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依旧作文 海棠依旧观后感范文
《海棠依旧》该剧根据周秉德创作的《我的伯父周恩来》一书改编而成,讲述从新中国成立到周总理逝世期间,周总理工作和生活中的感人事迹,呈现周总理以中华崛起为己任,为国家操劳、为人民服务,鞠躬尽瘁的壮丽一生的故事。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海棠依旧观后感,欢迎阅读。
近期,电视连续剧《海棠依旧》在央视热播,感触极深,缅怀周恩来总理的感人至深事迹,感悟其浩然正气。党中央一直强调要加强党性修养,党员干部时刻都要经受得住金钱、美色、亲情、友情的考验,如何加强党性修养,如何铸就“精神长城”?我们可以从周恩来总理的高尚品格中学习借鉴。
面对金钱,须具清风之志。干部也是人,工作、生活都离不开钱。但“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既已当官,就当常思“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周恩来贵为一国总理,向来都是公私分明,两袖清风。
面对美色,须具明月之怀。官员因色而贪、因贪而色的现象不容小觑。周恩来对待婚姻爱情忠贞不渝,与邓颖超白头偕老,成为世人学习的楷模。
面对亲情,须具高山之威。周恩来同志很重视亲情,但对亲属要求严格,其制定的十条家规,不仅定得很严,而且身体力行。他曾说过:“只要我当一天总理,邓颖超就不能到政府里任职。”反观当前一些贪官污吏,多少为了亲情,挺而走险,最终触及刑律,如国家能源局原局长,溺爱儿子,父子双双走上犯罪道路,受到法律惩罚后长叹:“把孩子引到这条道路上,悔之已晚。
”正反两方面的例子启示我们,干部面对亲情,不吃透严是爱,宽是害的辩证法,不在家庭中发挥主导作用,就难以培育出好家风。
面对友情,须具流水之度。现在党员干部“朋友圈”很大,同学情、战友谊、同事缘等等。周恩来十分看重友情,喜欢结交朋友,但交友时,周恩来主张以心交心,贵在知心,以诚待人,以情动人。党员干部来源于人民、根植于人民。
志同道合、肝胆相照,就是党员干部与群众交朋友的原则和要求。“以利相交,利尽则散;以势相交,势败则倾;以权相交,权失则弃”,道尽了交势利朋友之患。基于此,我们党员干部当然要交以党和人民的事业为重,能够共同奋斗的“知音”。
最生动的一场党课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全党开展“两学一做” 教育活动的时候,观看电视剧《海棠依旧》是接受最生动的一场党课,令我感动不已,铭记在心。
从新中国成立前夕住进长满海棠花的西花厅,到恋恋不舍地和这里作最后的告别,电视剧《海棠依旧》描写了周恩来总理和新中国27年同呼吸共命运的历程。在已有的周恩来题材的影视剧中,它的篇幅最长,涉及的历史内容最丰厚。该剧中周总理的艺术形象,充分表现了他对党和人民忠贞不二的革命精神和人格魅力。他在日理万机的同时,尤其对家庭、卫士和人民群众的生活细节展现,更是无与伦比的丰富多彩。
例如,通过周恩来与邓颍超的家庭生活细节展现,他俩恩深爱重、始终不渝的爱情、婚姻、家庭观念和品徳跃然荧屏,令世人敬佩。剧中展示,自八奶奶来周总理家后,得到总理夫妇的热情接待,回忆往事,谈笑风生,尽享天伦之乐,至到八奶奶临终前,托孙儿交给周总理的一对袖套的多次展现,让周总理敬孝养老、清廉节俭的精神世界淋漓尽致,感人至深。
剧中周总理对泰国养女的特别关爱、派专人培养。对侄女周秉德的教育严慈并重,带头上山下乡、 为婚姻把关。
对养女孙世维的关爱在于引导,她结婚时以《婚姻法》为礼物,她的作品《初升的太阳》问世,则推荐到人民大会场演出。对同宇弟弟家庭困难,用自己的薪金资助,毫不以权谋私。生动惑人的情节,宿教于爱的方式,充分体现了周总理作为革命家庭、长辈的崇高风范。
又如,跟随他多年的卫士路晋生结婚,周总理竟亲自出席婚礼,并题写“互敬、互爱、互助”的祝词,使新郎新娘喜出望外。让另一个卫士庞先军羡慕不已,就在这时,周总理又拿出为庞妈妈70大寿题写的“寿比南山”。周总理把卫士看作家人、战友和自己服务对象的深厚情怀,让人感慨万千。
再如,周总理到某公社调查时,看到老区群众饿得吃树皮后心情沉重。当一社员在会上说“如果你要糊弄我们,总理,再过三年你也会饿死”时,他不仅没有生气,反而感谢社员说真话,愧疚地向大家作检讨。这深刻揭示出在他内心深处“人民才是国家的主人,总理是人民公仆”的理念根深蒂固。
1966年3月,周总理来到邢台地震灾区,逐个查看伤员,下令不到万不得已,一律不许截肢。当余震突然袭来,他竟本能地用自己身体去掩护身边的一个孩子。这真实地反映出周总理把群众尤其是弱者的生命安全看得比自己的更重要。
全剧结尾处,临终的周总理用微弱声音向卫士安排身后事:“撒骨灰的时间不要太久,飞机起落一次要浪费许多燃油,撒到田里、山上、河流,不要撒到有人烟的地方。”这更让人们对周恩来式的鞠躬尽瘁肃然起敬、思之再三。
周总理不是一个远离生活的政治人物,而是一位胸怀大局、心系人民,实事求是,懂得关心他人疾苦,懂得照顾他人感受,懂得说话之道的普通人,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总之,《海棠依旧》是对周恩来总理等革命前辈的深切缅怀和崇高敬意,更是我们今天进行党性教育的形象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