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妻求将的故事简介 杀妻求将的故事
吴起是战国时期卫国人,在鲁国做官时,娶了一位齐国女子为妻。某年,齐国大举进兵鲁国,鲁国国势衰微,而吴起在军事方面,已经显露出其过人之处。战时思良将,鲁国君以群臣相议,决议任用吴起为将军。因为他的妻子是齐国人,引之有人向鲁国君暗进馋言;其意是担忧吴起将军日后心存顾忌,未能尽力为鲁国效劳。吴起窃知后,回家把卧病在床的妻子殊杀,取得鲁国君信赖,就如愿地当上鲁国将军。
吴起杀妻求将之事,未能唤起人们对他的尊敬,反而招致更多的非议。其时,有人又向鲁国君说吴起曾跟过一代宗师曾参学习,说他百行以孝为先,必要时会影响他的战事职责。鉴此种种,吴起听在耳里记在心上,至吴母去逝,吴起拒不奔丧。
引起曾参对他的所作听为极之不满,认为吴起是一个无德无义之人。为了将军之位,竟然杀了结发妻子,毫无人道,类似禽兽。这种人,为了达到目的,无所不用其极,真是令人毛骨悚然。连老母、妻子都不要的人,难以会对别人忠心,这种人包藏"祸心",绝对不可信任。吴起闻之后,知自己失去人心,国君亦不信任,大为恐慌,连夜投奔当时的"明主"魏文侯。
这个典故反映出世上有的人为了富贵安乐。追求功名利禄,不惜任何代价,其本身都是受极强烈的野心所驱使,以求建功立业,名垂青史。他的成功,凭借的是自私冷酷,不择手段去达到高人一筹的地位。
所以某个国家、提选人士,必须明眸洞察,杜绝不择手段的求官者,揭穿邪恶的真面目,决不能被表象所迷惑,更不可因小恩小惠,贪图个人私欲而废弃原则,置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不顾,做出贻害国家与人民的事情。
【吴起:心思细腻,不念私情】
吴起(?—前381),战国时代著名的兵家、改革家。吴起是卫国人,受业于曾子门下。吴起在军事上与孙子齐名,治兵有术,长于战略;又勇于改革,曾得鲁国国君赏识,旋受魏文侯重用,后来又在楚国担任令尹(宰相)实行变法。
吴起的下场和我们接下来要谈的商鞅差不多,他是在战国时代的楚国进行改革,结果却在楚悼王死后,被贵族群起报复而死。
在古代,改革旧制推行新法等措施往往损及旧贵族的既得利益,丧失其地位权力,而新君及其人马在登基之前,也多与改革者相冲突。所以,在古代,新王与旧贵族这两者的利害常常相连,受到损害是一定要复仇的。秦国对付商鞅,是旧贵族和新君联手的,吴起的命运则近似如此。
不过,吴起知道旧贵族要找他报仇,劫数难逃了,于是就跑到老王的尸首那儿,抱着老王的尸首,乱箭射过来,射到他身上,连老王也中箭。后来,他的敌人也因伤害王尸被诛,有七十多家被牵连。
改革既然损及了既得利益者,那么改革者本人往往也要偿付很大的代价。商鞅本身的性格我们不知道,因为记录并不完整。虽然有一本书叫《商君书》,但不是商鞅写的,而是后人拼凑起来的,而且写的是改革的种种计划,看不出他的性格如何。
但是吴起的性格在文献中就很清楚,他这个人为了自己的事业,一心一意,坚持到底,不达目的,绝不罢休。也因为这样的性格,结果连母亲去世,他也不回家;甚至为了取得国君信任,居然杀妻求将。商鞅很可能也是如此,所以他当时处罚王子,才会那么不讲情面。
从吴起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改革者一定要有相当的毅力,这些人都很能干,对当时的情势有一定的判断。他心里一定很清楚,有多少人的利益会受到损害,这些利益受损的人,将来是会报仇的,而那些人又并非没地位、没力量的人,但他们却还愿意冒这种险,坚持改革的信念。
楚悼王素闻起贤,至则相楚。明法审令,捐不急之官,废公族疏远者,以抚养战斗之士。要在强兵,破驰说之言从横者。于是南平百越;北并陈蔡,却三晋;西伐秦。诸侯患楚之强。故楚之贵戚尽欲害吴起。及悼王死,宗室大臣作乱而攻吴起,吴起走之王尸而伏之。击起之徒因射刺吴起,并中悼王。悼王既葬,太子立,乃使令尹尽诛射吴起而并中王尸者。坐射起而夷宗死者七十余家。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不和于国,不可以出军;不和于军,不可以出阵;不和于阵,不可以进战;不和于战,不可以决胜。
教戒为先。一人学战,教成十人;十人学战,教成百人;百人学战,教成千人;千人学战,教成万人;万人学战,教成三军。
与之安,与之危,其众可合而不可离,可用而不可疲,投之所往,天下莫当。
夫发号令而人乐闻,与师动众而人乐战,交兵接刃而人乐死。
用兵之害,犹豫最大;三军之灾,生于狐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