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伯凡冬至 吴伯凡:节日的消失

2019-02-08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在商家的推动下,节日越来越多,国人现在什么节日都过,西方的圣诞节,感恩节,万圣节,愚人节,甚至要过复活节了.古代女人过的乞巧节(希望自己的手变得灵巧)也被改造成了中国的情人节.在古代,节日是很稀缺的,农民过的节日分两类:与耕作相关的节气,与休闲庆典有关的节日. 过去的节日有两个特点:与自然同步,与他人共在.比如全球都在过的节-冬至节就是与自然最好的同步.中国古代有"冬至大于年"的说法,24节气实际是从冬至开始,到冬至结束.吴伯凡冬至 吴伯凡:节日的消失冬至即冬天结束,在这一天,太阳从南

在商家的推动下,节日越来越多,国人现在什么节日都过,西方的圣诞节,感恩节,万圣节,愚人节,甚至要过复活节了。古代女人过的乞巧节(希望自己的手变得灵巧)也被改造成了中国的情人节。

在古代,节日是很稀缺的,农民过的节日分两类:与耕作相关的节气,与休闲庆典有关的节日。 过去的节日有两个特点:与自然同步,与他人共在。比如全球都在过的节-冬至节就是与自然最好的同步。中国古代有“冬至大于年”的说法,24节气实际是从冬至开始,到冬至结束。

吴伯凡冬至 吴伯凡:节日的消失

冬至即冬天结束,在这一天,太阳从南回归线往北移,饥寒交迫的冬天即将结束,大地有了回暖的希望,于是大家聚在一起欢庆。西方的圣诞节就是冬至(冬至一般是12月22日,圣诞节是12月25日),旧上海把圣诞节叫做“洋冬至”。

吴伯凡冬至 吴伯凡:节日的消失

在基督教诞生几千年前,中东地区就在过冬至,在那一天,一群人围着一棵树跳舞(树上挂满象征丰收的小礼物),庆祝大地回暖。因为冬至象征寒冷、黑暗结束,而耶稣是救世主,后来基督教就把这个节日改造成圣诞节。

吴伯凡冬至 吴伯凡:节日的消失

节日不只是吃好的喝好的,放松不干活,更重要的是人与人之间的连接,与朋友相聚。比如非常私人化的节日-生日也绝不是自己买个蛋糕度过,而要和父母,或者最好的朋友一起过。王维的《九月九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想到兄弟们都聚在一起,唯独少自己一个,于是感到遗憾。

但是随着商业发展,“与自然同步,与他人共在”就打折扣了。 工厂不必与自然同步。有了方便的通讯工具,每时每刻都感觉和朋友在一起,共在变成了常态。而古代相聚非常不容易,古代诗词写的最多的就是离别,如吴文英的词“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君问归期未有期”。

是媒介化导致节日消失。古代只有一个媒体-月亮,“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世上只有一个月亮,你在看月亮时,你知道朋友们看到的是同一个月亮。 而现代,各种媒体给大家传送欢乐,在电视最发达的时候,过年就成了看春晚,而这两年,过节成了微信发红包。

与他人共在变得越来越容易的同时,与他人共在的质量下降。本来是大家通过微信约好一起吃饭,但菜端上来后,不拿筷子先拿手机拍照,中间不停地给饭局以外的人现场直播。貌似狂欢,实际孤独。吴伯凡二十年前写过的书《孤独的狂欢》里有一句“孤独是一个人的狂欢,狂欢是一群人的孤独”,深刻地揭示了这种状态。

节日越来越多,节日越来越离我们远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