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诚法师被举报信 学诚法师佛教劫:佛教商业化之功德信仰危机

2019-04-19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某些团体鼓吹的商业功德不一定是公德,也有可能成为社会公害---天辛大师信仰危机与信仰问题,多少年来一直纠缠着中国人,也纠缠着中国社会精英.实际上,中国人始终不缺信仰,无数中国人心中并不缺乏自己认定与选择的信仰.关键的问题是,人们需要的信仰,是什么样的信仰,是为了什么去信仰?而在这丰富多样的信仰关系面前,这些信仰能够给人以真实的关怀,或提供彼此认同.建构社会诚信的伦理规范吗?学诚法师被举报信 学诚法师佛教劫:佛教商业化之功德信仰危机中国人精神生活调查(CSLS),数据表明,85%的中国人有某些宗教

某些团体鼓吹的商业功德不一定是公德,也有可能成为社会公害---天辛大师

信仰危机与信仰问题,多少年来一直纠缠着中国人,也纠缠着中国社会精英。

实际上,中国人始终不缺信仰,无数中国人心中并不缺乏自己认定与选择的信仰。关键的问题是,人们需要的信仰,是什么样的信仰,是为了什么去信仰?而在这丰富多样的信仰关系面前,这些信仰能够给人以真实的关怀,或提供彼此认同、建构社会诚信的伦理规范吗?

学诚法师被举报信 学诚法师佛教劫:佛教商业化之功德信仰危机

中国人精神生活调查(CSLS),数据表明,85%的中国人有某些宗教信仰或某些宗教信仰活动的实践。虽然这些人大多不属于某个宗教组织,但并不影响他们有自己的信仰。其中,有58%的人声称自己不信仰任何宗教或任何神、鬼、佛等,但有44%的人在以往的12个月中曾有过某种形式的宗教实践,如去教堂、祈祷、烧香、在家中供神像或牌位、戴符、看风水、算命等活动;有49%的人具有某种宗教信仰,如相信灵魂转世、天堂、地狱或超自然力量。

学诚法师被举报信 学诚法师佛教劫:佛教商业化之功德信仰危机

与此同时,这种信仰现象在一些党团员中间也普遍存在,只有16%的党团员没有参加任何宗教信仰活动。

中国人很少以直接面对的方式,来讨论自己的信仰问题。然而,中国人的信仰问题自1989年社会问题实行以来,得到了前所没有的关注,并且日益显得重要。

学诚法师被举报信 学诚法师佛教劫:佛教商业化之功德信仰危机

大乘佛教的功德信仰现象,其背后所折射出来的,是社会人际关系、社会贫富、身份贵贱关系。这种信仰的社会特质,本质上就是一种私人化的神人关系、圣凡关系。这种信仰方法,采用的是私人、甚至是隐私般的表达方式。

中国佛教徒喜欢讲功德果报。而佛教信仰中的“功德”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几乎所有与佛教相关的事体,如信佛、念佛、做善事、供养三宝、拜佛诵经、布施供养等,都可视为“做功德”,由此构成一种特殊的功德信仰现象。

中国人有一个信仰传统,求名求利当求己,信神拜佛是天机。求己者,神人欲望之满足;天机者,外人不可告知。改革开放三十年,曾经全民经商,目前少数人致富。在贫富不均的仇富势态之下,部分企业家的信仰,仅只是为了求得财富与私利之平安,获神佛之保佑而已,与他人无关,更与企业、社会无关。

佛菩萨对自己的保佑,或许与别人没有关系,就好像人们到寺庙里烧香拜佛那样,各自卖香,各自求佛,私下许愿,天机不可泄露;愿望一旦满足,各自还愿,个人心机,个人自了。所以,一般庶民百姓、学者、白领、富人、甚至是官员,无不对此津津乐道,投身其中。

什么是佛教所讲的“功德”呢?

依据佛教教义,“功”指善行,“德”乃善心;其意指功能福德,亦谓行善所获之果报。功者福利之功能,此功能为善行之德,故曰德。德者得也,修功有所得,故曰功德。《大乘义章》九曰:“言功德,功谓功能,善有资润福利之功,故名为功。此功是其善行家德,名为功德。”《天台仁王经疏上》曰:“施物名功,归已曰德。”《胜鬘经宝窟上本》曰:“恶尽言功,善满曰德。又德者得也,修功所得,故名功德也。”

佛教中很讲功德,“恶尽言功,善满曰德。”佛教信仰者讲究做功德,什么事情只要一摊上功德,就会积极参与。近年来佛教发展较快,佛教功德也因此表现广泛,从慈善到放生,都有功德的诉求。

传统佛教的信仰方式,大多以“许愿-灵验-还愿” 或者“有求必应”类的双向约定的契约形式,建构了一种以功德文化为中心的象征交换原则,在佛菩萨与信徒之间构成了一种“相对交换关系”。这种表达信仰和践行信仰的社会学特征,实际上就是一种“象征交换”。

一方面,它代表了每个人在佛陀面前的平等(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只要心诚做功德,佛菩萨的保佑就会具有普遍性;但因为功德信仰之间的象征交换,也能说明功德信仰现象之间的不平等关系。如果功德兑换的基础是个人的财力和身份,那么,钱多的人、有身份的人,就会拥有更高的功德兑换率,使之成为个人财力、身份、地位的象征展示。

中国人固有的“穷算命,富烧香”信仰习惯,也就是这种功德信仰现象的真实反映。

这种以放生积累功德的信仰认为“放生越多,功德就越高。”然而,放生者把动物买来再进行放生,而对动物来说,“有买卖,就会有伤害。”我们不能把放生变成善心、信仰的作秀。这种“积攒功德”和“希望转运”的“中国式放生”,不顾生态环境、不顾动物生活习气甚至不顾动物死活的放生,只能是作孽。

不过,我们同时要注意到,这类事件的发生,与“放生感应”一说有关。一些佛教徒声称,在一段时间内,放生数量如果达至一定数目,就会产生一些神奇的感应。比如,家人的病好了,工作满意了,考试成功了,朋友的纠纷解决了,一些为难的事情顺利了,甚至还有一些非常灵异的事情也相应地发生了,林林总总。

佛教信仰里,人们具有放生的价值关怀,这本是非常值得肯定的,因为放生在一定意义上能够促进社会树立起尊重和保护动物的意识。这种生命权利意识还能够因为佛教信仰,拓展到世间所有生灵。但是,以那种过于膨胀、甚至被异化的功德信仰为基础的放生行为,却违背了佛教有关功德的正确理解。

身为佛教徒不仅要树立正确的放生观念,更加重要的是要有正信及其践行信仰的正确方式。放生的信仰传统,是佛教信仰中慈悲护生的表现,但要契理契机,而不是刻意追求数量和表面效果。放生要放出公德,要遵循爱护与尊重生命的普遍公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