这是他不了解才这么说的,解释了几句。由于弟子根基尚浅,又没有说出究竟的道理,心里不舒服,还担心他们造口业。以后这种情况该怎么办呢?
学诚法师:拿掉自己心里的“不舒服”,就是佛法。正因为误解的人太多,所以四众弟子才更要努力,让正法在自己身语意上展现出来,而不是在口舌上争锋。知道自己不足,就好好学。
网友提问:顶礼师父!最近一直在为感情的事情烦恼,整个人精神恍惚。明知道有些东西不可能回得去了,但是总抱有侥幸心理去等待,我要怎么样才能从这里面走出来?
学诚法师:世人名之为“感情”,究其本质而言,只是“执著”而已,让人身心受许多苦恼。总是去想它的美好,执著就越来越重,难以放下;冷静下来看到它的真实面目,才能有勇气放下。
网友提问:顶礼师父!佛菩萨是觉悟者不是神,他指出究竟解脱之道,让人们按此修行。按此观点,佛法应该是唯物的,那么信众去寺庙求佛菩萨保佑、许愿,是否就没意义了,等同于迷信?佛学是否同儒家一样是哲学,是教人在今生了悟,达到一种境界?但还有信众说诚心向佛,在临终时有佛来接引往生!这样是矛盾的吧,请师父开示!
学诚法师:佛法圆融宏博,涵摄了安乐道、解脱道、菩提道,众生随自己的根性、希求而选择与佛法的哪一部分相应。自古以来,由于能识字、读到佛经的人很少,老百姓对佛法大都停留在拜拜求保佑的层面,虽不究竟,但也不失为一种接引的方便,至少让人心存一分敬畏,有一分朴素的信心。
士大夫阶层则多把佛法视为一种哲学,追求思想的一种境界,但其中也有不少人对佛法产生了信仰,成为真实修行者,如白居易,便笃行念佛求生净土。现代社会人们受教育程度大大提高,网络时代更是为佛法的传播提供了便利条件,佛弟子应在自己正信正行的基础之上,努力弘传正法,令大众了解佛法的真实内涵;大众也应该放下成见与偏见,不盲信影视剧中的佛法形象,也不跟随自己的想象猜测去认识佛法。
迷信是“信”的一种状态,而不是某个宗教。迷迷糊糊地信就是迷信,通过学习、了解,就能变为正信、智信。
网友提问:师父,您说要观察父母对自己的付出,这个对我来说做起来真的很难,我跟父母都在用彼此的缺点互相折磨。虽然说这样的话很不孝,但我真的没从母亲身上学到一点包容。从小我的不良情绪从未被正确疏导过,如果我发一分脾气,母亲就会不问原因地发二分脾气压制我。她认为她从来没错,认识不到自己的缺点,接受不了任何意见。我今日的性格完全是另一个她,每天都活得沉闷压抑。
学诚法师:感得生为母子,已是彼此业力之果,现在的忿恨与埋怨并不能解决问题,只是推动着恶性循环。反之,接触到了佛法就是突破口,不管是谁的过失,唯有从自己身上开始改变,才有扭转的希望,这就是修行的意义。
网友提问:法师您好!我有个疑问,我知道今生种的因,来世会受果报。可来世和现在的我到底有什么关系?我死以后身体和大脑都坏掉了,再生时又是新的身体和大脑,纵是阿赖耶识不变,可从凡夫角度来看,完全就是另一个人了。
学诚法师:本来就是“无我”的,不仅来生,每时每刻都在变。现在的你和刚出生的你相比,身体也好、思想也好,都完全不同,其实也是“另一个人”了,但每个人的执著会认为这是“我"。过去到现在,是这样执著下来的;现在到未来,也是同样执著下去。
网友提问:法师您好!最近有个烦恼,我正在做的这份工作挺稳定的,但发展空间不大。有另外一家公司想邀请我去做管理人。我在纠结是留在这个舒适稳定的环境,还是出去闯一下呢?
学诚法师:不同的抉择,各有利弊,不要贪求两全其美。找到自己最想要的东西,才知道怎么选择,最忌为了改变现状而改变,却不知道自己要去向哪里。
网友提问:法师好!请问,是自然率真对人好些,还是假装包容一切人好些?
学诚法师:真性情、真包容,才最好。因为深知每个人都会有缺点、过失,自己也是一样,所以不会有倨傲排斥之心。做朋友,就要有容人的雅量;做益友,要在尊重欣赏对方的基础上,善巧提醒,帮助对方成长。
龙泉之声公众号 精选自2017年07月04日学诚法师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