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野苑在佛教中的意义 鹿野苑——佛陀初次说法之地

2018-10-06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瓦拉纳西(Varanasi),又称贝拿勒斯,是一座位于恒河畔的城市.瓦拉纳西是古印度"十六雄国"之一伽尸国的首都,当时称为波罗奈城.此地古来就被婆罗门-印度教.佛教以及和佛教同时代创立的耆那教视为圣地.鹿野苑在佛教中的意义 鹿野苑--佛陀初次说法之地对于佛教徒来说,瓦拉纳西是最重要的"四大圣地"之一--佛陀最初开始传教,并收获他的第一批信徒的地方,就在城西13公里外的鹿野苑(Sarnath).鹿野苑名字的由来在佛教的经典中,鹿野苑又被称为"仙人堕处&quo

瓦拉纳西(Varanasi),又称贝拿勒斯,是一座位于恒河畔的城市。瓦拉纳西是古印度“十六雄国”之一伽尸国的首都,当时称为波罗奈城。此地古来就被婆罗门-印度教、佛教以及和佛教同时代创立的耆那教视为圣地。

鹿野苑在佛教中的意义 鹿野苑——佛陀初次说法之地

对于佛教徒来说,瓦拉纳西是最重要的“四大圣地”之一——佛陀最初开始传教,并收获他的第一批信徒的地方,就在城西13公里外的鹿野苑(Sarnath)。

鹿野苑名字的由来

在佛教的经典中,鹿野苑又被称为“仙人堕处”。关于这个名称的由来,有传说在无边久远之时,某国王和一群婇女在园中嬉戏,恰好空中有位仙人飞过,因望见地面婇女的美色而起了凡心,至使失去神通堕落到地面,所以叫作“仙人堕处”。

鹿野苑在佛教中的意义 鹿野苑——佛陀初次说法之地

又有传说古时在喜马拉雅山苦行的仙人,会从山中直接飞到这里,降落在园中采食野果,因此得名。

相对于“仙人堕处”,“鹿野苑”这个名字更为人熟悉,其得名的故事也更加感人。

传说佛陀在过往世时曾生为鹿王,带领鹿群生活在这片园林。而当时有一国王喜好打猎,每每在园林中伤杀鹿群。为此,鹿王便向国王建言:“大王你每日所需不过一只鹿,却有许多鹿在你打猎的过程中受伤。不如此后鹿群每日轮值献出一鹿往你宫中赴死,你也不用再到林中打猎。”国王接纳了鹿王的建议,并规定鹿王免于轮值献死。

鹿野苑在佛教中的意义 鹿野苑——佛陀初次说法之地

某日,恰好轮到一只怀有身孕的母鹿要到国王处赴死,母鹿苦苦哀求其他鹿只和她对调死期,然而谁又愿意早一天赴死呢?最后只有本来免于轮值献死的鹿王愿意代替母鹿赴死……

在故事的最后,国王了解到事情的原委,并为自己因口腹之欲而多行杀生产生深深的悔意,最终决定今后不再伤害任何的生命,并将鹿群原来生活的园林列为“自然保护区”,鹿野苑由是得名。

佛陀初次说法的圣地

无论这个地方得名的缘由究为那种,可以确定的是佛陀在世的年代,鹿野苑已经是当时各个宗教修行者集中苦修的地方。佛陀之所以将这里作为传教的起点,与此不无关系。

当佛陀还未成为“佛陀(觉悟者)”,而仅仅是一位放弃王位和宫廷生活的出家者时,就已有憍陈如(梵Kauṇḍinya)等五人愿意跟随他一起修行。他们六人按照当时印度传统的宗教理论,认为肉体是导致轮回和痛苦的根源,因此希望通过各种极端折磨肉体的苦行去寻求解脱。

类似于绝食、闭气等苦修一共进行了六年,佛陀终于认识到这样对于解脱是毫无意义的,因此放弃苦修并恢复正常饮食。而憍陈如等五名追随者则误以为佛陀因为意志薄弱而放弃苦修,遂失望地离开佛陀去到当时苦修者云集的鹿野苑。

放弃极端苦行的佛陀最终在迦耶城(Gaya)尼连禅河畔(这个地方有机会再详述)的一棵菩提树下获得无上正等正觉。根据经典,刚开始时佛陀认为自己所获得的觉悟对于这个世界的众生来说“甚深难解”而倾向于不对任何人讲述,但很快就觉得似乎可以向现正在鹿野苑,曾一同苦修了六年的憍陈如等五人说法。于是,佛陀便从迦耶向瓦拉纳西进发……

由于当时憍陈如等人是认为佛陀意志薄弱而离开的,因此当他们五人远远望见佛陀走来时便商量好完全不搭理佛陀。然而按照经典的记载,当佛陀走近时,憍陈如等五人因为感受到佛陀身上所流露出来的圣者的气质,却又都不自觉地走上前去迎接佛陀,并为佛陀敷设坐垫,打来洗脚用的水……

就这样,佛陀面对他的第一群听众,开始了他的第一次说法:

“出家人不应该进入两个极端!”——究竟是哪两个呢?

