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珍珠的中国情结
赛珍珠是1935年告别她生活工作了43年的中国,回到美国弗吉尼亚州定居的。深深的中国情结使得她虽然身居大洋彼岸,却依然关注着中国的一切。
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对南京手无寸铁的老百姓进行惨绝人寰的大规模屠杀。美国《芝加哥每日新闻》率先报道了这一消息,震惊了全世界。赛珍珠看到这些报道和“杀人比赛”的照片,无比震惊和愤怒。她发表文章,进行演讲,谴责日军的暴行,说:“所有有关南京大屠杀的报道,每个字、每一句话都被中国人的鲜血沾住,字里行间发出了血淋淋的冤喊:‘还我头颅!
我不能袖手旁观,视而不见!”她开始构思反映这一事件的长篇小说。
1938年6月,就在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批驳“亡国论”不久,赛珍珠发表政论《日本必败》。对于国共两党在中国抗战和历史进程中的表现,赛珍珠看得很清楚,她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府是和平的唯一希望,但蒋介石因无视农民而失去了他的机会。
”这些“放肆言论”的发表激怒了中国官方,虽然她当时获得诺贝尔奖与中国有关,但南京国民党政府派驻瑞典的使节却奉命拒绝参加她的授奖仪式。她仍在举世瞩目的诺贝尔颁奖讲坛上,向世界宣布“中国是不可征服的!”
为加强舆论作用,赛珍珠夫妇于1940年建立了一个民间团体“东西方协会”,赛任该会的主席。她利用这个协会主办的《亚洲》杂志,宣传中国抗战和介绍抗战中国,埃德加·斯诺的《红星照耀下的中国》(《西行漫记》)就是首先在这个刊物上发表的。
赛珍珠在一家电台评述斯诺这部作品时指出:“毛泽东是赢家,蒋介石是输家。因为毛泽东唤醒了中国的老百姓,他领导的军队是完全为老百姓的事业着想的。”赛珍珠旗帜鲜明地宣传持续到抗战结束,仅在《亚洲》杂志上就发表了《中国必胜》、《明天的火种》、《团结的中国》等18篇之多。
她指出:“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绝不是遥远的东方的两个与美国无关的国家之间的战争,这场战争超出中日两国的范围,已经成为民主与暴政之间的战争。”
赛珍珠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以后,又马不停蹄地创作了大批反映中国抗战内容的作品。从1939年至1945年,共有长篇小说5部,剧本7部,散文4篇,编著《中国木刻》1本,其创作态势惊人。这些作品都旗帜鲜明地声援了中国的抗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