“对于为了满足感官的欲望,而沉迷追求于各种享乐,这是低劣的凡夫所为,是没有意义的……”——这是佛陀对出家前在王宫中曾度过的纸醉金迷的生活的否定。

“对于以各种苦修折磨自己,是徒增痛苦的,且没有任何意义的。”——这是佛陀对于此前与憍陈如等人共同度过的六年苦行生活的否定。

“我舍弃了这两种极端,通过‘中道’而获得了觉悟。”——在对过去曾度过的两种错误的极端生活进行反省后,佛陀开始向憍陈如等详细讲述自己所觉悟到的,可以称之为佛教根本教义的“四圣谛”和“八正道”(详细内容另文再述)。

此后,憍陈如等五人为佛陀的说法所折服,成为了佛陀最早的一批学生,因此鹿野苑也成为了佛教诞生的圣地……

今天的鹿野苑

今天的鹿野苑是一片规模颇大的遗址群,主要由“五比丘迎佛塔(Chaukhandi Stupa)”“答枚克塔(Dhamek Stupa)及古代僧院遗址”“鹿野精舍(Mulagandha Kuti Vihara)”以及鹿野苑考古博物馆和各国佛教徒新建的寺院所构成。

“五比丘迎佛塔”就是前述故事中,憍陈如等五人跑过去迎接佛陀的地方。此塔建成的年代已不可考,塔身早已倾颓崩坏而仅存褚红色塔基。

十二世纪,印度被信仰伊斯兰教的中亚征服者所统治后,原有的婆罗门-印度教、佛教建筑均遭到大规模的破坏,“五比丘迎佛塔”的主体部分可能也是被毁于此时。作为被征服的象征,“五比丘迎佛塔”的塔基上矗立着一座莫卧儿风格的八角望楼——据说是当时为了迎接印度莫卧儿王朝的第二位君主胡马雍(1508-1556 A.D)的到来而建。

走过“五比丘迎佛塔”不远便来到了鹿野苑遗址的主体——“答枚克塔及古代僧院遗址”。

在穆斯林征服印度之前,鹿野苑一直作为佛教诞生的圣地,受到历代统治者的保护。特别是有佛教护法王之称的孔雀王朝君主,著名的阿育王(Asoka)。据说他不仅布施了大量的土地和财物,还亲自来到鹿野苑朝圣。十九世纪末,在遗址内确实也发掘出上面有用婆罗米文字写成的法敕的阿育王柱。

我国两位著名的西行求法高僧——四世纪时的法显和七世纪时的玄奘都曾到访过鹿野苑。其中,玄奘在《大唐西域记》记述到“僧徒一千五百人,并学小乘正量部法”,可见当时的鹿野苑仍然是一处规模颇大的佛教中心。

作为遗址中心的“答枚克塔”传说就是当年佛陀向憍陈如等五人说法的地点。“答枚克(Dhamek)”是音译,意译是“法轮”,所以此塔又称作“转法轮塔”。

据考证此塔可能建于四至六世纪左右的笈多王朝时代。但是根据推测,目前所见的笈多王朝所建塔中可能还有更早建立的原塔。“答枚克塔”高约39米,底层基座直约28米,塔身上可见明显的焚烧痕迹——可见该塔也曾被穆斯林征服军破坏过。

鹿野苑遗址区域还有一处堪称为“圣地”的地方,即于1931年按照菩提迦耶大塔风格复建的鹿野精舍(Mulagandha Kuti Vihara)。

该寺所在地传说是佛陀和第一批学生们度过第一个雨季安居的地方。目前该寺由斯里兰卡僧团驻锡,属于上座部分别说系大寺派的寺院。

对于历史爱好者来说,建于1910年的鹿野苑考古博物馆可能是最有价值的地方。在鹿野苑遗址中所发掘出来的大量珍贵文物——包括作为印度国徽图案的阿育王柱柱头都陈列在内。鹿野苑考古博物馆的安检非常严格,且严禁携带包括手机在内的所有具有摄影功能的器材进入。

本期针对鹿野苑介绍就到这里,后续如有机会再和大家分享在瓦拉纳西的婆罗门-印度教圣地。